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金融危機之際,從國家啟動宏觀調控加大投資的力度所帶來的機遇出發,將中國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歸納分類的思考,應生態倫理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就生產和生活以及制度方面的生態為出發點,通過對傳統的循環經濟的視野拓展,采用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而創新性地設計了三位一體循環經濟模型,并論證了如何達到潔凈生產與潔凈生活的現代生態環境,進而形成無污染無公害的生態倫理相結合的和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關鍵詞:循環經濟;環境污染;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160-04
引言
哥本哈根會議上關注的全球變暖問題足以引起世界各國重視。當前中國正在實施產能結構調整,調整過程中資本投資方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關鍵。按當前能源危機和低碳排經濟的要求,從中國實際資源短缺、節能源與環保護考慮生態經濟,從中決定投資方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則是方向性選擇。
首先,作為發展中國家環境戰略資源中能源、淡水、耕地、礦產源、生物資源等已經十分短缺。中國已成為煤炭、鋼鐵、銅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第二大石油和電力消費國。GDP單位能耗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同時,造成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如環保部、發改委及統計局近日聯合完成了2009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情況的考核工作。結果表明,上半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657.6萬噸,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 147.8萬噸 [1]。資源的危機與人們無限的需求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產、生活與排污更是新的深層次矛盾。
其次,從國外看,20世紀90年代德國、日本以及歐盟各國依據循環經濟的思想制定了循環經濟的相關法律。但核心問題是不是單一法律能夠解決問題的,它需要政府的參與,德、日等西歐模式在內部的協調功能上有所欠缺,同時在私有制國家本身就存在市場失靈,有些問題是難以解決的本質問題,諸如,“馬太效應”、資源逆流向而引起的結構問題實難解決。
本文認為,當前中國企業雖然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涉及近二十年中發展起來的大部分企業處于傳統模式的生產經營,思維、設備都處于待更新狀態,新時期思維觀念尚未形成,不符合科學發展觀思維理念,有必要強調與新時期發展戰略同步與協調的思維觀念。那就是全新意義上的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觀[2],從碳排放量上講,至少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可持續性,二是生產與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危害性,這是當前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基于生態倫理的角度出發,達到符合生態經濟所要求的潔凈生產與生活的目的。本文在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三位一體循環經濟模式。
一、設計思路要求
在現實社會經濟中,把企業生產、居民生活和政府相關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從中明確責任、權利與義務以及相互關系,最終整合為一個有機生態體系,形成資源生產、生活、生態環境融合的和諧社會。其中工業生產循環系統為第一循環;第二循環為居民生活的節能減排、生活污染的深度處理。也即在居民生活中開發新能源,倡導采用新技術啟用可再生資源和永恒性能源,避免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第三循環是核心,即把政府看做是生產者與管理者的雙重身份,充分發揮其功能以及嚴格履行職責 [3]。
1.生產要求
生產部門:“生產節能、減排—產品回收—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綠色GDP。”
2.生活要求
生活區域:“生活、生產資料廢品回收—再生能源—節能減排—創造新能源—綠色GDP?!?/p>
3.制度要求
政府制度:“管理制度—公共產品—分配制度—效應考證—生態經濟。”
二、三位一體循環經濟系統模型
