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兩位在經濟治理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美國經濟學家,他們分別是研究公共資源治理結構的奧斯特羅姆和分析企業治理邊界的威廉姆森。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發布的公告中稱,正是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促使經濟治理從科學研究的邊緣走向了前沿。
正值經濟危機席卷全球,余波未平之際,人們對華爾街復雜的定價理論,產品模型產生了厭倦和懷疑的情緒,所以研究組織治理機制的新制度經濟學能再次獲得諾獎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傳統上,經濟理論是關于市場的理論,研究的中心是市場價格。然而至少有兩個原因使經濟科學應該延伸到價格理論之外。首先,只有適當的合同被制定和執行時,市場才能夠正常地運行,因此,我們需要理解支持市場運行的機構;其次,大量的經濟活動是在市場之外發生的,比如家庭、公司等組織中,所以我們需要理論來解釋這些實體存在的原因以及發揮作用的機制。
研究經濟治理的關鍵問題就是:對于不同類型的交易,哪一種管理模式才是最合適的呢?在公開市場,企業內部還是由政府提供?我們觀察到的現實情況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它們相對的效率性所解釋呢?2009年獲獎的兩位學者就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這些問題,奧斯特羅姆研究了由資源使用者管理公共資源的大量實證案例,解釋了一些交易發生在公司內部而不是市場的原因,他們都極大地促進了人們關于非市場機構的理解。
奧斯特羅姆的公共資源治理結構理論
奧斯特羅姆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公共資源的治理。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公共財產因為其邊際社會成本和邊際私人成本不相等,因此個人使用公共財產時只把個人收益和成本進行比較,忽視了對他人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資源的過度利用,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案例就是“公地的悲劇”,所以公共資源應該交給中央權威機構或者私有化后由個人管理。而奧斯特羅姆的研究成果顛覆了這一傳統觀點,她發現資源使用者常能開發出復雜的決策和執行機制來解決各種實際利益沖突,并且歸納出了良好合作機制所具備的特征。
兩個失敗的案例
奧斯特羅姆列舉了一個關于亞洲內陸草原資源管理的案例。幾個世紀以來,在蒙古以及中國和俄羅斯的相鄰區域的草原上都有放養牲畜的習慣,歷史上這整片區域都是由游牧民族統治的,他們會帶著所飼養的牲畜一起進行季節性的遷徙。在蒙古,這種傳統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還被完整地保留著,而鄰近的中國、俄羅斯的草原則被置于完全不同的政府管理機制之下,在那里中央政府實行農業集體制,所有的居民都必須永久地居住在所選擇的地點。從衛星圖像得到的結果顯示中國和俄羅斯的草原土地退化嚴重。
與上述政府管理的方法相反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政府為了改善當地土地的狀況,解散了原來的人民公社,把內蒙古地區的許多土地私有化,單個家庭能夠獲得特定土地的所有權。這種私有化的嘗試同樣以失敗告終,因為它使居民永久居留在同一片區域而不是恢復傳統的游牧習慣。結論是:政府管理和私有化比起基于傳統的集體管理并不能產生更好的結果,反而會導致資源的加速耗竭。
還有更多的例子能夠表明由本地使用者管理資源比外部管理更加成功的。一個有說服力的實例發生在尼泊爾,在那里傳統的灌溉系統在很長時間內成功地為沿岸的農民分配水資源,即使這些由石頭、泥土和樹枝建成的大壩是非常原始和簡陋的。
在一些地方,得到外國資助的尼泊爾政府轉而修建新大壩,但是這些有著完美工藝和設計的工程卻大多以失敗告終。原因是現代化的大壩雖然更加耐用,但是卻損害了上游和下游使用者之間的長久以來的聯系。既然大壩很堅固,那么他們就沒必要在維護大壩上進行良好的合作。因此,上游的農民會想盡辦法抽取超比例份額的水來灌溉自己的土地,而不用擔心引起下游農民的不滿,從而失去維護大壩的勞力。這樣下游的農民得不到充足的水資源來種植糧食,雙方也都不會費盡心力來保護共有的大壩。最終的統計數據表明,在使用原始大壩時的總糧食產量是高于現代化大壩的。
教訓
以上提及的兩個失敗案例都涉及到現實世界在經濟管理上的不足。如果我們想要阻止自然環境的惡化,實現可持續的長期使用資源的方式,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學習公共財產管理成功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而奧斯特羅姆的工作就教給我們如何在人類社會中建立維持合作的深層機制。她指出由資源的既得利益者形成組織,進行自我管理,經常能夠比公開指定的管理機構做的更好。所以,之前對于公共財產的標準的理論論據是過分簡單化的,它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使用者自己能夠制定和執行約束資源使用的規則,同時低估了有關私有化和政府管理的實際困難。
私有化的可行性是取決于可測性和可控性,比如說,如果監督分配的成本是昂貴的,那么有效率的私有化就應該是使得所有權集中在一個或少數幾個人手中。而另一種方法政府管制則是讓政府擁有公共資源并征收所謂的庇古稅,即政府通過征稅或者補貼來矯正經濟當事人的私人成本。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個人使用資源的成本和收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收益相等,則資源配置就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但是只有在理想的環境下,尤其是零監管成本和擁有對使用者偏好的完全信息時,征稅的方法才能得到和有效市場中相同的結果。但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認為在不存在交易費用時,使用資源的相關各方已經能夠達成共識,得到最有效率的結果,所以政府監管根本是不必要的。科斯承認零交易成本只是理論上的假設,在實際中,任何形式的監管都需要成本,真正的難題是把所有的交易費用都考慮進去從而比較各種私人和公共管理的方案。
