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經濟轉型經歷了“激進市場化”和“有控制的市場化”兩大階段,在此期間俄羅斯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市場化政策,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本文分析了俄羅斯兩次經濟轉型所采取的主要政策,認為一個國家要順利實現經濟轉型,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選擇恰當的轉型模式和路徑,必須在穩定的政治環境中逐步推進,在比較寬松的外部環境中全盤規劃和制訂轉型戰略。
關鍵詞:俄羅斯;激進式經濟轉型;漸進式經濟轉型
中圖分類號:K5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127-02
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自此,俄羅斯出現了國家與社會重建及改造問題。一般來說,國際學術界大多將此問題界定為一種以實現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市民化為目標的綜合性歷史進程。其中,經濟領域的轉型在這一進程中具有顯而易見的重要地位。俄羅斯經濟轉型就是一次從國家計劃為中心的經濟制度向自由市場為中心的經濟制度的變遷。通過體制改革實現激勵結構、社會資源和財富分配結構的重新構建,從而提供比原有制度結構更大的潛在利潤。俄羅斯的經濟轉型總體來說,可分為由葉利欽主導的“激進市場化階段”和由普京推動的“有控制的市場化”兩大階段,在此期間俄羅斯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市場化手段,結果迥異,反差極大,但兩個階段又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結的,如果沒有葉利欽的完全聽命于市場的激進式變革便不會有普京漸進式國家主導的有控制的市場經濟,沒有葉利欽政府開辟的私有化大潮,俄羅斯經濟也不會實現普京執政時期的平穩發展。
一、葉利欽時代的激進式經濟轉型
(一)歷史背景
雖然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赫魯曉夫的“工業與建筑業大改組”、勃列日涅夫“完善計劃指標體系改革”、戈爾巴喬夫“加速發展戰略”等,但這些改革都沒有觸及到體制內部的深層次問題,改革都以失敗告終。俄羅斯從蘇聯歷史中得到教訓:采取漸進的轉軌方案很可能會重蹈蘇聯改革的覆轍。只有通過與過去決裂、破釜沉舟,用激進改革來指引俄羅斯,敢于豁出去、孤注一擲,才能絕處逢生[1]。
俄羅斯采用的激進改革方案,一方面是源于激進民主派為了阻止社會主義在俄羅斯的復活,鞏固手中的政治權力,另一方面,是剛剛獨立的俄羅斯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通貨膨脹居高不下,財政赤字極度增加,工業生產大幅下降。在這種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激進改革方案在爭論中誕生。
(二)主要政策
俄羅斯激進式經濟改革又稱“休克療法”改革,所謂“激進”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指經濟轉軌的目標模式是建立自由市場經濟,另一方面指要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實現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激進式改革的主要政策有:1)財政和貨幣“雙緊”政策。壓縮基建投資,減少國家對價格和虧損企業的補貼,削減政府開支;抽緊銀根,嚴格監管貨幣發行和信貸投資,控制通貨膨脹。2)價格和貿易自由化。全面放開物價和外匯管制,由市場自行調節;取消國家外貿壟斷制度,各企業均可自由從事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全面實行外匯自由化。3)大規模推行私有化。出售部分國有企業和搞股份制改造,拍賣中小型國有企業,對部分大中型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并向銀行發放可出售和轉讓的私有化證券。
(三)激進式改革的后果
激進的經濟轉型使俄羅斯的經濟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打擊,整體經濟實力不斷下滑。從1991—1996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逐年下降19%、12%、15%、4%、6%,其下降幅度之大使整個國民經濟倒退了將近20年[2]。私有化使國有企業落入特權階層和暴發戶手中,例如,少數人利用經濟自由化過程中私有化證券的急劇貶值,操縱金融以低價收購私有化證券而達到控制企業的目的而迅速暴富,導致了嚴重的貧富分化。物價瘋漲和對國有財產近乎公開的掠奪,帶來貪污賄賂風行,犯罪率急劇上升。當然,激進式改革在實際操作中比較復雜,休克療法中受到最大打擊的不是在經濟中處于長線地位的重工業,而是輕工業和消費品工業,而這恰恰是俄羅斯最需發展的產業。這首先導致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日益惡化,1992年,俄羅斯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下降了56%,國民收入下降到了1976年的水平[3]。其次消費品需求轉向國外,受制于國外市場,俄羅斯人不得不承受發達國家的高水平物價。
二、普京政府的漸進式經濟轉型
面對走向深淵的俄羅斯經濟,普京上臺之后,在根本上改變了葉利欽時代的激進經濟轉型政策,采取了比較穩妥的漸進經濟轉型政策。
(一)主要政策
