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中國的電信企業紛紛在世博會窗口上向世界展示成果時,創新技術正在成為中國電信產業國際化的新驅動力。
5月初的晴空下,無數人在上海世博館前排起了長隊,實現平生第一次與世博會的“親密接觸”。但對一個人來說,這已經是第五次來到世博會參觀,輕車熟路的他甚至為數十家全球IT業界高管當起了“向導”,這個人就是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面向未來的窗口
歷屆世博會上,全球科技潮流和體驗都是亮點。一百多年前,改變了人類社會面貌的電話,就是在世博會上亮相的。也難怪王建宙會一再造訪世博會,對于這位全球第一規模的移動通信企業的老總來說,謀劃未來也許才最為關鍵。4月15日,TD-LTE演示網開通儀式在上海舉行,標志著由中國移動承建的TD-LTE寬帶移動通信演示網正式開通。
“作為TD-SCDMA的后續演進技術,TD-LTE將進一步提升TD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國際化發展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在開通儀式上指出。而王建宙則表示:TD-LTE規模演示網將向全球展示中國自主創新技術能力。據悉,目前,歐洲、美洲、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運營商已經與我國產業建立了TD-LTE合作,多家運營商計劃在2010年啟動試驗網建設或商用網絡部署。
IPv6是中國電信業在上海世博會上的另一大成果。
來自IANA的數據顯示,IPv4地址枯竭的危機已經迫在眉睫。到2012年后,全球將不再有IPv4地址分配,而在中國,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讓這一問題變得越發迫切。
2009年,中國電信通過在湖南實施“下一代互聯網在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的應用實踐”項目,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商用IP城域網設備、管理平臺和支撐系統的整體升級,完成了寬帶接入業務的IPv6全流程穿越測試。今年4月7日,在全球IPv6論壇上,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獲得了論壇主席Latif親自頒發的全球首張IPv6 ISP服務運營商認證證書。
電信運營商在世博會上拿出的這兩項成果,是否代表未來國際通信的主流方向?
“預計TD-LTE技術將在2015年前后成為國際主流的移動通信技術。”中研博峰的高級咨詢顧問金峰對《互聯網周刊》預言,他解釋,這里所指的國際主流是指國際上的主流運營商均開始布設LTE網絡,并且均能夠支持TD-LTE。這一預言的依據有以下三點:
首先,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中國移動目前同沃達豐、Verizon合作,共同進行TD-LTE的推廣,三家全球主導運營商的牽頭,勢必能夠帶動產業鏈的發展;而目前,國內外多家芯片商已經宣布支持TD-LTE的發展,并且開始研發同時兼容TD-LTE和LTEFDD兩種LTE技術標準的芯片,這使得推廣LTE的時候,能夠減少相當的障礙。
其次,就TD-LTE技術本身而言,有相當一部分的專利來自于國外運營商、設備商,具有較強的國際性,并且,這一技術不僅僅能夠實現從TD-SCDMA的平滑過渡,同時也能夠實現WCDMA、EDGE、GSM等技術標準向其進行過渡,這決定了其能夠較好的被國際運營商接受。
最后,從具體的時間上來看,借鑒3G的發展歷程,全球第一個3G商用網絡在2001年正式商用,而3G成為國際主流通信技術則在2005年前后;全球第一個LTE網絡將在2011年商用(NTT DoCoMo),盡管運營商會借鑒3G初期發展困難的經驗,進行部署時有所謹慎,但目前移動互聯網發展的要求,部署LTE成本比部署3G成本更低等因素,將會起到有效推動作用,因此LTE從開始商用到成為主流技術的時間將會同3G部署基本相似。
對于IPv6技術,金峰判斷將在2015年前后成為國際主流的移動通信技術,這里所指的國際主流,是指主要網絡運營商均支持IPv6網絡,同時超過70%的ICP支持該項技術,同時IPv6網絡的流量應至少同IPv4網絡持平。他得出這一判斷的依據有四點:
