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功夫片項目不斷涌現,大抵說明了是市場的需要,當然,任何事物一旦走到某個飽和程度時,會糟粕與精華混雜,屆時還是由市場說了算。
《葉問2》之后,又有一連串國產功夫影片的消息,先是有《詠春功夫》殺青,繼而有《蔡李佛拳》宣布開拍,然后是《蔡李佛》也要開機了,而“洪拳”也不甘后人,又將會有一部《洪拳》開機……上世紀七十年代因為李小龍而在港臺掀起的一陣功夫片熱潮,難不成真要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再興新浪?
跟風,一直是類型片的特點。什么類型熱賣了,準會有類似題材接踵而至,直到把該類型拍爛為止。盡管電影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論壇、研討、座談中屢屢提出對所謂“跟風”的不滿、不屑,但是,這股“風”偏偏欲止不能,有時還會越刮越勁。無它,市場使然,好萊塢如此,中國也不例外。如一部《阿凡達》后,越來越多打著3D旗號的影片就蜂擁而至。
功夫片再起熱潮已不可避免。只是,這股“風”為什么仍然是以香港為主?甚至是以南派功夫為主?不知道《新少林寺》究竟如何,按常識猜測,這應該是拍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題材而非福建莆田的南少林。當年張鑫炎導演的《少林寺》捧出個李連杰,如今余威猶在,《新少林寺》也就難以排除有“疑似”之嫌。觀眾們很容易會以李連杰版來對應這“新少林”是否“真少林”。
有趣的是,《蔡李佛》開拍在后,該片的制片人卻說開拍在先的《蔡李佛拳》是“山寨”版!原因之一可能是有個不懂功夫的王寶強是該片主角之一。
中國功夫素有“南拳北腿”之說,即北派功夫是以腿上功夫見長,而南派功夫則以拳術著稱。不論詠春、蔡李佛、洪拳,均為南派功夫,講究近身攻擊或防衛。廣東以外的內地觀眾也是因為《葉問》才知道原來中國功夫當中有詠春這一門功夫。地處邊緣的嶺南,過去向來難入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主流”法眼,但經濟上近二三十年來的陸續領先,某種生活方式或形式因而“介入”,并產生作用,甚至變成了主流。例如某些粵語有意無意地進入主流語言當中,俯首可拾。“功夫片”一詞,也來自曾被視作“邊緣”的香港電影。過去,中國的電影是沒有此說的,頂多是說“武俠片”“動作片”。如果將動作片再細分,大凡手持兵器打斗、飛檐走壁的,稱為“武俠片”,而僅以拳腳打斗的,則稱“功夫片”,然后再發展到后來的警匪動作片。由此觀之,類型電影發達的香港,動作片本來就是其電影工業的中流砥柱。
功夫片是香港電影的代表,是香港電影文化的代表,這是毋容置疑的。故而當香港電影人發現,原來功夫片是可以長久不衰的時候,或者說他具有永恒生命力,就將不止是只活著,而且還會很生猛。所以,香港電影作為嶺南文化的一部份,在適合的“氣候”下能夠“北上”發揮影響力。這個時候功夫片項目不斷涌現,大抵說明了是市場的需要,當然,任何事物當一旦到某個飽和程度時,會糟粕與精華混雜,屆時還是由市場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