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結構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其突出性表現之一就是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失衡。在中國經濟以城鄉二元分割體制為大背景的前提下,中國現行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也在走一條城鄉分割的道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缺失阻礙了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和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理論界關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的研究成果豐碩,將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加以比較,試從決策、籌資、生產、使用的機制角度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
關鍵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033-02
無論是私人產品還是公共產品,其供給問題的研究都是重點內容之一,這對于實現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
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雖然有著截然不同的屬性,但二者在供給方面卻有著幾乎相似的流程,即 “決策—籌資—生產—使用”。顯然,供給問題的研究就是圍繞這一流程展開的,只是根據產品屬性的不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而已。首先,在決策機制上,對于私人產品而言,廠商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決定自己生產的產品種類和數量,充分尊重民眾的需求和個體的差異,這也是保證廠商生產的產品適銷對路的重要條件。而這種決策機制也正是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需要研究的重點。其次,在籌資機制上,私人產品擁有絕對的優勢,籌資渠道多種多樣,而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是政府,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第三,在生產機制方面,在私人產品的供給領域,擁有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環境,廠商在利益最大化動機驅使下,在生產過程中,往往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采取科學的管理方式來降低產品生產成本,獲得最大利潤。而對于公共產品的生產,有兩種方式——公共生產和私人生產,公共生產由于無須考慮利潤等原因,往往出現低效率,而私人生產則可能會出現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的問題。最后,在使用機制上,私人產品不存在任何疑問,人們通過支付價款獲得使用權,而公共產品則不一樣,由于大多數情況下不用直接付費就可以獲得使用權,所以往往存在著成本的分攤問題以及重使用、輕維護的現象。而這四個方面具體到農村公共產品,又有著其獨特之處,本文將從以上四個方面作一個文獻綜述。
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的研究
現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是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低效和結構性過剩的重要原因。
賈康、孫潔(2006)曾在其合作的一文中指出:“自上而下”的供給決策機制未能充分表達出農民對公共產品的真實偏好。通過行政命令來推動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容易導致農村居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與政府供給間的偏差,甚至是結構上的嚴重失調 [1]。一些官員為了自身利益,不顧農村實際,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熱衷于投資見效快、周期短、易出成績的公共項目,而不愿意投資見效慢、周期長具有戰略意義的公共項目 [2],致使大量“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存在,而農民真正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高樹蘭(2008)也指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之所以失衡,源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 [3]。正是由于政府與農戶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政府的供給與農戶的需求之間存在偏差。解決途徑:構建自下而上的需求導向型決策機制,合理把握公共財政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次序。
林萬龍(2001)就曾指出,中國農村公共服務的結構性失衡表現在多方面。從農戶對供給的評價以及需求意愿的角度看,公共服務的供給內容與需求的匹配性有待加強 [4],構建需求導向型決策機制有利于使農民真正參與到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中,表達出自己的偏好,從而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林濤、胡豹(2007)指出,改革現行的“自上而下”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程序,建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的民主表達機制,拓寬農民對公共物品的需求表達管理是實現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條件[5]。應鼓勵農民通過投票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意愿,形成政府與農民共同決策的模式。吳孔凡(2007)也指出,應建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供給決策機制,在農村推行“一事一議”的民主議事制度,充分實現農民在公共產品供給決策中的民主權利,使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農民的實際需求達到有效銜接和有機統一 [6]。
公共產品最優供給的前提是把個人真實偏好通過政治程序轉化為集體行動,因此,只有建立起暢通的農民偏好表述機制,才能使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更加科學和富有效率,真正體現農民的意愿和要求。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籌資機制的研究
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政府是理所當然的供給主體,但受財力所限以及對有限資金使用的低效率,使得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而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縣鄉財政的普遍困難以及“吃飯財政”的現狀,使其根本無法承擔起分內的公共支出項目,經濟上的捉襟見肘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村公共產品的充足、有效供給。解決途徑:構建多元化供給主體,拓寬公共產品籌資渠道。
