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凡達》在全球迅速走紅,不僅讓我們見識到了炫目的特技、唯美的畫面和恢弘的場景,還讓我們記住了一位澳大利亞籍演員——薩姆·沃辛頓。
桀驁不馴的演技派
他聲音低沉,有一股濃重的澳洲口音;他個性直爽,口無遮攔,甚至在眉宇間都會帶出一種暴躁和兇悍;他曾被稱為是個“渾身帶刺的斗士”,演戲時常常跟導演叫板。當他受到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邀請,到洛杉磯為《阿凡達》正式試鏡時,并沒有像其他演員那樣為了這個重要角色而緊張不已。他倒是喧賓奪主,反問導演:這份工作能讓我學到什么?他一點都不在乎能否成為主演。他就是薩姆·沃辛頓。
沃辛頓的生硬和直率,沒有影響卡梅隆的選擇,倒是制片方施加了很大的阻力。他們把試鏡拉長至六個月,不斷地拿沃辛頓和一個又一個大牌作比較。有人問沃辛頓:“你知道有誰在和你爭這個角色嗎?”沃辛頓回答說:“我才不管呢!我只管做自己的事。”
天賦從墻上開始
也許你會覺得薩姆·沃辛頓太輕狂,但他的輕狂卻源于他的自信。
17歲高中中途退學之后,沃辛頓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他沒有什么特別的興趣,和父母住在佩斯(澳洲西南部的城市)郊區租來的房子里。一天,他對在發電站當工人的父親說:“我想出去闖闖。”于是,父親借給他一百美元和一張去往澳洲大陸另一端凱恩斯的機票,輕描淡寫地告訴他:“我送你過去,你自己想辦法回來。”
之后的幾年,他到處游蕩,打各種短工謀生,最終穩定下來,做了一名砌磚工人。有一天,女友說想去國立戲劇藝術學院(澳洲最享有盛譽的戲劇學校)面試,沃辛頓便陪她一起去,順便在報名表上加了自己的名字。結果他被錄取了,女友卻榜上無名。
從戲劇學校畢業后,沃辛頓列出了當時國內所有知名男演員的名字,找出他們演的每一部電影的錄像帶,全部看了一遍。在他房間的墻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列表、餅狀圖、曲線圖,還有一串串名字。有些名字加了附注,有些圈了起來,有些劃了大叉。其中大部分都是演員的名字,還有些電影和導演的名字。
他就這樣把所有澳洲男演員摸了個透。沒有人認識他,但他卻熟知每個人。他明白,如果演得像張三或李四那樣,就接不到好戲;向王五學習,就能拍好什么樣的類型片。后來的十年里,沃辛頓就在各種國內電影和電視劇中出演角色。
努力造就大神
如果他就這樣一直“混”下去,那他的名氣也許只能游蕩在澳大利亞了。一部《生命翻筋斗》的成功上演,又讓沃辛頓真正認真起來。這部獨立電影席卷了2004年澳大利亞電影協會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在內的13項大獎,成為澳洲電影協會有史以來最大的贏家。
此時,29歲的沃辛頓大概也感到了三十而立的迫切,從2004年起,他又開始在墻上列各種圖表。當他去往好萊塢后,又把好萊塢的男影星和導演列在墻上演示了一遍。
有一次,他偶遇丹麥著名演員麥德斯·米科爾森,說:“我看過你演的所有片子。”米科爾森不解地問:“這不太可能吧?但為什么呢?”沃辛頓挑釁地回答道:“這樣我就知道你擅長演什么了,而且我非常肯定,你一定沒看過我演的所有片子。”
過去的一年對于33歲的薩姆·沃辛頓來說,是了不起的一年。《阿凡達》讓這個澳洲小伙子一夜之間成了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新星,接拍《諸神之戰》更讓他變成了一個“半人半神”的硬漢。從一個工地上的砌磚工人,到好萊塢當紅巨星,薩姆·沃辛頓做到了。拋開虛無縹緲的所謂天賦,是墻上那些雜七雜八的圖表和劃得密密麻麻的演員清單成就了他。對每個人來說,成功就在彼岸,除了不惜汗水的努力,沒有人可以開辟捷徑。從某種意義上說,薩姆·沃辛頓的星路是從墻上走出來的。 (摘編自《中學生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