
摘要: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全國范圍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審議并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修訂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修訂草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修訂草案)》。本文首先介紹了增值稅改革的背景以及增值稅的相關知識,然后從理論上分析了增值稅改革對企業稅負、固定資產投資以及經營業績的影響,再通過對隨機抽取的30個制造類上市企業的財務數據,借助統計檢驗,對增值稅改革對企業的影響這一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最后提出了當前改革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相關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增值稅改革;制造類上市企業;財務影響
中圖分類號:F810.42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086-04
一、增值稅研究的理論依據
理論上,增值稅依據對所購入的固定資產所含稅金抵扣范圍不同,可以分為生產型、收入型和消費型三種類型:
(1)生產型增值稅對生產經營單位的銷售額,購入的固定資產價值或已納稅款不允許扣除,允許扣除的只是購入的原材料及其費用,其余額作為增值稅的計稅依據。就國民經濟整體而言,這一計稅依據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因此,稱之為生產型增值稅。
(2)收入型增值稅對生產經營單位的銷售額,允許扣除所購入的固定資產本期已計入產品成本折舊的價值或相應部分已納稅款,其余額作為增值稅的計稅依據。就國民經濟整體而言,這一計稅依據相當于國民收入,所以稱之為收入型增值稅。收入型增值稅雖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增值稅,但由于不適合采用規范的發票扣除法,采用的國家也較少,主要有阿根廷、摩洛哥及部分中東歐國家。
(3)消費型增值稅對生產經營單位的銷售額,允許一次全部扣除本期購進的用于生產應稅產品或勞務的固定資產價值或已納稅款,其余額作為增值稅的計稅依據。就國民經濟整體而言,這一計稅依據相當于消費資料,因此,稱之為消費型增值稅。世界上開征增值稅的大部分國家都在采用消費型增值稅。
從財政收入角度看,生產型增值稅的收入效應最大,消費型增值稅的收入效應最小。所以對于財政收入比較緊張、財政收支極不平衡的國家,實施生產型增值稅可以較好地起到短期組織財政收入的目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特定的條件與環境下,尤其在起步時期,會選擇生產型增值稅來增加和穩定財政收入。
從納稅人的實際稅收負擔率角度看,生產型增值稅最大,消費型增值稅最小。這主要是因為生產型增值稅不允許對固定資產進項稅額進行抵扣,存在著重復征稅。收入型增值稅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產型增值稅扣稅不徹底的弱點,但由于扣稅并不充分,也存在著重復征稅的問題,致使實際稅負相對完全抵扣的消費型增值稅仍然較高。只有消費型增值稅不存在重復課稅問題,實際稅收負擔率最低。因此,對企業來說,消費型增值稅是最為理想的增值稅稅種。
二、我國增值稅歷史沿革
1994年我國進行的增值稅稅制改革采取了生產型增值稅,即只允許企業抵扣購進原材料時所含的進項稅,而不允許抵扣新購買固定資產所含的進項稅。當時采用生產型增值稅的主要考慮是減少盲目投資、抑制通貨膨脹以及組織財政收入。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這個政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尤其是國家財政實力大大加強的情況下,生產型增值稅的弊端逐漸顯露,比如加重了企業的負擔、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削弱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等。尤其考慮到增值稅已成為我國稅收的第一大稅種,因此,增值稅轉型改革的需要迫切地顯現出來。
朱基總理在1998年舉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介紹財政稅收制度改革中的一項內容就是逐步將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第20條對“新一輪稅制改革”做出了全面描述,而新一輪稅制改革的事項包括將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
