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侵權在現今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已經越來越突出,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由于其具有不同于一般侵權的特殊性,又是當代三大環境法律責任中最基礎、最重要的責任,有著獨特的作用。日本、美國作為發達國家中環境侵權民事責任體制較完善的國家,其經驗值得中國借鑒。中國應當結合實際國情,完善包括立法、環境損害補償金制度和利益平衡原則等的環境民事責任體制。
關鍵詞:環境侵權;民事責任;體制完善;中國;發達國家
中圖分類號:DF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091-02
一、中國的環境侵權民事責任體制概說
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壞環境而侵害社會主義公共財產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而應承擔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責任。中國《民法通則》第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我們將環境法律責任分為三大類:環境侵權行政責任、環境侵權民事責任和環境侵權刑事責任。并且這三種責任在環境侵權案件中根據侵權行為的危害程度依次承擔。然而在實踐中,行政法和刑法對環境侵權的救濟功能存在著局限。環境侵權行政責任的承擔只能適用于環境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行政法律法規對環境公益進行保護,進行環保執法時的公益救濟,對受害者的私權損害無法可依,無法救濟。環境侵權刑事責任的承擔只能適用于環境侵權行為嚴重危害社會的情形,是環保執法的最后保障,但卻不是主要的救濟手段,很難從整體上消除環境侵權行為。
中國對環境侵權的歸責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民法通則》第124條在關于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歸責的一般規定中確立了無過失責任原則。《環境保護法》第41條對無過失責任作了如下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和個人賠償損失。”這個規定沒有要求以加害人有過錯和違法行為為前提,只要造成損害就應當對受害者承擔賠償責任,該規定與西方國家的大體一致。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八章對環境污染責任做出了規定。其仍舊采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即只要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不論污染者有無過錯,都應當承擔侵權責任。①
二、發達國家環境侵權民事責任體制及其共同點
20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環境污染問題頻頻發生,新型的環境民事侵權責任體制逐步建立。20世紀80年代至今,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新型民事責任體制飛速發展,這種體制將環境民事責任與環境法規定的保護目標、環境法原則、環境經濟手段的應用等等結合起來,提高了環境侵權責任承擔的認知,對中國正在逐步發展的環境侵權民事責任體制提供了借鑒。
世界上目前主要的兩大法系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很多法律制度方面存在差異。不過,在由環境污染所引起的私權——人身權和財產權侵害的民事責任體制方面,兩者有很多共同點。同時由于兩者的傳統上的差異又各具特色。以下分別對大陸法系代表——日本、英美法系代表——美國作具體說明。
(一)日本環境侵權民事責任體制
日本國將環境侵權所造成的損害稱之為“公害”,具體是指以事業活動及其他人為活動為原因,大氣、水、安靜穩定等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乃至污染作為其結果,不特定多數人的健康、財產及其他生活環境發生的損害[1]。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起經歷的“骨痛病”、“水俁病”等嚴重的公害事件后 [2],其公害救濟理論得到了重大發展,公害的法律救濟方式和法律體系也在眾多的公害案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大大超越了歐美國家,成為了當今世界上公害法制最為完備的國家之一。
日本在公害治理方面以日本憲法中關于國民享有健康及文化生活的權利為根本依據,② 同時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規,如《公害對策基本法》、《噪聲控制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毒品與劇毒品管理法》、《關于公害損害人體健康犯罪處罰法》、《關于農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水質污染防治法》、《公害糾紛處理法》、《關于因公害引起的健康損害的救濟的特別措施法》等[3]。而關于環境侵權救濟和民事責任承擔的內容則主要規定在《公害糾紛處理法》、《公害健康受害補償法》中。
1.損害賠償。和許多國家的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相同,日本的公害法律也將公害視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采用無過失責任原則。① 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這種公害適用無過失責任原則的規定是有條件的,在適用的對象、原因物質的限定和賠償范圍等方面均有不適用的情形。
除了對健康造成損害外,環境侵權還可能造成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公害事件的頻繁發生致使日本侵權行為理論進入低迷狀態。日本判例在判斷環境侵權的違法性中采取“忍受限度論”,認為在因公害引起的侵害在社會生活中被認為屬于應該忍受的范圍內時,不具有違法性[4]。日本法院同時對這一理論列出了幾種不能作為加害人免責事由的情形:行為人遵守排污標準,只限于不受行政法的制裁;污染環境行為的公共性和利益性;具有相當完善的消除污染的設備或設施;對于加害者在開工以后而遷到被害地區的受害者,不能認為他們愿意接受已經存在的危險情況;對于受害者有過敏體質等身體上的特殊情況等[5]。
