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是用來區別一個人與其他人,或者一個人群與其他人群的符號。它是生命個體的專有符號,具有約定俗成的專一性、占有性和永久性。姓名中隱含著這個民族的歷史發展、宗教信仰、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倫理觀念等各方面的信息,是了解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試圖從中國和英美國家人名上的不同來探討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
一、姓和名的排放順序
一般來說,人名由姓與名兩部分組成。中國人與英美人在人名排列順序上卻截然相反。中國人姓名的排列順序是姓在前,名在后,姓重名輕;而英美人則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且英美人名可以有中間名,如Linda Jane Smith,其中“Jane”就是中間名,但在很多場合中間名往往省略不用。中間名往往采用母性,也有借用其他親屬名的,或所仰慕的人的姓或名字。眾所周知,姓是一個家族的代號,它代表著宗族、群體、血緣關系,而名是一個人自己的代號。中英兩國在姓名擺放順序上的不同反映出其在集體個人價值觀上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是共性至上、三綱五常。強調集體主義、集體利益。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倡導犧牲個人利益以保護集體利益。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理所當然地把代表宗族、群體、血緣關系的“姓”放在前面,而代表個體、個性的“名”在后;西方人強調的是個性,重視個體獨立的性格與個體意識,所以在姓名排序上就把代表個性觀念的名放在前面。
二、中英人名的來源
在中國很少有人用父母的名字、長輩的名字。而美國的風俗習慣恰好相反。在美國,孩子們可以和父母、祖父母或他們的親戚同名。長輩們十分樂意讓兒孫沿用自己的名字,并引以為榮,為有所區別,英美人會在稱呼與父輩同名的人時,在名字前冠以“小”字,例如“小羅斯福”,“小羅克菲勒”等。中國傳統社會等級森嚴,除親屬上輩的名字外,官員、其他要人的名字對普通百姓來說也是禁忌,沒人敢沿用他們的名字。西方則不同,他們本國的總統、民族英雄的名字受到廣泛推崇。在中國,名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個人地位的象征,尊輩的名字是不允許兒孫,或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人稱呼的,借以表明和鞏固自己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而美國人突出個人的平等觀念、獨立發展、權利意識,社會成員及家庭成員之間的獨立平等。
中國人特有的一種命名習俗是以生辰八字命名,生辰八字是指人出生的年、月、日、小時。“五行”是指五種物質,即金、木、水、火、土。人們將生辰八字與“五行”對著排算,就可以推算出一個人哪一行缺少,給這個人取名時就用該行的字,如缺水,就取名福水、澤川等或取帶水的字,如泉、河、池、江、海、洪、潘等。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中國傳統佛教、道教觀點認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互相影響、互相對應的有機整體,人天合一。五行是萬物起源和萬物構成的基本物質,一切事物都是由這五種物質變化構成,這五種物質相生相克,相互促進又相互抑制。人要有和諧的生活就要這五行應該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因此如果缺少哪行,名字就應該以這一行為名,作為補充,達到平衡。英美人大都信奉基督教,他們經常選取圣經、希臘羅馬神話中人物的名字來給孩子命名,以此表示對神的崇拜,并寄托他們的信仰。如常見的名字中有Christian(基督的信徒)、Eliot(上帝的禮物)、Angela(天使)、John(上帝是仁慈的)等。這些足以表現出東西方在宗教信仰上的差異。
雖然東西方名字中都有以大自然中的事物為名字的。但中國人多采用崇山峻嶺、江河海洋、日月星辰、雷電長虹等氣勢恢宏或永恒不滅的自然現象,來喻示人的博大胸懷、無窮浩氣和萬古不朽的精神。用“博大”和“崇高”的美感來陶冶情操,提高品位。此外,我們還愛以某種樹木花草,喻示人的某種高貴品質和值得贊譽的性格。如:蒼松翠柏、寒梅秋菊、白荷幽蘭、綠柳青竹等。松、柏、梅、菊、荷、蘭、竹早已被賦予人格化,賦予了長壽、清高、堅韌、節儉、清廉、珍貴、正直等美好的情操內涵,他們都代表著一種精神。美國人認為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皆為上帝所造,皆有靈氣,都值得熱愛、眷戀和崇敬。這類名字雖無恢宏的氣魄或華美的色彩,卻富有生活氣息、泥土的芬芳和田園色彩,能給人以樸實、執著、醇美和貼切自然之感。由此可見,在以物喻人方面,西方側重在特征,他們的文化取向是具體、使用、客觀、自然,他們更看重的是和諧、平穩、寧靜之美;而中國人比較看重內涵,追求的是具有磅礴氣勢的“崇高”之美。我們的審美觀點總是避實就虛,超脫外物,遵循“詩言志”的文化取向,以標榜自我約束,自我完善。
以上主要從中英人名在姓名排序和姓名來源兩大問題上做了些許比較,反映出東西方兩個民族在文化上的差異。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我們對于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以利于不同民族之間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顧嘉祖,陸晟.語言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胡建華.關于中西人名文化差異的跨文化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2002(3).
[3]劉金殿,蒙建安.人名與社會文化[J].漢語學習,1994(1).
[4]王曉蕓.人名與文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5]張燕春.漢英常用人名意義上的差異[J].修辭學習,2003(1).
[6]齊俊.漢英人名的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內涵[J].科技信息,2007(8).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