在稅收制度改革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雙重背景下,2004年9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東北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若干問題的規定》,由此拉開了增值稅改革的序幕。此后,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相繼共同制定了《中部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暫行辦法》、《內蒙古東部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暫行辦法》和《汶川地震受災嚴重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暫行辦法》。從2004年到200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修訂草案)》前,增值稅優惠政策已覆蓋東北三省、中部六省的26個老工業基地的城市,內蒙古東部的五市(盟)以及四川、甘肅、陜西的51個縣(市、區)為增值稅轉型改革在全國范圍的推行做好了鋪墊。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全國所有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新購進設備所含的進項稅額可以計算抵扣。
到目前為止,全國范圍的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已經一年多了。本文欲檢驗和分析增值稅改革的短期實施效果,為政府的下一步決策提供較為可靠的實證依據。
三、增值稅改革對企業財務影響的實證分析
假設:某企業期初投資的固定資產不含稅價為A,其他購買費用忽略不計,增值稅稅率為p,企業除折舊費外的生產成本每年為C,所得稅稅率為T,企業扣除折舊前的利潤總額每年為B,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為N,固定資產殘值為0,使用期限內增值稅引起的稅金總變動量為y。如果不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的影響,那么在固定資產的使用期限內,任何一種折舊方法對企業稅費變動影響都是相同的,本文選擇直線法進行分析。表1列示了生產型和消費型增值稅模式下的財務數據。
根據表1所列數據,不考慮其他因素,購買期間和使用期間由于增值稅轉型引起的稅費變動模型為:
總稅費變動額=購買期間少交的增值稅進項稅-使用期間因折舊費減少而多交的所得稅
y=Ap-N×{(B- A/N)T -[B- A(1+p)/N]T}=Ap(1-T)
模型中,T為所得稅稅率,小于1,所以y大于0。模型說明增值稅轉型后企業交納的增值稅額減少,企業的稅收負擔減輕,節省了現金流量。固定資產的購置成本降低,投資風險減少,有利于企業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并進行固定資產更新。
另外,從成本角度分析,消費型增值稅模式下每期提取的折舊額為A/N,少于生產型增值稅模式下提取的折舊額A(1+p)/N,在其他生產成本相同的情況下,消費型增值稅模式下企業的生產成本小于生產型增值稅模式下的生產成本。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增值稅的轉型使企業產品成本降低,如果銷售價格不變,企業利潤水平將有所提高(企業所得稅將有所增加。應該將增值稅的降低與所得稅的增加聯系起來分析)。如果企業保持利潤率水平不變,采用成本加成定價方法確定的銷售價格降低,那么企業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價格優勢,產品競爭力加強,有利于擴大市場份額。
(一)研究假設的提出
由前面的模型可以看出這項稅收優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制造類企業稅收負擔,降低固定資產投資成本,節省現金流量,促進企業擴大投資,提高發展能力。另外,有利于企業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增強制造類產品的競爭力。可以預期增值稅的轉型對制造類企業是個利好消息:固定資產的投資比重將有所增加,企業的稅收負擔也會相應降低,業績會有所改善和提高,具體表現在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即固定資產比率)有上升的趨勢,增值稅繳納額與所得稅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即本文所指的“稅收負擔率”)則應下降,凈資產收益率應該呈上升狀。
(二)研究方法設計
1.收集2008年和2009年數據,以差值作為分析數據,運用Excel軟件進行配對t檢驗,比較兩組數據的差值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從而推斷增值稅轉型改革對制造類上市公司的投資策略、稅收負擔和經營業績是否產生顯著性影響。