首先,從現有地址剩余的數量上來看,目前全球剩余可應用的IPv4地址數量僅為4000個,預計將在2年之內即宣告枯竭,特別是對于亞洲地區而言,剩余IPv4的地址數量已經無法支撐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而對于發展物聯網而言,更是無法實現,因此必須通過施行IPv4的技術改造,以實現地址的擴張。
其次,從當前應用情況來看,全球目前已經有多家IPv6的網站存在,IPv6的數據流量占據了全球網絡數據流量的2%,國際上的相應的實驗從90年代中期即開展,而在中國目前這一數字為10%左右,國內相當數量的科研機構已經部署了IPv6的實驗網絡。
第三,從改造成本來看,目前國際主流的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均對IPv6進行支持,而在網絡設備層面,近些年出廠的設備,也已經對此進行支撐,因此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進行過渡。
第四,從目前全球運營商的表態來看,2015年成為規劃的重要時間節點,例如中國電信規劃到2015年正式完成過渡進入IPv6全面商用階段。
盡管受制于經濟形勢不明朗的風險和替代技術的威脅,中國電信運營商以TD-LTE和IPv6為代表的自主技術實踐,仍然攪動了國內的電信市場,并對中國電信業的國際化產生間接而深遠的影響。
國際化的后盾
作為中國電信企業“走出去”代表的華為、中興,不久前分別發布了2009年度財務報告,呈現一派樂觀景象。
財報顯示,華為2009年實現凈利潤18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3%;其市場份額從2008年的11.5%升至2009年的14.2%,一躍成為國際電信設備制造企業的第二位。而中興的營業收入也較2008年增加36.08%,增速在業內主要企業中居于首位。
高增長的驅動力來自哪里?不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海外市場,而是被國內新技術布局攪熱的本土市場。華為在報告中稱,憑借在本土市場的推進,公司毛利率大幅躍升,去年中國市場收入在華為總收入中占到了30%,高于2008年的25%。中興財報營收中的50%以上的貢獻也來自國內市場。
“國內市場同比大幅增長最主要的原因借助國內3G建設的機遇,中興很好的把握住了機遇,成為國內主要的網絡設備提供商之一。近幾年可能多會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趨勢。”易觀國際分析師孫培麟對《互聯網周刊》記者分析中興財報的表現。
但與國內的熱火朝天形成對比的是,華為、中興在海外市場上遭遇了政策寒流。不久前,在印度市場即將發放3G牌照的關鍵時刻,印度當地媒體《Business Line》援引印度電信部的通告稱,印度電信監管部門基于其內政部對國家安全的擔心。從4月28日開始已經向原計劃從中國制造商手中購買設備的一些運營商下達了禁令。
作為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移動通信市場,印度的移動通信注冊用戶達5.84億人,從而成為華為、中興的海外重鎮。據報道,印度市場占據了華為2009年營業額的約12%,達到26.164L美元,已成為僅次于中國的最大單一國家市場,去年中興在印度的營業額達7.5億美元,占其總營收的8%。這一事件發生后,據稱華為高層親赴印度商談,并將重組印度子公司,其董事會主席和董事會成員都將是印度籍人士。
事實上,中國電信企業遭遇印度市場的壁壘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09年6月,印度國有運營商BSNL原計劃將其高達60億美元的設備外包訂單分給愛立信和華為,但隨后印度通信和信息技術部稱,授給華為的約20億美元訂單由于“安全性問題”而被取消。
不僅僅是印度市場,放眼整個海外,中國電信企業都面臨雞肋的困擾和大餐的不可得。“目前,中興的電信設備海外市場主要在亞非拉等低價值的市場,這些市場對價格較為敏感,規模也相對較小,是歐美設備商所不愿意進入的,在此市場上盡管投入巨大,但回報相對有限。而歐美等高價值電信設備市場,中興目前仍然無法進入,未來能否進入,對中興海外市場開拓而言,也是巨大的挑戰。”金峰認為。