三位一體主要包含生產循環維、生活循環維和制度保障維,分述如下。
(一)第一循環
如下圖所示,第一循環系統為產業生態化系統,它不僅指生態工業,同時還指生態農業、生態建筑業、交通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將自身生產過程的主產品、副產品以及廢棄物加以充分地改造并重復利用,需引起注意的是任何企業都有或多或少的三廢排放,如何科學地將三廢變廢為寶是值得注意的關鍵,如脫硫、收碳、煉廢、污水處理等技術強化應用 [4]。這一點需要引起政府及企業足夠的重視。必須達標排放否則必須關停企業,它構成了“資源—產品—三廢—加工—副產品—回收再利用” [5]。實施無公害生產工程,借助金融危機的壓力和宏觀投資驅動力之契機,扭轉投資方向,加大投資政策的傾斜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與金融投資的杠桿作用,采取分級分類等政府資助多種形式投資方式,撬動力新一輪經濟增長,力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在第一維循環中的注重“延伸回收機制”,即“生產者—消費者—回收分解—再生資源” [6];首先應采用企業產品跟蹤回收制,環保部門應對工業企業配發產品跟蹤回收標志,延伸至第二維的消費過程中;這一機制的實施可以防范企業粗制濫造浪費資源的現象。
(二)第二循環
如下圖所示的第二循環系統,是將人們消費環節的污染納入循環經濟系統,達到全社會重視污染問題,這一循環系統應從解決居民生活污染排放問題入手,解決下述問題。
1.固定生活區污染的解決
(1)結合第一維循環中的產品跟蹤回收制,對居民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7],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這種回收機制尚不屬于企業生產組織系統的重要部分,重視程度不足,回收運轉緩慢、大量的廢舊回收仍然堆放繼續污染大氣環境。在“生產者—消費者—回收分解—再生資源”,這一生態系統中,對企業必須加強管理,配發產品跟蹤回收標志,原則上屬于哪個企業的產品由該企業回收,如無標志者則禁止進入市場交換。采取產品跟蹤、召回、廢棄物回收,也可采用以舊換新制,如同啤酒瓶回收再利用一樣,必須建立產—消—廢—回—再生,達到閉合回路循環和多級利用的新型工業生產組織體系,形成第二維的第一循環。其好處有:1)節約自然資源,重視再生資源;2)提高產品質量減少殘次品率,3)使企業在消費者中建立良好的信譽關系。4)自然解決了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泛濫局面。
(2)垃圾焚燒發電并不科學,這種處理方法本身就有問題 [8]。關于城市生活垃圾應分類處理上,我認為,“應在近郊區建立公共大型沼氣池,將現有機垃圾以及城市糞便轉化生成沼氣,供城市、近郊或農村使用,沼氣廢料又可供農業生產的有機肥使用,替代化肥,使農作物生產不含化學成分污染的綠色食品,達到第二維之第二循環,使城市生活排污與農業生產構成循環可再生資源” 這一循環需要政府加大投資力度 [9],同時它一項改善城市——農村生活條件的重要工程,這一工程貴在于開發和利用城市生活排污和垃圾處理,它不亞于天然氣開發利用工程,主要是這一工程開發和利用具有科學性、耐用性、福利性、經濟性,同時,它也是節約天然氣資源重要途徑。這一工程又可安排勞動就業,緩解就業壓力。
(3)對邊遠農村居民燃煤、燃柴的炊煙排放、家庭式作坊煤炭、燃油等這一極大的污染源,政府應對廣大農村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掀起新農村建設和改造高潮,推行沼氣、太陽能、風能、秸稈柴草氣化爐等高科技產品的使用,節約煤炭資源,減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生產新能源的科學發展觀,形成自產自用之第二維的第三循環。加大對廣大農村潔凈生產與生活的投資和改造力度,也是黨的新農村建設與富民政策的重要體現形式。
2.流動性污染的解決
(1)由于當前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進入了家庭及其社會消費,汽車尾氣的排放是戶外較大的污染源。雖然較普遍地采用醇類汽油,但仍不夠理想,因此,對于研制開發新型節能環保型汽車,政府應當加大其扶持力度,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2)在第一循環中企業污水及第二循環中的城市生活污水,必須達到無公害排放,經處理用于城市美化環境之澆花、養草等用途。此外,城市霓虹燈以及其他燈具、高能耗、高發熱源等應縮量化處理,否則政府、環保部門必須采取責令其停產或斷掉水源等強硬措施。
(3)河流、湖泊、海洋流動性污染應從源頭抓起加強管理,堅決杜絕源頭非達標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滲漏、漂浮等現象,培養沿岸人們熱愛環境善待自然的良好生活習慣。
(三)第三循環
在第三循環中是把政府看成一個生產單位,盡管政府不生產實物產品,但從事“公共產品”的生產,一種是純“公共產品”大部分是以制度出現,另一種是準公共產品,即“公共設施”,目前主要是“準公共產品”問題較大,因此將政府視為雙重身份市場主體看待,這是將政府納入循環經濟體系并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行考慮 [10]。
