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疆內初中班”學生的漢語學習在指導聽說讀寫訓練上,大練學生的漢語言功.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讀中得趣,讀中得樂,讀中積累詞匯,重視復述,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培養漢語言語感。
關鍵詞:“疆內初中班”;漢語學習;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308-02
“疆內初中班”的學生大多數是從初中階段才開始進行系統的漢語學習,為在短時間內高效地提高班內學生的漢語水平,我始終堅持把指導學生學習語言作為貫穿語文教學全過程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堅持了把語文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聽說讀寫訓練上,大練學生的漢語言功。
我們知道,漢語自成體系,有其特殊規律,強調的是語言的感悟和積累。如果學生腦子里沒有詞、句、段等基本的語言材料,沒有相應豐富的詞匯、多樣的句式段式儲備,說話、習作又怎能做到用詞確切,表達流暢,語言生動。
中學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言,以教材為例子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吸取課文中的語言精華,不斷發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就應該構建一種以“學習語言”為核心的語文教學模式,即感受語言——品味語言——運用語言——積累語言,可以通過增強學生的文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語感、積累必要的語言知識、進行適當的語言訓練等方式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與內化。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圍繞學生的語言功夫,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要引導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揣摩語言,體悟語言,掌握運用語言的方法、規律與技巧。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訓練的方式多種多樣。諸如強化朗讀、背誦、摘抄、口頭作文、寫日記或周記等,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關鍵還是要以教材文本為例子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吸取課文中的語言精華,不斷發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聽、說、讀、寫訓練中的讀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積累詞匯,二是學會表達。這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應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詞匯上,因為語言永遠是表達的載體。葉圣陶先生指出:思想的活動必須依傍語言,思想的定型必得拿出語言,思想的交流必然依靠語言。
在讀的訓練中,我狠抓詞匯積累,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名稱與趣味故事密切聯系的活動,使學生讀中得趣,讀中得樂,讀中積累詞匯和培養漢語言語感。
一、激發學習興趣
由于內初班“民考民”的學生都是維吾爾族,要使學生學好漢語言,先要使他們愛上漢語言,先要培養他們對漢語的審美情感和樂趣。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熱愛是最好的老師。”這些生動地說明了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的重要影響。教師應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改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熱情主動的“我要學”,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讓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圈畫優美的名句是實現這個目的的最好手段之一。重視誦讀,是傳統語文教育的寶貴經驗,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葉圣陶先生更是諄諄告誡: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只有讀得多,記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聞強記。厚積薄發,應用起來才會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達到如古詩所形容的“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住歙張”的境界。事實證明,古人這種做法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遺忘規律,反映了漢語學習的內在要求。應該說,重視語言積累,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更是盡快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我用“一騎江塵妃子笑”的故事引出學生認真朗讀課文的要求和理由。告訴他們,荔枝是很美味的水果,但必須趁鮮吃,否則就嘗不到那鮮美的味道了,選入我們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多是文質兼美的優美文章,我們在讀課文時,如果能注意到那些優美的文句,揀出來反復吟誦,仔細品味,就會有無窮的趣味,受到一次語言美的熏陶。因此,每學一篇新課文前,我們都要求學生預讀課文,把自己認為美的詞句段畫出來,大聲讀幾遍,體味其中的那份優美。
