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創造一流大學,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擺脫舊管理模式的束縛,真正做到“獨立思考,自由表達”。這是溫家寶總理在聽取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時所提出的,指出了我國大學現在存在的弊端,為大學今后發展指明了方向。長期以來由于高校在職稱評聘體系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導致學術風氣不正,人云亦云,只看論文和課題的數量不看質量,使得高校在科研工作中存在大量浮夸現象,沒有發揮高校在科技生產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這是國家之大忌,民族之大忌,高校的發展必須回到正確軌道上來。
關鍵詞:獨立思考;自由表達;存在弊端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193-02
中新網2010年2月1日電據中國政府網消息,2010年1月26日溫家寶總理聽取來自科教文衛體各界的十位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從事結構生物學研究的施一公教授以史料論證了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對于民族昌盛、國家崛起的意義,并指出當前中國大學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的現象,溫總理說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
身為國家重要領導人能說出這樣一番富有時代氣息的話來,作為在高校從事教育事業20余年的一線工作者不覺為之一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此乃實為大學之幸,民族之幸也。
當今,各國政府都認識到世界一流大學在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國際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論是工業化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確保國內頂尖大學立于科技前沿作為優先考慮的要務;越來越多的大學也紛紛爭創世界一流。“在21世紀,一個中等規模以上的國家,如果不擁有世界水平的大學,那么它就永遠只能充當國際分工的小配角,揀人家的殘余,當‘大腦國家’的‘手腳’。要看21世紀究竟是誰的世紀,不看別的,就看誰擁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學。過去一千年,是今天的大學從產生、轉型到發展的完整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哪一個區域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學,這所大學幾乎就是這個區域興旺發達的明確無誤的標記。”這是畢業于哈佛大學的丁學良教授曾經在北京大學作題為“何謂世界一流大學”演講時說的一段話,引起了許多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共鳴[1]。
事實上大師們早就對學者“自由思考”精神的重要性做過精辟的論述:
帕思卡在《思想錄》中莊嚴地宣稱:“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2]”。
陳寅恪先生在他那篇《對科學院的答復》中寫道:“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于我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我認為研究學術,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獨立的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必須以死力爭……一切是小事,唯此是大事”[3]。
追求真理,并說出其信仰的真理,決不被別人強迫接受一種信念,永遠不應該視為罪行,信念永遠應該是自由的。羅素因而說:“只有思想不受束縛的人,思想不受欲望重壓的人,才可能有對美麗的憧憬。”獨立的思想或是思考使人類得以被稱為萬物之靈。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獨立的人格,所以捍衛自己思考的自由,就是自己作為人的基本權利[4]。
大師們正是憑借著這樣一種堅強信念,一種獨立的人格,不受現實的拘束,獨立思考而成為一代大師的。目前我國高校發展規模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數目龐大的高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高校產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水平人才非常少,并且我國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學中排名順序也并不讓人樂觀。近年來擴張較快的一些學校,一走進校園,里面都是整齊漂亮的樓臺館舍,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但在這美麗的校園里又有多少大師的存在呢?所以現在中國的大學不缺少大樓,缺少的是大師!但衡量一所好的大學最基本標準卻非大樓而是大師也!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在于現行高校管理體制上存在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
一、以行政思路管理教學,教授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大學的價值,在于學術水平而非行政級別。但現在在很多大學里,教授已經成為地位最低的一個群體。以至很多人無心學術,而是去赤裸裸地追求“官位”。讓學校回歸學術,讓教授成為大學的主人,讓學校的行政人員不再是高人一等的“官僚”,而只是為教授服務的工作人員,這樣的大學才有希望,這才是對教育的尊重。
舊大學里教授的地位高,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由許多實際待遇決定的。20世紀30年代梅貽琦做了清華校長以后有一個規定,教授工資為300元~400元,最高可達500元,講師的工資為120元~200元;助教為80元~140元;一般職員為30元~100元;工人9元~25元。難怪當時清華有“神仙老虎狗”的說法。在大學里教授應當是最主要的。過去辦大學的人在對教授這一點上,沒有什么分歧,他們基本上都是梅貽琦所代表的那種風格,即“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5]。如果教授不是學校的主人,在學校做事處處小心謹慎、低眉順眼,否則事事難辦。因為教授不是天天到校上班,所以對學校的人脈并不熟,但他們所有的關系卻在學校,在這種為一點小事就得低三下四看行政人員臉色的環境下,怎么可能做到獨立思考,自由表達?