1.政府是管理者
市場經濟往往會產生“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控”,一方面,因市場存在著“馬太效應”,必須使用看得見的手進行調節,在權利與財富分配上有著內在不公平,通常是官、商之間是利用權利打開制度的大門斂財的,利益相互“尋租”獲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權,富人通過制度尋租過度開發利用資源,這種亂采濫挖的現象,必然導致資源的快速枯竭和原材料供給過剩,在供求規律決定下,廉價的材料產出廉價的產品,是市場處于無序競爭狀態,企業為了獲利,必然通過低工資或裁員等壓縮人力資源成本,造成失業大軍的存在,再者,企業壓縮人力成本會使消費基金減弱,那么,擴大內需就成了空話。
2.公共產品的雙重效應
政府本身生產的是“公共產品”也存在正效應和負效應,從“公共產品”的供給應考察其正、負效應的轉化,應當注意的是“公共產品”的提供注重社會效益,也即正效應,它不以收費為目的,不應該注重經濟效益,它只能為企業及居民提供便利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如果從經濟效益出發將“公共產品”進行交換,則會構成生產成本和社會運行成本,將會出現惡性循環。其表現形式過程如下。
(1)公共產品交易價格決定的負效應。1)在全社會消費基金一定的情況下,企業、居民購買 “公共產品”價格越高則會產生對“私人產品”消費的替代,因“公共產品”具有消費的必然性和價格剛性,消費越多表現為“私人產品”的購買力下降—內需不足—企業利潤減少—稅減少—財政收入減少—宏觀調控乏力的惡性循環的結果,我們稱為環境治理怪圈。如,高速路橋收費,必然加大企業生產成本,在價格一定的情況下,企業成本增加利潤減少,所得稅亦減少。再如,有線電視費征收,這是國家的宣傳機器,怎么能夠收費?如此收費必然導致居民實際生活水平降低,貧困階層更是難以承擔。這些貧困家庭必然教孩子說:“要想看電視就要砍柴、采藥、摟挖發菜、狩獵鳥獸換取金錢”,教導孩子回到原始的生存狀態。這種制度導致的人為生態環境破壞(如上頁圖中③所示)。2)從目前城市化建設的角度看,近年來城市發展過速臟、亂、差現象嚴重。按照現代化城市的要求許多城市不能達標,在城市化建設中許多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和利益而濫用土地資源,其中拍賣土地是市場經濟中的“失控”行為,這種行為是哄抬房價的幫兇,最主要的是加大了不同階層的分配不公,助長了富人占有和掠奪資源(如上頁圖中③所示),窮人變成“房奴”的超量分配加速了分配不公;同時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政府忽視了城市的承載力,一個良好的環保型城市應當體現城市的自潔能力,體現在空氣凈化、聲、光等污染的處理一整套的節能環保系統,城市植樹綠化、科學美化環境是目前自潔系統最重要的環節,但對于窮人而言,因物質文明不能保障談不上講究精神文明,因此導致了臟、亂、差不文明的現象嚴重滋生,形成了新的污染源。3)不應有的“收費”行為會產生對第一、二循環系統影響,我們認為:“制度性公共產品必須保證無負效應”;否則就會引起人們的不滿情緒,進而對抗政府,破壞社會和諧,影響黨群關系與政府的執政能力,破壞了黨的威信。如果是造成“超量分配”,那么它會使貧困階層為了維護生存而索取最廉價的自然物品,導致破壞生態環境。
總之,一個良性的分配制度是構成第三位一體循環的重要保障。特別是制度性“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的屬性應當嚴格區分。如果大部分“公共產品”過高收費,就會導致內需不足,企業的“私人產品”積壓,產品降價利潤減少,形成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企業為保利潤就會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失業人數增加無事生非的人員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也因此增加,社會治安不良。反之則有正效應。
(2)公共產品交易價格決定的正效應。公共產品作為免費的福利成分越大,越能體現社會效益和黨的富民政策。在消費基金一定的情況下,本來同時用來購買公共產品及私人產品消費基金,因公共產品免費進而會加大了對私人產品的需求—內需得以擴大—企業產品暢銷—利潤增大—擴大生產—提高勞動就業—社會安定因素增加,不良因素降低。同時,隨同企業利潤增加—稅增加—財政收入增加治理環境的投資力度也會增加這就是最重要的第三位一體循環。
(3)政府行為抉擇。政府必須以保護公平分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以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中心,充分發揮政府的經濟職能和政治職能,提供具有正外溢性的“公共產品”來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使社會效益間接的轉化為經濟效益。而不是直接注重經濟效益。
