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岱后采茶燈的起源
采茶燈自明末清初從江蘇無錫傳入岱后之后,幾乎每年的農歷新年、元宵、廟會,都要在本村和臨近的村莊表演,村民以此祝愿日子紅紅火火、風調雨順。沿傳至今,大約已有兩百七十多年的歷史。
岱后村雖然地處偏僻,卻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相傳,清代時這里曾出過十八位秀才。岱后村也是革命老區,1947,麗水縣成立,縣委就設在此地。以張志清等同志為首的共產黨人以此為中心,與敵人展開最后的較量。在這期間,岱后采茶燈不但沒有被濃重的硝煙所淹沒,而是以革命歌曲,宣傳真理的新詞配之古老的表演方式,越發活躍地出現在各個鄉村角落,為革命的勝利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岱后采茶燈世代傳承,至今依然保留著其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尤其是舞臺語言,更是保留著濃重的無錫方言特征。采茶燈融民間口頭文字、民間歌舞、燈彩于一體,不但表演起來載歌載舞,氣氛輕松活潑,而且在語言方面也是非常的幽默風趣。其明快的節奏、優美的韻律、朗朗上口的曲調,均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因此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在形體上,岱后采茶燈同樣是非常能吸引人的目光。那一盞盞制作精美且風格各異的茶燈,夜色中,燭光透過均勻密布的針孔將油紙上的圖案勾勒得栩栩如生,猶如綢緞般的華麗。上面的圖案均取之于傳統民間故事、民間傳統生活,因此也倍加地讓人喜歡。
二、岱后采茶燈外部結構和內在藝術特征
岱后采茶燈在制作工藝上有別于其他地方的花燈。它集書法、繪畫、剪紙、刺繡藝術為一體,包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按其門類可分為通版采茶燈和貼版采茶燈;按其形狀則可分為四角內、六角外、八角外(也叫雷獨燈)、四柱燈、兩角片、沙燈等幾種。其中以沙燈制作難度最高、做工最為精細,同時也最具觀賞性;而制作花樣則有花草魚鳥、山水房屋以及各類神話人物和動物,千姿百態,各有不同。
岱后采茶燈的制作工藝流程極為復雜,需要經過十幾道的工序。從原材料的準備到紙張裁剪、描樣、粘樣、疊色、晾曬、刺孔、截圖、折樣最后到上架,一個熟練工需要花費一至兩天時間才能完成一盞燈的制作。而培養一個制作者卻需要一至兩年。就以雕樣而言,為了保持整個花燈圖樣的一致性,往往是四至八張紙相疊同進雕刻,這除了刻刀鋒利之外,對操作者下刀的力度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沒有經過長時間反復練習根本就無法掌握。此 外,刺扎那密密麻麻、成千上萬順著圖案均勻排列的針孔,更是一項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的精細工作。僅一張版面的制作,就要經過畫、刻、襯、裱、刺五道工序,整個流程讓人望而興嘆。
三、岱后采茶燈的現狀
岱后采茶燈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每年都到金華、縉云、武義等地進行演出,成了當地百姓逢年過節的一個最為喜愛的娛樂項目。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這一民間藝術珍品不但沒有得以發揚光大,卻急劇地走著下坡路,到現在已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岱后村外出人口逐年增多,年輕人大都外出做工、經商,而年老的一批隨著年齡的增長也不能再勝任這項活動。到90年代末,岱后村能做采茶燈的只剩朱榮斌、朱楊金、朱立高等五位老人。2000年元旦,蓮都區舉辦金龍杯廣場文藝匯演,這五位老人為了不讓世代相傳的采茶燈失傳,不怕辛苦,重新開始制作,使銷聲匿跡了十幾年的岱后采茶燈再次亮相,并取得了表演三等獎。而今,岱后村雖然自行組建了“采茶燈會”,但也只有這燈會里的五位成員可以獨立完成采茶燈的制作。更讓人憂心的是,這五位成員也大多年事已高。不管是手腳的麻利度還是眼力方面,都已基本上不能勝任采茶燈的制作工作。就算是他們當中最年輕的朱國富,而今也已年過不惑。岱后采茶燈將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因此,保護、傳承、發展岱后采茶燈,讓這一古老的藝術瑰寶不致于埋入歷史的土壤已迫在眉睫。