2000年普京執掌俄羅斯政權伊始,既排除了葉利欽時期全盤自由化的西方模式,也摒棄了高度集中全民動員的蘇聯模式,從俄羅斯具體的經濟和社會歷史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了一條符合俄羅斯現實的新的改革之路。普京將俄羅斯發展戰略定義為“市場經濟和民主原則與俄羅斯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的“可控制的市場經濟”,這一戰略習慣上被稱為“普京公式”即市場經濟+民主原則+俄羅斯現實。這一時期采取的主要政策有:
第一,徹底拋棄了新自由主義政策,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為了醫治葉利欽政府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頑疾”,普京主要采取了兩大措施:一是加強中央集權,重塑聯邦權威;二是整頓經濟秩序,構筑良好的經濟環境。普京主張保護公民財產權,鞏固私有化成果,加強對企業產權的管理;制定新稅法,改革稅制,取消稅負,降低企業稅率;整頓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完善金融基礎設施。
第二,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提高國有資產管理的效率,加強對國民經濟命脈的掌控。2001年俄羅斯頒布新的《私有化法》,加強了國家對私有化的管理和監督,以鞏固和增強國家對國民經濟戰略部門的控制。自2004年以來,俄羅斯國民經濟各主要行業陸續出現了重新國有化的跡象。通過將“私有”變“國有”、將“弱國有”變“強國有”的發展模式,俄羅斯政府幾乎在每個重要戰略領域都建立起一個大型國有控股企業,大大增強了國家對經濟的主導作用。國有和地方政府所有的企業數量從2001年開始逐年增加,從36.7萬個增加到2006年的41.3萬個[3]。此外,通過司法程序采取了嚴厲打擊金融寡頭的措施,遏制了寡頭們對國家經濟的掠奪,使國民經濟命脈重新掌握到國家手中。
(二)主要的經濟成果
普京政府現實主義的經濟政策,推動了俄羅斯自2000年起的新一輪經濟增長,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99-2003年,GDP增長了35%,這個數字高于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同期的指標。工業生產增長44%,國民經濟基本建設投資試圖更大的增長,即增長60%。農業經濟也不例外,其中,逐年和其他的有利條件的匯合保證了產品增加25%。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在60%以上,這就彌補了由于1998年8月金融貨幣危機引起的收入的下降[4]。
最重要的是俄羅斯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從俄羅斯GDP的產業構成來看,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降幅最大,從1991年的18.6%降到2006年的4.1%;第二產業比重基本保持穩定,一直保持在45%至48%之間,比1991年略有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則不斷提高,從1991年的40.2%升至2003年的49.6%之后略有下降。可以看出,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的第三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正在接近發達國家(這一指標美國為75%,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在60%~70%之間)[5]。
三、俄羅斯經濟轉型的反思
俄羅斯經濟轉軌的實質就是要克服制度缺陷,從根本上解決阻礙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不考慮本國的具體特點而人為地移植西方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是俄羅斯激進制度變遷失敗的根源。普京執政后的漸進式改革造就了俄羅斯近十年的經濟增長,表明俄羅斯經濟步入了正軌,但這并不表明俄轉型徹底完成。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Sachs)認為經濟轉型要解決自由化、私有化和穩定化三個問題,而且,如何協調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對每個國家來說又是不同的。俄羅斯現在的任務仍很艱巨。
俄羅斯的經濟轉型之路是曲折的,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由此看來,一個國家要順利實現經濟轉型,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選擇恰當的轉型模式和路徑,必須在穩定的政治環境中逐步推進,在比較寬松的外部環境中全盤規劃和制定轉型戰略。
參考文獻:
[1]鮑里斯·葉利欽.總統筆記[M].李垂發,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215.
[2]李子潔.俄羅斯“休克療法”與中國漸進式改革比較[J].經濟論壇,2009,(11):43
[3]趙秋艷.“淺析當前俄羅斯經濟中的‘新國有化’趨勢”[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6,(7):13.
[4][俄]O·T·博戈莫洛夫.俄羅斯改革的教訓與前景[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4,115(5):32
[5]關雪凌,宮艷華.俄羅斯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與影響[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