在講授課文《雷電頌》,講到屈原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要摧毀黑暗的熱望時,可以看到同學們心中也充滿了仇恨和對光明未來的強烈追求,大家情不自禁的發出了“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的呼喊。那種氛圍,那種情景,令人興奮不已,不知是在上課,還是在欣賞。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現代詩《秋天》時,重點是引領學生品味詩歌優美的意境,教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激發學生表達美好感受的欲望。課堂上采用誦讀法和品味法,讓學生在朗讀與品味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在這個基礎上拓展延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開展“走近秋天,親近自然”的活動。學生返校后,創作了很多以贊美秋天為題材的作品,包括攝影作品、散文、詩歌等。然后將學生的作品整理歸類,舉辦一次“走近秋天,親近自然”成果展。這樣,既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又滿足了學生心理的需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二、重視語言學習
學生們對漢語學習有了興趣,思想上有了一個端正的態度,還要讓學生重視語言學習,首先要讓他們懂得學習語言的重要意義。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要“老調”重彈,大談語言學習和詞匯積累的重要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出好作文,沒有充分的語言積累行么?上語文課是為了學會運用漢語,把自己想要告訴別人的東西表達出來,對于我們“內初班民考民”的同學們來說實在不容易。可以說,掌握語文這門工具課最基本的標準就是能把自己所見所聽所聞所想表達出來。因此,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一條學習語言的路。
在八年級下冊的課文中,五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像《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文章很長,難以記憶,學生認為背誦毫無意義。我就告訴學生,通向學習語言之路在那里呢?前人把這個秘決藏在一個字里,這個字就是“誦”,“誦”字的“讠”字旁是指語言,“甬”字是指小路的意思,左右合起來就是“學習語言的成功之路”。所以,要學好語文就一定要多讀,熟讀成誦,達到積累詞匯,增強語感的目的,學生意識到了學習語言的重要性,背誦再長的文章也不覺得困難了,我告訴學生,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喜歡吃的菜肴也不同,優美的文章好比就是美味,有的學生喜歡吃這一盤,而另一些學生則喜歡吃那一種。學生們可以按各自的口味,把自以為是“好吃”的文章自我消化,學生們不斷的誦讀,時間長了,漢語言積累越來越多,語感也越來越強。
三、注重詞匯積累
在學習漢語中,詞匯是基礎。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漢語言詞匯十分豐富。為了使“內初班”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匯,我積極鼓勵學生收集,交流課文內外的詞匯。我給他們講“一字值千斤”的故事,告訴他們每學會一個新詞匯,其實就是積累了一份財富。到了“胸藏萬江”的時候,就成了語言的百萬富翁,再也不用愁寫作文“沒詞兒”了。我要求他們每人設一個“小金庫”,每天存入一個詞,一個月進行一次“資產清查”,看誰掌握的新詞最多,誰就會被評為全班的“新詞匯大富翁”。我在講課時也注重詞匯的積累,講《雪》這一課時,學生積累了不少有關“雪”的四字短語,如“粉裝玉砌”,“冰雪世界”,“銀裝素裹”,“玉樹瓊枝”等詞語,并且能夠理解運用,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四、重視復述
復述是運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把聽到的、讀到的材料表達出來的技能訓練。復述旨在訓練學生系統連貫地表述的能力。復述時要對材料進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詞語、句式和章法,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如果說背誦是小學生掌握和積累語言的有效途徑,那么,隨著年級的升高,復述同樣是掌握和積累語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態的一種學習語言方法經過篩選,抓住重點。因而,復述不但能幫助學生掌握和積累語言,同時通過內化,規范了口頭語言,又訓練提高了學生理解、記憶、概括等多種能力。
五、品味語言、訓練語感
語文教學的任務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直觀的直感的、感情的審美的語言素質能力”。學習語文就需要使文本的解讀與語言的品味有機地結合起來,推敲文字、欣賞語言美。
漢民族重直覺、重整體感悟的思維方式和崇尚“內美”、注重含蓄的文化審美心理也必然滲透在漢語言作品中。作者追求的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用意十分,下語三分”,追求語言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語文科和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沒有理由不著力引導學生透過言語表層去探求其豐富內蘊,從而真切把握作品意旨,同時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
在這種審美追求指引下,作品的語言顯得分外凝練而充滿“張力”,意蘊則顯得分外雋永、耐人尋味。魯迅先生曾贊賞《水滸傳》中“那雪正下得緊”的“緊”字富有“神韻”,他自己的作品又何嘗不是如此?單說那《故鄉》中關于“路”的議論,又濃縮了多少人生況味,包含了多少深廣意蘊!
漢語表意的蘊藉性無疑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緊緊抓住語言不放,把語言品味、訓練語感作為第一要著。
六、充分閱讀課外讀物
絕大多數學生來自農牧區,小學很小接觸漢語,所以知識面較狹窄。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擴大他們的閱讀面,我讓他們廣泛的接觸,感受更多的漢語言,鼓勵他們充分閱讀課外書報。我跟學生們說,大人們為了脫貧致富,走南闖北去“撈世界”,我們不能僅僅從課本上“撈黃金”,也要走出課本,到課外讀物去“挖撈世界”,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但讀了課本,還閱讀了《魯濱孫漂流記》、《駱駝祥子》、《昆蟲記》、《居里夫人》等名著,學生從這些作品中充分體會到了漢語言的美妙所在。
以上活動,由于與趣味故事聯系起來,又形式多樣,生動活潑,迎合了初中學生好奇好新鮮的心理,大大調動了“內初班學生”參與“漢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的愉快,所以我一直堅持以指導學生學習漢語為主要任務和目標,以指導學生廣泛積累漢語言詞匯為主渠道,以生動活潑的聽說讀寫訓練為主要手段的語文教學,相信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一定會不斷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