更糟糕的是,“印度政府的做法,可能會在國際上起到一定程度的示范效應,使得一些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企業的通信設備產品實施禁令,借此對本國產品進行保護,從而產生連鎖反應。”
聯系到近日競購Palm的失敗,華為、中興意氣風發地走在國際化征途上時,其實還需要更多的韜光養晦,以及堅強的后盾。而自主技術扶植下的國內市場,正充當這一后盾,一方面,短期內為本土企業提供充沛的現金流和財務基礎,以抗擊海外的風險,另一方面,借助運營商的力量,讓自主技術標準得到國際認可,從而為本土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市場保證。
技術也要入鄉隨俗
新技術驅動的國內市場繁榮,也讓國際化送到了自己的家門口。
4年前,韓國SKT首席執行官金信培對外透露,韓國政府已經批準耗資5800萬美元建設TD-SCDMA測試網絡。韓國SKT成為首家與中國政府合作參與中國自主3G標準開發的國外電信運營商。
成立于1984年的SKT附屬于韓國SK集團,是韓國最大的移動通訊運營商,盡管占據約半數的市場份額,但根據韓國電信部門的市場監管政策,SKT的用戶占有率不能超過52%,因此,SKT將目光轉向國際,并看好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
自從中國2001年12月加入WTO后,中國的電信產業正式邁出了向海外開放的步伐。我國承諾海外電信運營商可以進入中國市場,不過并不能獨立經營基礎電信業務,基礎電信業務必須和中國電信商合作,且股份不能超過49%。盡管長期以來,國外運營商對中國市場觀望的多,出手投資的少,但在3G牌照的誘惑下,國外運營商的力度明顯加大了。
“海外運營商最大的特點的在于精于運營的理念、重視消費者的需求對個性化套餐的設計,以及對平臺業務的整合推廣。在中國,3G業務尚在起步,海外運營商會帶來獨特的管理與運營經驗,包括同CP/SP的合作模式,這些都是目前本土運營商相對薄弱的環節。”孫培麟指出國外運營商的獨特優勢。
但平心而論,SKT的中國步伐顯得有些凌亂,除了廣泛進軍數字娛樂產業,SKT還收購聯通6.6%的股份,卻遭遇了失敗。隨著中國政府重組通訊行業,SKT在中國聯通的持股率由6.61%稀釋到3.8%。而政策調整的另一個結果是,中國聯通掌握的CDMA技術易手,從而使擅長CDMA技術的SKT的原有計劃被打亂。
這次教訓也許讓SKT學會更緊密地跟上當地技術政策的方向。不久前,SKT將物聯網確定為其未來事業戰略“產業生產力提升戰略”的中心,這與中國政府和電信運營商積極扶植發展的技術方向不謀而合。而在今年3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sK集團中國執行總裁金泰振還表示,希望能與海外的中國公司合作共同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這或許迎合了中國產業界對國際化的渴望。
另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入華海外運營商是法國電信旗下的Orange。1986年Orange就設立了中國代表處,至今已經超過25年。
2008年,法國《論壇報》報道,繼一年前與聯想集團簽署了130萬美元的合作協議后。Orange公司將發展方向瞄準中國。他們認為中國受金融危機影響小,且在電信領域發展潛力巨大。尤其是Orange公司在非洲經營多年,對在當地迅速成長的中國電信企業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合作資源。
擁有豐富國際化經驗的Orange也明白追隨本土技術主流的道理。當云計算成為中國電信企業紛紛借鑒引入并希望能夠自主創新的模式時,Orange中國區總經理李旭東表示,為配合這個大趨勢,Orange將推出一系列的新服務,包括虛擬化服務、M2M應用、虛擬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和云計算服務,從而增強客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
中國自主創新意識下的各種新技術,也許將為摸索中國路徑的外國企業提供更多的靈感。技術路線入鄉隨俗的背后,是中國技術創新力量的強大和相關產業鏈的成熟。當技術布局可以達到國際化時,中國電信業也許才算得上真正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