二、職稱評審程序不合理,評審標準有待改革
職稱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直接與工資、住房、福利掛鉤。而且,職稱、工資、住房、福利這些東西一旦“先占”了就會永遠地占有,如果錯過了往往很多機會會與錯過者失之交臂。既然職稱如此重要,那么職稱評定主要看什么呢?答案是主要看學術成果,也就是學術論文與著作的數量與質量,而質量的標準就是文章所發表的刊物級別高低。只要能在高級別刊物上發表一到兩篇文章,那就是高水平的標志,這樣做的結果是高校教師們挖空心思,不是潛心做學問,而是在找關系、請客送禮,但全國高級別的刊物就那么幾家,于是,其競爭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另外學術成果只是一個方面,只是能否參評的一個基礎條件而已,因此,每次職稱評審前,一些人托關系、打電話、請客送禮,用盡各種手段想方設法與評委拉關系,一掃高校教師的斯文,目的是讓評委投自己一票。其狀可悲可憐也!
三、職稱聘任體系不合理,注重科研不重教學
現在許多高校改革,實行評聘分開,但其職稱評聘的條件是不完全一致的,所以,很多教師在評完職稱之后,又要再按職稱聘任條件去努力,這點尤其體現在重科研不重教學問題上。教書教得再好,如果沒有科研,職稱聘任照樣沒戲,而成天要忙于科研,又要做好教學工作并非易事,于是很多人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捷徑上去了,逼得高校老師不得不去挖空心思拼湊不見得有多少價值的論文,托熟人找關系去跑課題,哪有多少時間搞教學改革,去提高教學質量。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普通教師,2005年因肺癌病逝,終年57歲,他的教學水平和師風師德廣受贊揚。晏老師一心從事教學卻很少關注科研,去世時,他僅是個講師[6]。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祝衛呼吁,修改現行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定標準,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
四、課題申報問題多,老關系老面孔新人出頭難
科研經費,是通過財政手段撥付給高校和科研機構用于科學研究的費用。按理說這些經費應專款專用,但在實際生活中,這些經費卻成了一些人隨意宰割的“唐僧肉”。由于我國科研經費的使用缺乏有效監管,導致一些科研人員把做課題當作“圈錢”手段,不但造成科研經費巨大浪費,也助長了學術腐敗之風,阻礙了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能爭取到國家級課題項目,就標志著有能力,評職稱、評獎乃至當博導等等,都有了資本。”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成言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考核壓力大,有的科研帶頭人申請下來項目后,投入到科研的經費很少,而是拿著這筆錢去拉關系,跑下一個課題。”因此,要想承接到有分量的課題,不只靠學術優勢,還要憑關系和活動能力。
結語
科學研究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它需要頑強的鉆研精神和忘我的獻身精神。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公布了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選: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巴里—馬歇爾和J-沃倫,以表彰兩人在發現引發胃炎和胃潰瘍病的幽門螺桿菌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為了證實幽門螺桿菌導致胃炎和胃潰瘍,兩位科學家曾服下培養的細菌。這兩位科學家正是通過偉大的獻身精神,通過獨立思考,才得出科學的結論,為人類幸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試想:如果將兩位科學家置身于中國這樣一個職稱評聘體系中來,很難想像兩位科學家是否還會靜下心來潛心鉆研科學?中國的教授和科學家們不是沒有這樣的才華,否則也就不會有那么多的華裔科學家在國外獲得那么多高級別的獎項了。但為什么國內的高校卻極少出現世界級的大師呢?
自由,是大學的靈魂,要想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就得以自由為本,沒有自由,就沒有世界一流的大學。一個不尊重常識的國家還想創建一流的大學,除了做夢還是做夢,夢醒了也是癡人說夢。沒了自由精髓的“高樓”就成了埋藏大師的墳墓。中國現行的高校管理體制和理念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1]邱均平,趙蓉英,馬瑞敏,牛培源,程妮,李愛群.世界一流大學及學科競爭力評價的意義、理念與實踐.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EB/OL].(2007-04-10)[2010-5-28]http://rccse.whu.edu.cn/college/yylnysj.htm.
[2]帕思卡.思想錄[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57-158.
[3]蔣超.異端的權利—對自由思考的隨想,法學家茶座[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140.
[4]范成.舊時大學教授的地位[EB/OL].(2008-08-25)[2010-5-28]http//wwwjwbcomcn/lnsb/html/2008-08/25/ctent_181057.htm.
[5]楊玉紅.上海人大代表呼吁修改高校教師職稱評定標準[N].新聞晚報,20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