2.進行配對t檢驗的前提是:差值符合正態分布,兩組樣本數據方差齊。因此在進行配對t檢驗前,用Jarque-Bera法檢驗正態性,用Bartlett法檢驗方差齊性。
3.選定顯著性水平:5%。
4.若差值符合正態分布,但兩組樣本數據方差不齊,改用t檢驗。若差值不符合正態分布,改用符號配對秩和檢驗(Wilcoxon法)。
(三)樣本和數據
1.樣本的選取。考慮到之前已有地區實行了擴大增值稅的抵扣范圍的政策,已具有增值稅轉型的改革效益,所以樣本會從排除這些地區的制造業上市企業選取。通過隨機抽樣,抽取50家制造業上市企業作為研究樣本。(50家上市公司名稱、代碼附錄表2)
2.數據來源。50家制造業上市企業研究樣本的固定資產比率、增值稅期初余額、增值稅期末余額、所得稅費用及凈資產收益率均來自巨潮資訊網(www.cninfo.com.cn)提供的上市企業年度報告。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經過Jarque-Bera法檢驗,固定資產比率差值的JB值(4.722)小于參考值5.991,認為固定資產比率差值符合正態分布(見附錄中的表3);再對樣本2008年、2009年的固定資產比率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經計算,F值1.36小于參考值1.72,因此認為樣本2008年、2009年的固定資產比率方差齊,遂采用配對t檢驗來比較2008年與2009年相關數據的差值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
稅收負擔率差值、凈資產收益率差值的JB值(分別為60.79、55.19)均大于參考值5.991,認為稅收負擔率和凈資產收益率的差值均不符合正態分布(見附錄中的表4、5),因此改用符號配對秩和檢驗(Wilcoxon法)來比較2008年與2009年相關數據的差值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
1.固定資產比率分析
(1)提出無效假設和備選假設:HO:即2008年與2009年的固定資產比率差值不顯著;HA:即2008年與2009年的固定資產比率差值顯著。
(2)計算統計量T,T=0.21
(3)根據自由度df=n-1=49,顯著性水平0.05,查T值表,得參考值T(49)0.05=1.68。
(4)統計推斷:T < T(49)0.05, P > 0.05,不能否定HO,差異不顯著
(5)結果分析。雖然由差值的均值(0.35%)可知企業固定資產的投資加大,但檢驗表明從2008年至2009年,固定資產在統計學意義上沒有顯著的變動,所以推測增值稅轉型并沒有顯著促進企業固定資產的投資。
2.稅收負擔率分析
(1)提出無效假設和備選假設。HO:差值d總體的中位數=0,即2008年與2009年的稅收負擔率差值不顯著;HA:差值d總體的中位數≠0,即2008年與2009年的稅收負擔率差值顯著。
(2) 編秩次,定符號。先求配對數據的差值d,然后按d的絕對值從小到大編秩次。再根據原差值正負在各秩次前標上正負號,若差值d=0,則舍去不記,若有若干個差值d的絕對值相等,則取其平均秩次。
(3) 確定統計量T。分別計算正秩次及負秩次的和,并以絕對值較小的秩和絕對值為檢驗的統計量T。經過計算,統計量T為637。
(4) 統計推斷。記正、負差值的總個數為n,n=50。根據n=50查符號秩和檢驗用T臨界值表,得T0.05(50) =466,T0.01(50) =397。由于T>T0.05(50) ,P>0.05,則不能否定HO,表明2008年與2009年稅收負擔率的差值不顯著。
(5) 結果分析。雖然2008年與2009年的稅收負擔率差值的均值為-0.226%,但由符號配對秩和檢驗表明2008年與2009年的稅收負擔率差值在統計學意義上并不顯著,推測增值稅轉型實際上并沒有顯著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
3.凈資產收益率分析
(1)提出無效假設和備選假設:HO:差值d總體的中位數=0,即2008年與2009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差值不顯著;HA:差值d總體的中位數≠0,即2008年與2009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差值顯著。
(2)其余步驟參考稅收負擔率分析,經計算,統計量T為453。由于T≤T0.05(50),P≤0.05,則否定HO,接受HA,表明2008年與2009年的凈資產收益率的差值顯著,同時2008年與2009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差值的均值為3.182%,由此也驗證了檢驗結果,因此推測增值稅轉型給凈資產收益率帶來了顯著的正面影響。
(五)結論及建議
1.總結論
通過對財務數據的分析可知,從短期來看,增值稅轉型并沒有給制造類上市企業帶來預期的效果。從分析和檢驗可以看出,除了經營業績,樣本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和稅收負擔都沒有顯著性變化。
2.具體分析