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問題雖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而其實質上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諧問題。在市場經濟中人們只追求私利而相互傾軋的社會,怎能促成人們為了共同的利益而達成某種共識與行動?同樣,只要社會明顯存在著“非帕累托最優”,根據帕累托最優的三項條件,就有必要實現環境問題的改進。因此政府處于監控一方,又是“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必須依靠公平分配制度來保證第三位一體循環的正常運行。
結論
三位一體循環經濟系統核心指導思想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系的處理,但實際上是制度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大程度取決于制度與人的和諧,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物質和價值的轉換關系只是環境問題的外在表現形式。只有整個社會在思想認識上得到根本轉變,建立起有利于推動三位一體循環經濟實現的社會價值、文化、道德、倫理和制度框架,并具有物質投資和技術保障,三位一體循環經濟才能真正地得到落實。
1.通過對循環經濟的深入研究,認為第一循環為解決的是當前企業生產過程中節能減排的問題,但需要制度規范和強制性執行以及監督管理的關系問題,確保節能減排只有強制性措施和手段,同時應注重新能源科研開發、新設備的利用,實現潔凈生產才能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2.主要從居民生活節能減排出發,開發利用太陽能房以及其他可利用自然能、動能、風能、潮汐等新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提倡生活消費品回收再利用,實現潔凈生活,減少生活污染才能達到第二維循環之目的。
3.從制度規范著手思考第三位一體的立體循環,也即將制度視為“公共產品”,認為制度既是立體交叉式的管理,又是參與社會產品分配、交換以及消費的立體概念,其中也隱含著政府提供這種公共產品的“正、負效應”給社會帶來的非經濟現象,這種正負效應的產生只是一念之差,其衡量標準則是從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判斷上,因此政府制度性公共產品只有偏重于社會效益,為人民謀福利的基礎上才能構建生態型的和諧社會。
4.對第一、二循環可分析歸納認為“私人產品”的生產生態循環過程,第三位一體實際是“公共產品”效應的認識和分解過程,自然生態環境問題最終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其實質上不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和引導,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會自下而上培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憂患意識真正形成。
參考文獻:
[1]環境保護部公布2009年上半年全國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結果 污染減排繼續保持雙下降的良好態勢 [EB/OL].http://www.mep.gov.cn/gkml/hbb/qt/200910/t20091023_179616.htm.
[2]解振華.發展循環經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N].人民日報,2008-01-29(5).
[3]王作戰.三次循環經濟系統模型研究[C].哈爾濱:發展循環經濟研討會論文集,2005.
[4]齊建國.循環經濟若干理論探索[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27):42-45.
[5]左鐵鏞.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循環型社會[J].濟寧師范學院學報,2005,(5):13-17.
[6]孫吉平.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J].改革與戰略,2008,(10):164-167.
[7]朱紅偉,劉園齊,等.循環經濟要求制度建設與市場作用并重[N].中國環境報,2005-03-02(3).
[8]劉鳳元.企業生態效益及其生存策略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8,(11):138-140.
[9]范天森.中國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阻礙因素及對策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8,(11):58-60.
[10]黃海峰,李慧穎.基于態勢分析的循環經濟制度建設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08,(4):168-171.
[11]王貴明,匡耀求.基于資源承載力的主體功能區產業生態經濟[J].改革與戰略,2008,(1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