2.排除侵害。這種責任承擔方式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公害問題,成為了繼賠償損失之后的第二大責任承擔方式。受害者為了避免潛在的危害,不僅針對已經出現的損失提起損害賠償訴訟,而且還可要求法院判令排除侵害。
(二)美國環境侵權民事責任體制
美國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中的《綜合環境補償與責任法》對排放到環境中的有害物質的責任、賠償、清理和應急以及棄置不用的有害物質處置場所的清理都作了規定,即明確規定了排放到環境中的有害物質的治理者、治理行動、治理計劃、責任、費用和其他要求,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有害廢物的反應機制,確立了有關當事人的連帶責任性的嚴格責任和其所具有追溯力的法律效力[6]。
美國的環境侵權民事司法救濟的責任形式豐富,包括完全排除侵害、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性賠償、損害賠償[7] 。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與日本相同,即損害賠償與排除侵害。
1.損害賠償是環境侵權救濟的常用方法。通常分成四種情況:僅有一次性的損害,僅能就既生的損害請求賠償;損害具有繼續性和反復性,又已經提起損害賠償之訴,但被告并不采取預防或侵害排除的措施,就其發生的最終損害,受害者得以訴求;損害具有繼續性、反復性,但受害者不容易預防或排除侵害的,對于過去的損害,可要求損害賠償,對于將來的損害,可要求發布禁令;損害具有繼續性、反復性,可以將過去的損害和將來的損害合并請求賠償[8]。
2.排除侵害的責任承擔,法律上有嚴格的規定。不過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法官常常運用具有調和性的新型責任制度“部分排除侵害”和“代替性賠償”等,來調整企業運營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平衡,這樣在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下,企業生產活動得以正常運轉,不阻礙經濟的發展。
通過對日本、美國兩大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代表的環境侵權的研究,不難看出兩者雖然在法律傳統上有很大差異,但在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環境侵權民責體制方面所具備的共同點:首先,兩者環境侵權的民事責任體制都比較完善,這一點與兩者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分不開;其次,在侵害救濟方面,損害賠償和排除侵害并重,不論救濟方式是解決問題性質的還是預防問題性質;再次,侵害排除中實行利益衡量原則,從社會公平與企業正常運營得以平衡的角度出發。
三、完善中國環境侵權民事責任體制
2009年底頒布《侵權責任法》后,中國在環境侵權法律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口整體素質等現實國情,使中國較之發達國家的換窘侵權民事責任體制還有很大差距。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
在立法方面,《民法通則》第124條以 “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為承擔責任的前提,這與《環境保護法》、《侵權責任法》所規定的無過失責任相矛盾,應適時此規定進行修改。隨著環境污染成為近些年來頻繁出現較為特殊、嚴重的侵權問題,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盡快研究制定《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同時擴大立法對環境污染類型的管制范圍,如光污染、廢熱污染等,并明確鑒定的標準和方法。
在環境侵權救濟制度方面,鑒于環境侵權的潛伏性、長期性,加害者難以確定而受害者急需救助等特殊情形,應考慮建立環境損壞賠償或補償基金制度,基金通過國家強制力向有關企業征收環境特別稅、環境特別費和排污費、自然資源補償費等部分所組成。或可以要求相關企業對其關閉后,若干期限內的環境損害責任采取投保的措施,即被保險人依法對第三人負賠償責任時,由保險人負補償責任之保險[9],以保證損害得到應有的充分的補償。
在環境侵權的舉證責任方面,鑒于受害者大多為貧弱農民、漁民或市民,難以取得必要的證據,法律應明確賦予受害人請求當地環境機關鑒定其受害原因的權利。
在環境社會經濟的整體利益平衡方面,我們不能一味地否定帶來環境污染的經濟發展活動,畢竟這些環境侵權行為本質上就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的副產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可以考慮仿效美國的“部分排除侵害”和“代替性賠償”制度,適當的引入利益衡量機制。
參考文獻:
[1]原田尚彥.環境法[M].于敏,譯.馬驤聰,審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
[2]曹明德.日本環境侵權法的發展[J].現代法學,2001,(3):145.
[3]百度百科“日本環境法”詞條[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34853.htm.
[4]馬俊駒,羅麗.日本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研究[J].現代法學,2003,(1):152.
[5]牛川鎮.現代公害法[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80:145-149.
[6]王曦.美國環境法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87-98.
[7]王彬輝,唐宇紅.美國環境侵權民事司法中利益衡量的適用及對中國的啟示[J].環球法律評論,2009,(4):64.
[8]王明遠.美國妨害法在環境侵權救濟中的運用和發展[J].政法論壇,2003,(5):36.
[9]戴坤錢.環境侵權的懲罰性民事責任[J].法制與社會,2009,(6):113.[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