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產業化形成對民族民間舞蹈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包括要求舞蹈團體要樹立精品意識、對演員的培養、吸收和借鑒其他“姐妹”藝術的表現形式;舞蹈產業化對民族民間舞蹈發展起到的負面作用,包括對舞蹈教育的影響、對民族舞蹈原生態的破壞、對舞蹈創作的破壞。
當今世界處于“多元化”、“經濟全球化”、“地球村”作用日漸顯著的時代,如何抓住機遇,把我國燦爛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推上世界舞臺,成為世界民族舞蹈文化中的一顆明珠,我認為主要的途徑就是產業化。對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保護,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只有吸引更加廣泛的社會力量,才能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得到廣泛的保護和發展。而只有將民族民間舞蹈的變成“商品”,成為可以出售的、給投資人帶來經濟利益、轉化成資本的時候,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商。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形成一個雙贏的局面。
舞蹈產業化可以促進舞蹈團體樹立精品意識,優勝劣汰。“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個舞蹈作品如果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商和觀眾群體,必須要做到物有所值。要打造精品舞蹈。
首先,培養尖子演員。
舞蹈是通過身體的韻律、神態的傳情達意的藝術形式。因此,表演者文化素質、藝術修養的高低對作品的表現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只有依托于一批優秀的內外雙修的尖子演員才能更好地表達和體現作品的內容。為了更好地體現作品的內容、編導的意圖,投資人必然會在提高演員的待遇上加大投資。一方面提高了演員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舞蹈事業中來。
其次,樹立多元化思維,吸收借鑒其他“姐妹”藝術的表演形式。從幾年的演出市場成功的例子來看,流行藝術演出多屬于“特殊劇場”類別的大型多媒體綜藝演出,出現了一種藝術回歸的趨向,回歸到了藝術最早的“詩、樂、舞”一體的形式。另外大量的舞美、燈光、空間藝術、視覺藝術等與舞臺藝術的融合,使舞蹈本身具有了更大的藝術張力。
再次,舞蹈產業化有利于促進舞蹈藝術的優勝劣汰。
在產業化進程中,舞蹈作品作為商品,投資生產商品的投資商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必然要求商品能創造更大的剩余價值,從而促進商品的質量提高,以及生產商品所用時間的縮小,縮短創造周期。另一方面,投資商必然要求不斷有新的作品出現。以新鮮不同的賣點來刺激市場,以滿足人們的喜好,從而促進舞蹈編導不斷創作出具有時代感的新作品。一些優秀的作品受到觀眾歡迎,作品必然經久不衰地被保留下來,而那些品味低下、質量偽劣的作品必然被市場淘汰。
綜上所述,可以說新時代背景下舞蹈產業化是必然的。這對舞蹈藝術、舞蹈編導、舞者的影響是積極的多方面的。例如:愛爾蘭舞蹈《River Dance》,它走的就是一條商業路線,而且獲得了巨大成功。在《River Dance》中,編導以愛爾蘭踢踏為主要元素,加以時代感極強的燈光、音效、道具、化妝等舞臺美術配合,以一條潛在的愛爾蘭民族文化為線索,透過愛爾蘭踢踏的動作,踏實的舞步、單純挺拔的舞姿、多樣隊形的變化,通過與勇猛、張揚的西班牙踢踏和自由、隨意的美國踢踏舞的對比,使觀眾在欣賞到一臺高品質的商業演出的同時,又能感受到愛爾蘭民族堅定沉穩、積極向上、勇敢樂觀的民族性格,同時也對愛爾蘭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River Dance》利用愛爾蘭本民族舞蹈、音樂元素,運用現代化的視聽效果的展演,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股“踢踏熱”的風潮。通過一個版本、多個演出團體的商業模式,在歐洲、美洲、亞洲的多個國家同時上演,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愛爾蘭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也以“踢踏舞劇的形式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
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國。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民族舞蹈,這是我們巨大的精神文化寶藏。如果能夠合理的開發,運用舞蹈劇場這一形式,通過現代媒體的傳播,依托厚重原生態舞蹈底蘊、利用現代化的舞美手段、特色鮮明的編創理念、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舞蹈產業也必將成為我國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舞蹈產業化經濟模式,對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主要作用是積極的,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產業化對我國民族舞蹈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是對舞蹈創造的影響。
舞蹈產業化必然要面對市場消費群的整體欣賞水平進行創作。就現階段我國的整體欣賞水平較低這一現象來看,投資商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必然要求編導在創作時按觀眾的要求進行,這就很有可能導致一些媚俗、品味低下的作品流入市場,影響到舞蹈藝術的健康發展。
其次,是產業化對舞蹈教育的影響。
眾所周知的一個道理:“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說明培養一個舞蹈演員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是很大的。但是,產業化要求提高利潤時減小先期投入就成了投資商所選擇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現在社會上很多打著學校招生的名號,實則是招聘“交費演員”。這一現象使很多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就只會跳一兩個打群舞,最多是一個伴舞演員,這樣對于高素質舞蹈人才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
最后,是舞蹈產業化對原生態民族舞蹈的破壞。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是如果想讓民族民間舞蹈走向世界,必然要對其進行整理加工,使其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各民族觀眾所欣賞理解。這對民族舞蹈來說表面上是有利的,它把散落于民間的民族舞蹈系統地搜集整理出來,但同時它又使民族舞蹈脫離了本身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失去了原有的樸實與生機,加以商業因素的影響,以及其他舞蹈元素的注入,導致民族舞蹈的大融合,使民族舞蹈失去其原有的特點,加以媒介轉播對原生態地區的反傳播,使經加工整理的注入其它流行元素的舞臺民族舞蹈對原生態地區的民間舞蹈有所影響,最終有可能對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形成極大破壞或負面影響。
由此可見,舞蹈產業化經濟模式對民族民間舞蹈的保護和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可以為舞蹈的發展傳播提供一個有利的經濟平臺。另一方面它又有可能對民族民間舞蹈長期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在舞蹈產業化道路上必須把握好對民族藝術舞蹈、民族商業舞蹈、民族民間原生態舞蹈三者之間投入比例的正確性。利用民族商業舞蹈為民族藝術舞蹈的推廣傳播、民族民間原生態舞蹈的保護、民族民間舞蹈的研究提供經濟支持的同時,依托民族藝術舞蹈提高民族商業舞蹈的藝術品質,并不斷在原生態舞蹈中吸取養分發展民族藝術舞蹈。
我相信通過合理的經濟運作模式、精湛的演技、濃厚的民族特色會讓民族民間舞蹈在得到商業利潤的同時,又會進一步使民族民間舞蹈在一定范圍內得到推廣與發展,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總有一天會讓全世界各族人民對我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有更深的了解,一提起中國就會想到中國民族舞蹈文化。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1).
[2]劉美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1).
[3]郭慶美.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
[4]彭寬.大河之舞的開放與堅守[N].中國文藝報,2003年10月10日.
(作者簡介:秦 威(1978.10-)男,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