(1)固定資產投資未顯著上升的可能原因。事實上,包括增值稅在內的稅制改革只是影響企業經濟活動的部分因素。企業什么時候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投資規模多大,是綜合多種因素而進行的戰略實施,不會因為增值稅實現轉型就盲目地投資——除非這個企業存在嚴重的治理結構缺陷,或是委托代理機制嚴重不完善。所以即使有增值稅進項稅額可以抵扣的利好因素,企業考慮到市場需求,自有的資金狀況及其他狀況,也不會立即進行大型的設備采購更新。
(2)稅收負擔未顯著下降的可能原因。結合稅收負擔率的構成因素(即增值稅納稅額、所得稅費用、主營業務收入)分析,造成稅負沒有顯著下降的原因之一是:模型分析的假設不成立,引入干擾因素。
在表1的模型分析中,本文的假設是同一對象在同一時刻接受不同的處理,即分別適用生產型增值稅、消費型增值稅。除此之外,對象所處的環境是沒有差別的,如收入、除折舊外的其他成本、所得稅稅率。
但在實證分析中,本文是采取同一對象在不同時間(即2008年、2009年)接受不同的處理。由于時間的不同,造成樣本對象所處的環境不同(即模型的假設不成立),因此引進了許多干擾因素,從而導致理論模型的預期與實證分析的結果不同。
模型中推測:因為假設收入與除折舊外的其他成本不變,所以在折舊期內,企業年利潤在消費型增值稅下會大于生產型增值稅情況下的年利潤,從而導致所得稅費用增加。但是實證中,有些企業2009年(相當于消費型增值稅)的利潤比2008年(相當于生產型增值稅)的利潤要小,這就影響了分析。比如受到經營環境不利的影響,川化股份(000155)2009年的利潤較2008年下降了55.01%。
又如,模型中假設折舊期內所得稅稅率不變。而在實證分析中,樣本企業的2008年、2009年的所得稅稅率會由于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例如鳳凰光學(600071)于2009年12月10日獲得由江西省科技廳、江西省財政廳、江西省國稅局、江西省地稅局聯合頒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因此2009年企業所得稅稅率由2008年的25%下降為15%。
3.政策的不足之處
2009年的增值稅轉型沒有涉及到將課征營業稅的勞務活動納入增值稅的循環鏈條的問題。作為主要的產業部門之一,勞務在國民經濟活動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許多國家已把與商品交易密切的勞務納入增值稅課稅范圍,如法國、丹麥、德國、荷蘭、盧森堡、比利時、英國、意大利、新西蘭、加拿大等。
1994年我國增值稅制改革以后,除了對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課征增值稅外,對一般勞務仍課征傳統的營業稅。課征營業稅的勞務活動沒有納入增值稅的循環鏈條之中,因而無法計算抵扣進項稅額。針對此類情況,就運輸業運輸費用問題,國家稅務總局又采取了變通的方法,以彌補斷裂的鏈條。即準許企業將購貨中支付的運費的7%作為進項稅額予以扣除。這樣增值稅抵扣鏈脫節的矛盾有所減輕,但同時導致兩個不平衡:一方面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稅率為17%,而其支付的費用卻按7%扣除,這對交通運輸費用在外購貨物實際采購成本中占比重較大的物資供銷企業和部分制造業顯失公平;另一方面對運輸業征收3%的營業稅,而購買者卻進行了7%的抵扣,國家損失了近4%的稅收。另外,在增值稅發票中塞入了一個運輸發票,雖然自2007年1月1日起,公路、內河貨物運輸業發票稅控系統已在全國全面推行,但是實務中反映發票漏項、缺項問題仍然較多,而防偽稅控系統解決不了該類問題。所以在增值稅發票中塞入運輸發票,削弱了增值稅通過專用發票抵扣的優點,增加了虛開、多開的可能性。而且運輸發票由地稅部門管理,又增加了稅收管理和核算的難度。
在征營業稅的其他勞務方面,如建筑業、代理業、倉儲業等,因其與貨物交易密切相連,在目前未將這些服務業納入增值稅征稅范圍的情況下,其購進貨物所含進項稅額也得不到抵扣,導致重復征稅的存在和該類企業稅負的增加,不利于這些服務業的發展。另外,由于增值稅未涉及加工、修理、修配以外的其他行業,所以產生混合銷售和兼營行為。但在稅收征管實踐中,情況復雜多樣,貨物與非營稅勞務、服務行業的營業收入混有相當比例的銷售收入,有些企業又有意利用混合銷售和兼營進行避稅。而且,營業稅、增值稅又涉及國稅與地稅兩家機關征管,容易產生意見分歧。因此,在區別判斷稅種和征管方面造成一些困難。
但是這項不足可以在預見的近期內克服:在全國范圍增值稅轉型前夕,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鄭建新表示,增值稅轉型改革完成后,下一步增值稅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將目前征收營業稅的行業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消除重復征稅。
四、增值稅轉型改革需要注意的問題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增值稅轉型可能誘發企業盲目投資。目前,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危險并未完全消除,增值稅轉型會加大對資金的需求,刺激資本密集型產業設備的更新和投資的擴張,企業若不能正確認識自身的狀況,分清投資形勢,一味地盲目跟風投資而沒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來配套,資產運營能力和償債能力就會存在著因大幅提高固定資產投資而惡化的狀況。尤其是在當前,我國投資主體約束不強烈,資本比較寬松的宏觀環境下,投資的低效率難以排除,企業投資的低效率完全有可能夠抵消投資初始增值稅轉型所帶來的好處。