四、 岱后采茶燈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因為采茶燈是一項純民間藝術,不管是口頭流傳或是史料記載,理論資料都是殘缺不全和零散的,根本形不成理論體系,采茶燈是靠著一代代的民間藝人對這項藝術的喜愛而流傳至今。
隨著一些熟知采茶燈傳統技藝的民間藝人相繼謝世,許多珍貴的史料已相繼消失。又因僅存的幾位藝人都年事已高,無法繼續傳授技藝。加上一些愛好文藝的人員也因為謀生而外出奔波,放棄了對采茶燈的長期表演。在走訪中我們了解到,現在的采茶燈比起以前要遜色多了。特別是樂隊的演奏,他們小時候聽到的鼓點其內容遠比現在的豐富且具特色。只因不為記載保留,許多有特色的技藝就慢慢丟失了。采茶燈的古老傳統藝術精髓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瀕臨消亡。
另一方面,隨著流行歌曲的興盛發展,不僅深刻地影響了許多青少年,也不同程度上改變了許多中青年人、甚至是老年人長久以來對傳統藝術的癡迷。在人們熱衷于流行歌曲的同時,傳統的民間藝術受到冷漠。另一個原因,采茶燈的演出大多在偏遠的農村,城市居民一般很少能近距離接觸到采茶燈。
綜上所說,我們不難發現,岱后采茶燈正漸漸地遠離我們而去,若不盡早采取有效的措施,所面臨的將是消亡的危險。
五、岱后采茶燈的搶救措施和發展情況
1、對原有資料進行匯總、整理。組織全面的普查、收集工作,對尚存的老人進行走訪,對全程的口頭資料與表演拍攝錄像,將資料匯編成冊。
2、成立岱后采茶燈協會,定期不定期開展研究及宣傳活動。
3、創建培訓基地,重點培養采茶燈傳承人。
4、擬對“岱后采茶燈”品牌進行商標注冊,申報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02年,文化工作者對岱后采茶燈進行了全面詳細的調查、記錄、整理,并制定出了搶救保護的具體方案。
2003年該藝術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項目。力求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改革、發展和提高,并將其推向市場。
在成立岱后采茶燈協會的基礎上,經過蓮都區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的項目包裝,幾次參加省、市民族民間藝術展。如2005年7月還被選送參加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保護成果展暨首屆浙江省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展。在展會上,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精美的制作工藝不僅獲得專家和學者的一致好評,也深深地吸引了觀眾的眼睛。
2005年,根據《浙江省文化廳關于第三批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評選命名的通知》精神,《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家命名辦法》,推薦上報朱楊金先生為民族民間藝術家。同年10月12日,由區文廣局、教育局牽頭,蓮都區岱后采茶燈培訓基地在泄川鄉中心小學掛牌成立。
采茶燈培訓基地設制作和表演兩個班。其學員都是泄川鄉二至五年級的學生,有三十六位同學參加學習。每周三下午安排三節課,邀請岱后村燈會五位藝人輪流為學生進行采茶燈制作及相關采茶舞的曲調、陳頭等一系列內容的培訓。
經過培訓,大部分學員都已掌握了采茶燈的制作工藝。2006年,基地的小學員們制作的采茶燈在蓮都江堰市第二屆鄉村藝術節上亮相,受到領導與觀眾們的好評。2008年10月應邀參加麗水市經濟博覽會廣場表演活動,同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岱后采茶燈培訓基地的成立,使采茶燈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我們堅信,有政府部門的關心和積極扶持,通過廣大民間藝人與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岱后采茶燈這一民間藝術珍品一定能得以傳承、發展。
(作者單位: 麗水市蓮都區雅溪文化廣播電視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