肖鵬(2007)認為,在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政府的主導地位無法替代,但同時政府也可以通過財政資金支持、稅收政策激勵、法律法規完善等手段來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構建公共服務供給的政府與社會分擔機制,全方位、多層次地向全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社會公共服務 [7]。林鵬生(2008)也指出,各級政府是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主體,但絕不意味著只有政府才能提供,農民和其他社會成員也可以進入這一領域。依據公共財政理論和農村公共產品中的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可以采用政府與市場混合提供的方式來提供 [8]。
總之,在中國現行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由于政府財力的有限性,必須開拓資金來源渠道,引入非政府力量,通過實施一系列財政、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來吸引廣大的民間資本介入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而隨著第三部門的興起,其非營利性的本質使其可以很好地彌補政府和市場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上的缺陷。
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生產機制的研究
生產機制解決的是由誰來生產的問題,在中國現行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政府包攬型的做法無疑不妥,政府的行政壟斷性地位導致了公共產品供給的低效率。
行政性壟斷體制表現在公共部門集提供權、生產權、管理權于一身,這直接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有效的競爭,容易造成價格的扭曲和供給效率的低下,甚至會導致尋租腐敗行為的產生,造成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從而加深公共產品的供給矛盾。解決途徑:轉變政府角色,構建多元化供給主體。
葉文輝(2004)指出,公共產品的市場或社會供給方式與政府供給方式是兩種并行不悖的提供方式。探索各種公共產品生產方式上的創新,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 [9]。賈康、孫潔(2006)指出,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主要安排者應是政府而非私人部門,但政府并非一定是公共產品與服務的生產者,政府應當從那些沒有必要成為生產者角色的領域退出來 [1]。夏鋒(2007)也認為,強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體地位,不能以市場化的名義來推卸責任,同時應構建政府、市場、社區和第三種力量等主體參與的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10]。
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使用機制的研究
對于私人產品,由于只有支付了其價格,才能獲得其使用權,因此,個人在獲得某種私用品后,對其會進行合理利用,盡量延長其生命周期。而農村公共產品的使用則面臨著不同的境況,由于大部分不用直接付費便可使用,所以在使用過程中往往缺乏相應的維護和管理,與此同時,在農村公共產品使用過程中牽涉到的成本分攤又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
葉文輝(2004)以其在云南省賓川縣對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的調研情況說明指出,用投標等方式向農戶轉讓部分農村公共產品的使用權、管理權,根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農戶或其他主體投資,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地方政府的負擔,而且可以減少農民對公共產品的成本分攤,形成多方共贏局面 [9]。
通過以上的概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現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的研究應該說是比較全面和系統的,對于供給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都做了相應的研究,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可以挖掘。第一,就決策機制中的“一事一議”制度而言,雖然其推行是為了使農戶能夠充分表達出自己對于公共產品的偏好,但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使其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境地,如何完善“一事一議”制度使其能夠真正地成為農戶表達真實需求意愿的機制仍需思考。第二,在創新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過程中,建立“多方參與”的模式基本成為共識,但是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多方參與”有一個前提就是非政府公共機構擁有獨立的地位 [11],而這個條件在中國顯然不成立。因此,如何發揮“多方參與”的全部作用值得探討。第三,張馨教授根據新公共管理的啟迪指出,各個政府可以使用合同協議的方式,按市場的方式處理相互間的協作配合問題 [11],將此觀點應用到公共產品的供給之中,就是充分發揮政府間協議供應機制的潛力。在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中,特別是地方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往往會出現轄區外溢效應,某一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給其他地方居民帶來好處或成本,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地方政府間進行協商、達成各種合作協議。
參考文獻:
[1]賈康,孫潔.農村公共產品與服務提供機制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
[2]趙娜.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存問題、原因及對策[J].地方財政研究,2009,(5).
[3]高樹蘭.推進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幾點見解[J].現代財經,2008,(28):17.
[4]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服務供求的結構性失衡:表現及成因[J].管理世界,2007,(9):68.
[5]林濤,胡豹.中國公共產品供給的城鄉差異及統籌改革研究[J].財經論叢,2007,(7):32.
[6]吳孔凡.構建需求導向型的農村公共品供給制度[J].財政研究,2007,(11):38.
[7]肖鵬.公共服務提供的政府與社會分擔機制研究[J].財政研究,2007,(3):57.
[8]林鵬生.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及對策研究[J].財政研究,2008,(4):32.
[9]葉文輝.中國公共產品供給研究——理論、實踐與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夏鋒.轉型期公共服務供求矛盾的政府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7,(61):40.
[11]張馨.財政公共化變革:新公共管理的啟迪[J].財政研究,2007,(4).[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