從財政收入來說,增值稅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就是要設法彌補財政收入缺口。增值稅轉型在短期內將對地方稅收收入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以安徽省為例,增值稅改革對省內馬鞍山市、銅陵市等工業城市負面影響較大,馬鞍山市稅務部門預計增值稅轉型造成2009年財政減收6億元,影響財政收入增幅近6個百分點。i雖然增值稅轉型后稅收收入中所得稅、消費稅的增收因素潛力較大,但因消費稅征稅范圍過窄,所得稅增長一般需要在5到10年中逐步體現,故在一定時期內對地方財政收入來講還不足以彌補增值稅減少的損失。因此,政府間轉移支付政策制定應將增值稅轉型因素考慮在內,根據增值稅轉型改革以來各地增值稅,財政收入實際影響情況,以及各地產業布局、經濟結構和稅收波動走勢,對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間的轉移支付政策做出合理安排,對受增值稅轉型影響較大的重工業城市給予適當傾斜。
另外,此次轉型還應預防一些企業利用假新辦、假重組來享受優惠政策。本次轉型規定只有增量應稅固定資產準許抵扣其增值稅進項稅額,也就是說,存量固定資產被排除在外。因此,不排除部分企業打算采取假新辦、假重組等方式,利用政策缺陷準備翻牌,將老企業設備“賣”給新企業,通過這種方式將存量固定資產轉為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加以抵扣,以此減少增值稅納稅額,造成國家稅款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陳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23-241.
[2]曾五一,肖紅葉.統計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62-363.
[3]李晶.2009最新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疑難解答[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86-89.
[4]周四新,張峰.增值稅轉型理論探析及政策建議[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399-402.
[5]王成敬.我國增值稅會計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6]徐麗瑜.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對東北上市公司業績影響的實證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7]程娟,肖永梅.增值稅轉型對我國微觀經濟的影響[J].華東經濟管理, 2010,(1):83-86.
[8]楊撫生,蔡軍.不可忽視增值稅轉型對地方經濟的負面影響[J].稅務研究,2006,(2):35-39.
[9]增值稅全面轉型還原稅制中性原則[N].第一財經日報,2008-11-07.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3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S].2008.
[11]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令第50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S].2008.
[12]Accounting Standards:Accounting For Value Added Tax.April,1974:9-11.
[13]Stephen F. Gertzman: Federal Tax Accounting. W.GL.INC.USA,1988:99-11
[14]Malcolm Gillis, Car S.Shoup, and Grardo. P. Sicat, Value added tax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d,1990:156-160.
[15]陳鋒.增值稅征稅范圍的國際比較與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02,(1): 50-52.
[16]楊曉蘭,陳壽國,丁成林.增值稅國際制度比較及對我國的經驗借鑒[J].金融會計, 2010,(3):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