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就像是一個全世界設計師的試驗場,各種理念碰撞、混雜,而中國的設計也正在經(jīng)濟、政治、社會的發(fā)展中不斷地蛻變、發(fā)展和完善。這本書倡導的“中國設計”理念,頗合時宜。書中11位兩岸三地的設計師和設計團體以各自的方式向我們講述中國當代一線先鋒設計師的設計歷程、設計理念、設計探索以及設計未來,并試圖講述當下中國的設計在探索、徘徊、掙扎和努力中,是如何實現(xiàn)自我認知、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在中國設計”是一種描述,而不是一種定義,跟從民族主義出發(fā)的“中國設計”不一樣,這種描述客觀、不激進,但充滿想像,尊重一切已經(jīng)存在的現(xiàn)實與傳統(tǒng)。
在這里有關設計的話題中,我們找不到大家理解的約定俗成的答案。因為當今普世的眼光認為設計的最高境界是:看不出設計痕跡。而這11位設計師恰恰相反,他們理解的設計是小眾的設計,他們認為未來的設計市場必然是細化的、追求高品質(zhì)的。
在書里,自我獨白的話語很多,這種獨自是通過一種智性思考后的感性表達。字里行間不但是設計師內(nèi)心的獨自,更蘊藏著設計師們對設計的理解與領悟。比如談到“設計的精神特質(zhì)”,就有眾多觀點,有人覺得設計師不是純粹為商業(yè)利益而設計的,也不是為了銷售,而是為人設計的,他們關注的不是當下是否流行,而是要自己認為有意思的事;有人認為設計沒有具體的模式和規(guī)則,最重要的是探討一種可能性并盡可能多地去嘗試,認為對待設計的態(tài)度決定了設計的方法,重視傳統(tǒng)、重視文化是設計想表達的根本;也有設計師思考的核心是“遠古和未來”;還有人對設計的定位是“西方奢華表象下的東方精神” 總之,11個設計師和設計團體從11個不同角度為我們闡釋了“設計”在他們心中的涵義。
我為設計師們坦率而直接、犀利而有鋒芒的話語而咂舌,同時更被他們的作品所震撼,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比如香港著名設計師黃炳培(又叫“又一山人”)的作品《無常》是沙發(fā)又是棺材,是生也是死。當人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但能把自己用過的東西帶走,同時也能把自己的記憶帶走,我們在這件充滿東方智慧的禪機作品中體會到作者對設計理念的實驗、探索和反省。再如葉宇軒的水滴壺被海軍稱之為當代的“長物志”。之所以稱它是“長物志”,是因為它宣揚了一種當代精致的生活態(tài)度。它不是那種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但它是力求解決中國設計缺乏品質(zhì)感的努力探索。
《在中國設計》還力求探討一系列的設計問題。如:設計的公共性與設計的精英主義之間的關系、設計的科技應用、設計產(chǎn)業(yè)的建立等。整本書不是一種簡單的記錄和描述,而是一種關于中國設計現(xiàn)狀的探索和實踐。雖然當下中國的設計不夠完美、不夠高責亦或是還很低下、粗俗,但是我們從中能夠體會到設計師們?yōu)榇硕冻龅呐推D苦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