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家庭村莊為基本單元的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化的進程中,傳統家庭手工作坊得以擴大成長,并出現分化,其中的一部分發展為家族經營的壟斷組織。當然這些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家族企業,在其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會因所處的文化、政治、市場、社會等環境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成長模式和路徑。當公司發展穩定成熟后,他們往往通過控股掌握公司控制權,日常經營管理交給職業經理去完成。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或跨國公司,股權逐漸稀釋,控制權出現更替,家族色彩逐漸淡去。
關鍵詞:歐美;家族企業;成長模式
中圖分類號:F06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027-02
世界上很多大的企業都是家族企業出身。根據調查,在當前世界上,家族企業是最普遍的最主要的企業組織形式之一,美國約有90%的企業為家族企業,英國70%的企業是家族企業,68%的歐洲企業主要行政人員是來自操控家族的委派;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家族企業更是赫赫有名,當然這些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家族企業,在其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會因所處的文化、政治、市場、社會等環境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成長模式和路徑。
一、歐美家族企業的發展歷程
歐美發達市場經濟形成的歷史,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一部家族企業群體演變并與之協同進化的歷史。在以家庭村莊為基本單元的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化的進程中,傳統家庭手工作坊得以擴大成長,并出現分化,其中的一部分發展為家族經營的壟斷組織。伴隨著企業組織的成長,其可以存在的市場環境也逐步發育完善,進而使得單一的家族經營模式逐漸由其他企業制度進行補充,從而形成今天發達市場經濟和豐富多彩的企業組織構成的“現代企業生態群體”。
1. 1840年以前:家族企業是唯一的企業組織形式。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英國,歷史地考察,18世紀英國家庭手工作坊是較為普遍的組織形式。與中國傳統意義上自給自足的家庭作坊不同的是,這些手工作坊生產的組織者一般是商人,他們組織生產的目的,從一開始就是市場交換。那時無論是在生產企業,還是商業、金融業中,家族企業是企業組織的唯一形式。由于可靠和誠實比商業的聰敏更為重要,即使是比較專業化的商人也仍然寧可挑選他們的兒子或女婿充當代理人,處理遠方城市的生意。金融業也是由家族經營的。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大企業仍然是鳳毛麟角。工商企業之所以仍然保持小規模和家族式管理,是因為即使是最大的企業所有處理的事務,也沒有多到需要一個龐大的永久性的管理層級制度來為之服務。
2. 1840年以后至二戰前:古典型家族企業急劇裂變。古典型家族企業裂變的動力來自于技術與制度方面交替創新的結果,技術和制度創新的主體,或是企業中家族成員,或是企業中非家族成員,或是其他社會精英,但創新的結果,往往是在家族企業中試驗、運用、累積、總結以至擴大推廣,傳統家族企業在為技術和制度創新提供“實驗場所”的同時,也引來了自身組織結構的變化。從創新結果與家族企業家管理半徑的關系,可以看出古典型家族企業裂變的方向:一方面,創新結果可能使家族企業家控制資源的能力和范圍迅速擴大,小型家族企業成長為壟斷組織。當時鐵路和電報提供的迅速、定期以及可靠的運輸與通訊方式,為規模生產和組織變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家族企業內,企業家自主開發和穩定投資成為可能。通過采用新的計量核算方法,企業規模可以不斷擴大,同時,當企業規模擴大后,“資產專用性”決定的經營風險增加。缺乏品牌意識和產品市場細分能力的情況下,家族企業往往尋找“比個頭”的競爭方式,甚至全行業結成企業聯盟,努力成為行業價格的制定者:另一方面,技術和制度創新的結果使經濟活動已遠遠超出一個家族企業家能力范圍之外,這為家族外成員進入企業和從事經濟活動大開方便之門。錢德勒在其名著《看得見的手—— 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中,描繪了古典式家族企業裂變的結果,他將裂變后的企業分為家族企業(企業家式的企業)與經理式的企業,前者的代表有杜克家族的美國煙草公司、辛格家族的辛格制造公司、麥考密克家族的收割機公司等。經理式企業的代表是通用電氣公司、標準石油公司。與美國相比,西歐和日本的國內外市場較小,雖然也出現了大的企業,但還是沒有大到無法由少數老板親自進行高階層管理的地步,家族企業繼續蓬勃發展。
