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競爭的激烈,在當代大學生中,由此也產生諸多的心理問題,已給高校的教育帶來嚴峻的挑戰,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研究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這對于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大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226-02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大學生處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時期,如何面對困難與挫折、調整自我的情緒、與他人和諧相處等,都是他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因此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自殺、出走、暴力、突然死亡等突發性事件的發生,維護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從思想觀念、工作內容和自身素質等方面實際著手,拋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視關心學生心理特點和規律的弊端,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界定為“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用能力?!笨梢?,人的健康不僅指生理正常,而且還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美國心理學家堪布斯認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至少有四種特質:有積極的自我概念、能恰當地認同別人、能面對和接受現實。隨著高校心理問題的層出不窮,心理問題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如何塑造大學生的健康心理,促進其健康成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重要內容和挑戰。
1.心理健康教育為有效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心理基礎,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性。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心理上的修養,體力的、道德的、審美的修養就不可想象?!蓖ㄟ^心理教育,使大學生形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素質,為其較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備的心理條件。一個學生要形成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首先必須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能夠成功的與人交往,恰當的表露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高校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抑郁、輕生、自卑等心理狀態如何調解、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面對大學生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只有采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解決了學生思想上、心態上存在的問題,使大學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才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業,它反映了社會對大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的要求。但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諸方面的培養,而對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重視不夠。對于高校的大學生,高素質不僅表現在政治、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等方面,也包括心理健康,具備健康的人格。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學會面對挫折、學會認識自己、學會積極適應社會等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升,所以說,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心理健康教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徑。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將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當做思想問題去處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誤區。大學生諸多問題的出現,不僅表現在思想方面,更多是表現在心理方面。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心理問題的存在,忽略大學生的真實感受,采取說服、評價等方法來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這些方法往往流于形式,令人感到單調、枯燥,不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出現負面效應。高校政治教育要把握人的心理活動,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來發掘大學思心理的潛意識,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促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鑒心理教育的方法,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教育環節缺失。目前,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許多高校只重視教育學生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去觀察、認識和改造世界,而沒有全方位的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能力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予與重視,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典型的如云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
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中,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素質的人員相對薄弱。在高校中,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是由輔導員組成,而大多數輔導員都是大學畢業就踏上了這個崗位,大多缺乏社會閱歷、社會經驗和社會實踐能力,導致思想政治工作不夠深入,工作方法和內容單一,不能有效解決學生思想上、心態上的問題。
3.高校心理教育存在表面化、短期化的現象。目前,很多高校大學生都有一定的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有一定的自我情緒的反省能力,但他們往往學到的只是情緒調解的方法,只是用于逃避問題的,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表面化的一種表現。然而,要真正解決情緒問題,要依賴于解決其認知。而認知問題的解決,其實正是一個辯證思維方法加心理學技巧的問題。
三、從心理健康角度出發,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體系
1.正確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做人的工作,在內容和形式上互相交叉、重疊,在方法上互相補充。如某些思想問題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解決,某些心理健康問題也可以通過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解決。從思想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來看,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政治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建立在健康心理這一基礎之上的,只有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問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范疇,如形勢政策、方針政策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涉及。另一方面,諸如社會障礙、考試焦慮、求職、抑郁等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解決不了,而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教育卻在這些地方有用武之地,可以彌補思想政治工作的空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彼此分離的,而是互相促進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緊緊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脈搏和心理特點,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與政治教育的關系,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集合起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落到實處。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區分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善于對學生的心理問題與針對性的進行輔導和咨詢,對有心理困擾、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及時必要的幫助。
2.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目前,各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工作的開展很不平衡,一些高校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還沒有把這項工作提到日程。一些高校對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特點和規律等,還缺乏足夠的理解和研究,因此使大學生心理健康得不到維護,一些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學生不能得到及時的輔導。為了預防和控制學生障礙的高發率,增強心理調適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應該加強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如組織各種社團活動、舉辦心理講座等等,使學生在集體、社會活動中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機構,將宣講與咨詢緊密結合起來。在定期向學生宣講心理衛生知識的同時,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專業輔導,以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使之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詢輔導著重解決一些學生共性的心理問題,并對此進行一些針對性的心理訓練。個別咨詢輔導則著重學生個人,發展自我,促進其人格發展。
4.增強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的能力,形成和發展優良心理品質。個性是指一個人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在其生活實踐中經常表現出來具有一定傾向性、比較穩定的個體心理特點的總和。一個能正確認識自我又能客觀評價自我的人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這樣的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傲自大。他能審時度勢,腳踏實地、坦然地面對挑戰,對自己的能力、才智、追求充滿必勝的信心,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既不能用恰當方式評價自我,悅納自我,又不能很好的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只是一味歸因于自己的無能。
5.加大培養力度,拓寬師資隊伍。心理素質教育能否實施取決于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程度。有計劃、有步驟的培訓教師、管理人員的心理學知識,讓更多的教師及管理人員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使他們有能力參與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來,有能力解答學生的心理困惑;對教職員工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特別要對那些心理亞健康和不健康的教工要進行心理輔導和調整。因為學生一天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與老師接觸,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學生。教育者除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即具備明確的自我意識、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創造性的思維、流暢的語言、強烈的責任心、真摯的感情和堅強的意志等 [3]。若教師人格不健全、情緒不穩定,也會影響著人格尚未定型的學生。但反過來教師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也許會改變一個學生的消極心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熱情。
現代社會處于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有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因此,在新形勢下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實現,將有利于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真正的深入到學生心理層面,促進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2.
[2]金敬濤.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吸納[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124-125.
[3]陳勇.論心理健康疏導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6,(2):25-26.[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