奧斯特羅姆搜集了大量諸如上述的公共資源管理的實際案例,并通過系統化的比較得出了有洞察力的結論,即政府的管理常常是無效率的,因為他們缺乏對實際情況的深刻認識,采取的措施并不具有足夠的合理性,而經過長時間演化的群體管理公共財產的規則和方法常常是比外部管理者所意識到的更加適當和巧妙。
威廉姆森的企業治理邊界理論
今日,經濟交易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企業內部發生的,威廉姆森告訴我們之所以這樣的原因,是因為更具有一般性,他從各種治理機構解決利益沖突的視角來考慮市場和諸如企業的層級機構的存在和作用。
為什么會存在大型企業呢?我們難道不能自己進行生產,然后在市場中交易我們生產的商品和服務嗎?科斯在70多年以前就回答了這個問題。根據他的理論,當買賣商品、服務等在企業內部發生的交易成本要低于市場中時企業就出現了。但這些可能改變市場和企業之間邊界的交易費用到底是什么呢?雖然科斯給出了試探性的回答,但答案仍然是讓人迷惑的。為什么當一些公司通過整合生產中的許多階段而擴大規模時,同一行業中的另一些公司卻集中在原有的生產階段呢?威廉姆森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合適的答案。他創建了交易成本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使得該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和產權理論一起,成為當前最有影響的三大經濟組織理論。
有效解決沖突
從上世紀70年代早期開始,威廉姆森就認為市場和企業應該被看作可互相替代的經濟治理結構,它們的不同點在于解決利益沖突的方式,企業在某些情況下能取代市場是因為它們提供了解決沖突的成本更小的方法。如果兩個員工因為任務或收入的分配而爭執,上級是有權力做出單方面的決定的。但在市場中,如果兩方面不同意,則協商要一直持續下去。討價還價的成本可以是很大的,而且不能保證最后達成的一致就是最有效率的。
但近年來的一大趨勢就是公司業務的外包,即把原來的內部交易變成了市場交易,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公司的組織結構必然也存在缺陷。一個普遍的觀點是企業的層級結構會導致昂貴的管理成本。但威廉姆森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認為企業的缺陷是管理權力會被濫用,比如管理者會以無效率的方式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案例:企業之間的相互依賴
解決沖突的價值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首先,解決不會出現的沖突是沒有意義的。如果通過合同來管理交易、約束雙方的行為簡單而且低成本時,就沒有企業存在的必要,因此,如果合約沒有缺陷就不會出現企業。其次,如果解決爭執的成本很小,買賣雙方在出現分歧時能夠很容易地找到其他合適的交易伙伴,企業又是多余的了。
換句話說,威廉姆森認為如果交易是復雜或者非標準的,交易雙方的相互依賴性很強時,諸如企業的層級機構就出現了。互相依賴的最典型例子是交易雙方擁有的實物資產或僅是都只在和對方的交易關系中是有價值的,不能在其他方面被重新利用,這可以解釋在能源市場中的企業邊界劃定。
采煤和燒煤發電是兩個技術上毫不相關的過程。但煤的運輸成本是相當昂貴的,在煤礦的所有者不能就交易的條款和其鄰近的煤發電廠達成一致的情況下,這個煤礦的價值就取決于第二近的買家離它的距離,通常是另外一家發電廠,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煤發電廠的定價。所以距離越遠,鄰近的兩家企業的相互依賴性就越強,根據理論,它們就越有可能進行生產鏈上的縱向合并。這正和實際中所觀察到的現象相符,當附近有許多煤礦或發電廠時,企業經常是分開運營的,并且交易的合約期限較短,條款簡單。但當距離其他交易伙伴的距離增加時,兩家煤礦和發電廠所簽訂的合約期限和復雜性也在增加,在極端的案例中,合同的期限超過50年,或者這兩家煤礦和發電廠是同屬于一家企業。所以,隨著資產特定性越來越高,煤礦和發電廠經營者之間逐漸從純粹的市場關系發展到純粹的非市場關系。
企業和市場之間的權衡取決于交易的特點,如果交易涉及到只對特定買賣者才有價值的資產,尤其是簽訂完備和可執行的合同的成本因為不確定性和復雜性而大大增加時,人們會選擇在企業內部進行交易,反之亦然。
威廉姆森的企業理論在許多其他行業中也被大量檢驗,結果強有力地支持了他的理論。隨著經濟主體資產與其他個體的關系的特定性增加,他們就更傾向于在企業內部完成交易。在60年代還有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垂直合并是企業為了獲取市場勢力的一種方法,威廉姆森的分析減少了人們關于壟斷的擔憂,他的分析結果對公共政策具有重大意義,包括對競爭的監管,因為一眼看上去可能是不完美的市場卻有可能是進行一系列特定交易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在1984年,美國的合并指導原則明確接受了大部分合并是為了增加效率的事實,正如上述的煤礦和發電廠合并一樣。
結論
奧斯特羅姆和威廉姆森的研究初看起來并沒有多少關聯,但是與其他完美市場假設下的經濟理論相比,他們都關注于現實中制定和執行契約的困難,分別從跨學科角度分析了不同的經濟治理機制,更具有現實意義,他們的獲獎有助于我們反思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對我國的經濟治理研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也對企業管理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
(注:本文屬對外經貿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作者單位:中國民生銀行發展規劃部首都經貿大學對外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