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工業文明到城市文明
自5000年前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在美索不達米亞誕生,它便記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希冀和抱負。100多年前,中國現代意義的城市在上海出現,幾乎同時,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追尋“城市夢”的過程中也開始了“世博夢”。無論是清末工商巨擘鄭觀應,還是大思想家梁啟超、小說家吳趼人都大膽預言在上海舉辦“大博覽會”,本質上折射了人們對工業化潮流下城市文明的憧憬與追尋。
“世博夢”源于世博會的影響。作為人類文明成果薈萃的國際盛會,幾乎所有重要發明都是通過世博會傳遞到全世界。在那里,人類第一次展示了電、火車、留聲機、電話和印刷機,幾乎所有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的重大發明和創造,都是通過世博會廣泛應用于社會,并推動了世界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
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積淀,世博會歷久而彌新。不過,今天的世界早遠離了工業革命的時代,呼吸工業文明長大的世博會,已撇開工業展覽模式,展示了另外一種思路。技術發明仍受到重視,但已不再是世博會的首要課題,它更重視人類文明的深度思考,關注城市資源和環境,和平與發展等問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成為世博會誕生159年以來第一次出現的“城市”主題,也成為世博會之后開啟城市文明的新起點。
“城市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關注,如果上海能對新世紀城市發展提出新主張,把應對城市化的辦法和前景呈現在世界面前,一定會受到歡迎。”國際展覽局主席吉爾斯·諾蓋斯在中國申博之初時強調。
上海世博所展示的新的城市文明包括: “城市時代”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及可能的解決方案;城市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和繼承;人類社會的交流融合和理解;交流和推廣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理念、成功實踐和創新技術;促進城市科技創新以及民眾對城市發展良性模式的認識。
透過一座座展館,上海世博會映射的世界城市文明影像。“城市·生命”、“城市·人”、“城市·地球”,在城市的宏大背景下,上海世博會激發了全世界對現代城市文明的反思,為城市文明打開了一扇“新窗口”。在上海世博會核心展館——主題館里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黑暗中,穹頂上的“星星”慢慢閃亮,那是荒原上最早出現的人類村落;“星星”由小變大、由少變多,成為一個個城鎮;“繁星”閃爍,那是城市在不加節制地急劇擴張;過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干涸,大片的“沙漠黃”分外刺眼;工廠排放,溫室效應,又將地球“燒”成了可怕的紅褐色;最終,通過綠色能源、污水和垃圾治理,一個全新的城市重回人間。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強調的是城市與人、城市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折射了從“城市化”走向“城市世紀”的人類城市文明演進軌跡。在世博會之后,未來的城市里,城市文明將如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余源培所說,融形態文明、功能文明、素質文明于一體,突出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務,硬件設施要“世界一流”,環保也要“一流”,同時還要重視對知識、情意與理念的把握。
而這,恰是上海世博會能夠留予人類最寶貴的“饋贈”。
從和諧城市到宜居城市
“樓房再高,道路再長,城市設施再好都不足以表達和諧城市的全部。更好的生活,不僅是個人的財富和健康,而是一個社會的財富和健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毛其智在10月6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主題論壇收官之作“和諧城市與宜居生活”論壇上說。
此時距上海世博會閉幕還有25天。
他們討論的是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我們的城市。
在全球各地,在享受城市發展饋贈的同時,城市的居民也承受著不同階段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問題和困擾。交通擁堵、空氣污染、水資源短缺、綠色空間減少、廢棄物越來越多、人口增長過快、住房日益困難。人與人之間關系失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失調、人與城市設施建設關系失調給人們的生存環境帶來巨大挑戰。
一個宜居的城市,必然包含了人和自然和諧,人和人之間的和諧。“讓人感到舒服”,“有干凈的水和空氣,能輕易接近綠地”、“嬰兒車能夠上街”、“有多種交通模式”、“對所有人開放”、“尊重歷史,尊重后代”,這是與會專家對“宜居城市”給出的描述。
馬云認為宜居城市要讓每個居民、員工有歸屬感。他說是杭州“舒服”的生活、工作環境成就了自己。“十年內,我在杭州‘生’了三個‘孩子’——阿里巴巴,淘寶網、支付寶。城市就像家一樣,你對家有信心,就樂意多‘生’幾個‘孩子’。”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院榮譽教授約翰·弗里德曼認為宜居環境需要從一個有歸屬感的社區開始。一個優質社區應該充滿活力、生機勃勃,有一個或多個集會和社交場所,有促進社會和人文氛圍的硬件環境,并被生活其中的人所珍惜。“這個被珍惜的特質不會被載入史書,它只是每個城市無形歷史的一部分,珍藏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就像馬云所說,“回到杭州,一聞到桂花香,就有一種莫名的幸福感。”