3.二戰后至今:現代型家族企業是現代企業的主要形式。隨著戰后各國經濟復興和科技的發展,各發達國家市場機制和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使得現代市場中的企業已由單一的家族企業發展成為多元化的企業群體。該群體中的企業成員主要有四大類:一是家族類,以家族企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各種企業組織。包括家族部分或全部所有并控制的企業,如全球最大的牛仔生產廠商利維·施特勞施公司:家族間相互持股形成的企業,如美國巴勒斯公司;家族成員在原有家族企業的基礎上孵化出來新的公司,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家庭購買并發展壯大的企業,如可口可樂公司;由家族企業國有化的企業,如法國圣戈班公司。二是“分散類”,即企業所有權極端分散,沒有明顯控制家族。三是個人類,由個人經營的小企業;四是“國有類”,國家投資創辦和控股的企業。“多樣化”是這個“企業生態群體”的首要特征,企業的制度化管理相對完善,但家族控制仍然是現代企業中公司控制的主導形式。
二、歐美家族企業成長模式的特征分析
歐美等國家在其幾百年的演變過程中不斷吸取社會“營養”,同市場經濟協同進化,在稀釋中更新發展,其成長模式也具有鮮明的特色。
1.企業由一代和幾代家族多年執“政”。企業“政權”穩定.有利于實施長期戰略,包括人才培養、技術開發、品牌培植等長期投資,J.P摩根公司,由J.P杰克·摩根父子先后執掌近大半個世紀,父子不僅都是精通的金融家,而且成為那個時代銀行界的頭面人物。杜邦企業王朝,在其二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歷代家族成員。特別是杜邦“三表兄”大刀闊斧地改革創新,不僅創造出巨大的家族財富,而且塑造出一個現代企業的典范。此外,福特公司,IBM公司,比恩公司,都已發展近一百年。
2.家族企業產權明晰,且股權有一個向家族集中的過程。企業中產權相對清晰,家族成員通過控股而控制企業。這里的產權清晰有三個層次:一是企業內部產權明晰:二是企業中家族股東與非家族股東間產權清晰;三是家庭內部產權明晰。1903年由創始人亨利·福特等人建立的福特汽車公司,最初在公司資本中,福特只占有25.5%的股權,后來福特逐步買斷了合伙人的股份,到1919年,福特家族掌握了該公司的全部股權。在H.J.Heina公司運作二十年后,企業的主要創始人Henry Heinz出錢使自己的兄弟和堂兄放棄了這個公司,后經幾代家族成員竭力經營,使調味番茄醬家喻戶曉。
3.歐美家族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對分離,家族以掌握控制權為主。在歐美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中資本市場和經理市場相對發達,股票基本上能成為衡量公司價值和考核經理業績的指標。在家族成員機會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當公司發展穩定成熟后,他們往往通過控股掌握公司控制權,日常經營管理交給職業經理去完成。即使公司由職業經理控制,這些職業經理多是家族信得過的人,而且也是家族成員經營幾代之后的事情。最早的杜邦家族企業成立于1802年,到杜邦三表兄1902年接手正好是一百年,其后大半個世紀杜邦家族在公司管理當局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全球最大的牛仔服生產廠商利維。施特勞特公司,目前由列維的第五代侄孫羅伯特·哈斯擔任公司董事長兼執行總裁。德國的西門子公司,創業家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仍在管理當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即持續達一百年之久,在歐洲,正像瑞士洛桑商學院教授施瓦斯所說:“大部分歐洲企業家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的企業變成代代相傳的巨人。”
4.家族企業不僅僅有靠模仿起家的街頭小店,也有推動企業管理、技術創新的跨國公司。家族企業行業分布十分廣泛,從一般普通生活用品到汽車、鋼鐵、石油等生產資料,從煙草、郵政、新聞出版到船艦、軍火。在美國,摩根財團、杜邦財團、洛克菲勒財團、梅隆財團等資產動輒數百億美元,在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家族企業在創造家族財富的同時,更重要地是影響著現代商業的進程,它們不僅是一般模仿性企業,而且是創新變革型企業,行業的技術特點不同,家族企業在融合社會資本發展時路徑也不同:有的企業如勞動密集型企業依靠企業自身的資源、地域環境和人文網絡等條件發展壯大,形成中小企業集群,如意大利為有名的中小企業王國。而資本密集型企業在發展中必須要吸收大量人力、財物等社會資本,通過收購、兼并、企業增資擴股等手段迅速發展壯大,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或跨國公司,股權逐漸稀釋,控制權出現更替,家族色彩逐漸淡去。
參考文獻:
[1]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彼得·德魯克.大變革時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3][法]曼弗雷德·凱茨·德,維里爾.金錢與權力的王國——家族企業的興盛之道[M].姜冰,姜陽,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4]孫黎.家族經營[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
[5]曹德駿.家族企業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J].財經科學,2002,(6).
[6]何圣東.國外家族企業制度變遷的比較及啟示[J].經濟縱橫,2002,(8).
[7]張其仔.社會資本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8]Fred Neubauer Alden G.Lank.The Family Business: Its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i.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