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軍營歷練的錚錚男子漢,投身經濟建設的廣闊天地后,能否續寫從戎時的輝煌?當年敢于“吃螃蟹”的轉業安置“弄潮兒”,而今能不能在風雨中覓見彩虹?鎮江市丹徒區軍轉干部陳煒,深深扎根于丹徒區這塊沃土,以軍人的氣魄和膽識,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迎難而上,開辟出了一片自主創業的新天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作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
找準方向,勇敢邁向第二戰場
對于轉退軍人來說,脫下軍裝回地方,意味著人生道路的新起點,一切都要從頭開始。2005年,陳煒轉業時,的確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抉擇。面對這個人生的重大轉折,他首先想到的是走計劃安置的路子。他覺得:憑著自己多年在部隊磨礪鍛造的吃苦精神和過硬素質,還有從軍隊干休所主官位置上退下來的父親在軍地的各種關系,謀求一個好的行政單位工作應該不是太難。
自主創業,將面對全新的挑戰;計劃安置,可以過上舒適的生活。陳煒很清楚兩條道路的難與易、苦與樂。面對自己令人羨慕的優厚家庭條件和唾手可得的好工作,他思考再三:“溫室里的花朵永遠長不大,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計劃安置就真的能體現我的價值么?”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作出了一個令眾人意想不到的決定:自主擇業!他這樣說:“市場經濟時代,市場最能體現個人奮斗的價值,為什么不把握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呢?”從軍12年后,30歲的陳煒,由此重新定位人生坐標,投身經濟建設的浪潮,開啟了個人事業的新征程。
多年后,當回想起當初的選擇,陳煒仍然無怨無悔:“如果沒有當年的自信,就不會有眼下迎接第二戰場的挑戰、再次奉獻社會的這段寶貴人生經歷!”
開拓奮進,廣闊天地一展身手
選擇自主擇業就意味著選擇了艱難與曲折。陳煒雖然早有思想準備,但現實中面臨的困難接踵而至,這讓他始料未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懂技術,他找來專業書籍,一點一滴從零學起;經驗不足,他主動請教專家教授和同行,報名參加企業管理培訓班“淬火”。正是憑著軍人的這種永不退縮、敢打敢拼的頑強作風和毅力,原本是“門外漢”的他迅速在混凝土外加劑和砂漿外生產行業站穩了腳跟。
在與父親共同創辦“特密斯混凝土外加劑有限公司”的過程中,無論是選址規劃、申請報批,還是動工興建、正式生產,他都精心謀劃、廢寢忘食、跑前忙后,一個人干幾個人的事,不出幾個月,便在丹徒區辛豐鎮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積上百畝,擁有各類員工200多人,生產混凝土外加劑的現代化企業。企業自建了5個泊位的碼頭,年生產銷售混凝土外加劑8萬多噸,總產值1.7億元,利稅1500多萬元,在全國20多個省市設立了辦事機構或商務代理。
2007年,為解決造紙廢液的再利用問題,減少環境污染,擔任公司總經理的陳煒帶領技術骨干,與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及江蘇科技大學等組成“江蘇省資源化利用工業廢棄物制備建筑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經過千百次試驗,終于研制成功一種“木質素磺鹽接技羰基脂肪族混凝土減水劑”。這項“利用紙漿廢液、廢酸、廢鹽等多種廢棄物集聚合成木聚系高效減水劑的工藝及成果”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了2008年第6屆國際發明展覽會銀獎。據了解,目前該技術已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每年可“喝掉”5萬噸造紙廢液,生產出的高性能外加劑產品產值可達5000萬元。
回報社會,大愛彰顯軍人本色
“陳經理是個大好人。”特密斯混凝土外加劑有限公司的工人房曉鵬常常這樣夸贊陳煒。有一次,由于操作不慎,房曉鵬被石頭崩傷了眼睛,陳煒帶他到著名的眼科醫院就診,光醫療費就花了5萬多元,還給了他一筆錢,讓他回家養傷。
和房曉鵬一樣,特密斯混凝土外加劑有限公司的工人提起陳煒,都會豎起大拇指。平時誰有個頭疼腦熱,陳煒都要催促他們去醫院看病;工資按月足額發放不說,逢年過節他還帶著慰問品到工人家里走訪;誰家里有困難,他總會慷慨解囊。如今,他不僅安置了57名下崗職工和當地農民到自己的企業工作,還為每一名工人繳納保險金,使他們的生活有了保障,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陳煒始終不忘回報社會,熱心社會慈善公益事業。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個人帶頭捐款兩萬元;家鄉發展教育事業,他不僅捐了兩萬元錢,還贈送了電腦、圖書和學習用品;為轉退軍人安置工作,公司大開綠燈、優先考慮,目前已安排8名退伍軍人在公司就業。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贊譽,他十分平靜地說:“一人富不算富,讓更多的人過上幸福生活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