作為衡量城市化水平通用標準的城市化率,已不足以全面反映幸福生存和發展所需的基礎前提和條件,也不足以充分反映城市化質量尤其是城鎮化對生活的影響。“和諧”、“宜居”已成為世博會后城市發展的重要宗旨和主要目標,決定了城市發展方向、內容和持久力,并與城市前景深刻緊密聯系在一起。和諧的城市本質上是指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協調發展,人居環境良好,能夠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適宜人類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和諧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就在于為居民提供宜居的生活。
城市規劃專家王振亮博士認為,城市是人們邁向現代化進程中最重要的生存載體和精神寓所,“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如何切實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協調、平衡、友好相處,應是城市建設與發展永恒的追求。”
和諧和宜居,是對城市生活幸福感的描述。只有以人為本,根據人的需要和感受發展城市,才有可能最終實現城市的和諧和宜居。上海世博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已經喚發起民眾建設和諧、宜居城市的智慧和激情,也必將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但是如何建設和諧城市和宜居城市,也許,這不是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座“宜居城市”,在后世博時代,人們向往的是更自然的空間、更綠色的環境、更友愛的氛圍和更低碳的發展模式,這也是和諧和宜居的全部含義。
從綠色城市到智能城市
綠色、低碳、高效,這不僅僅是綠色城市要實現的終極目標,也是實現智能城市的基本方式。上海世博會中,從環保的RFID門票到智能電網在世博園區的大范圍應用,綠色科技真實具體地行進在世博園、也行進在城市的每一個細微之處。
在世博園以“智能互聯生活”為主題的思科館中,巨大的弧形信息墻已經向參觀者展示了城市的方方面面將如何通過先進的網絡科技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個短片可以被看做是物聯網的藍景展示。在未來,超級數據中心將會成為一個城市的大腦,而企業級數據中心將成為類似人體的神經元,通過各級數據中心的協同運行,可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連接。從此,人類的生活將不受時空限制,憑借相互連接的數據中心,人類的生活將更高效、更便捷、更舒適。
施耐德電氣旗下APC公司作為全球領先的關鍵電源與制冷服務提供商,為思科館提供了InfraStruXure英飛集成系統,全面支持思科的“智能+互聯生活”計劃。據悉,APC的方案可以降低30%的城市能耗成本。施耐德電氣全球副總裁兼APC大中華區總裁邱成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各類信息的中樞,數據中心對于信息系統的保護已經從單純對計算機硬件的保護,轉向對網絡上產生、傳送和存儲的數據進行保護。”保護,僅有軟件商的努力還遠遠不夠。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官員表示,智能電網是建設未來綠色高效城市的重要基礎。
如果說傳感網絡是綠色城市的基壤,那么智能電網是可算是蔓延于城市花園的水。與傳統電網比較,智能電網更加清潔、高效、安全、經濟,將無縫地容許各種不同類型的發電和儲能系統接人系統,各種不同容量的發電和儲能在所有的電壓等級上都可以互聯,包括分布式電源如光伏發電、風電、先進的電池系統、即插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
在城市的智能電網中,大型集中式發電廠包括環境友好型電源,如風電和大型太陽能電廠和先進的核電廠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加強輸電系統的建設使這些大型電廠仍然能夠遠距離輸送電力。同時各種各樣的分布式電源的接人一方面減少對外來能源的依賴,另一方面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特別是對應對戰爭和恐怖襲擊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城市發展正經歷著傳統的“綠色”向“智能綠色”的轉變。人們對傳統綠色的追求,會推動智能科技的發展;而智能城市,也將成為綠色城市實現的最佳路徑。在未來生活中,智能化系統將為人們打造高效、便捷的工作條件、安全的環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切始于世博會”,這句廣為傳誦的名言詠嘆出了世博會對人類的巨大影響力,而本屆上海世博會的“城市”主題則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于城市的看法,也激發了人們對于城市建設的思考和探索。“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如是說。我們有理由相信,世博會雖然即將結束,但是人們會將對予城市的生活理念踐行到底。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居住在美好的城市里,不過這一切還需要我們付出不懈地努力,正像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吳志強所說的,“城市也是一個生命體,只有受到尊嚴和愛的城市才會回饋人類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