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軍隊的法治建設依賴于全軍官兵法律意識的提高。軍校學員是特殊的軍人群體,其法律意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我軍法治的前景,加強軍校學員法律意識的培養,對軍隊法治建設具有長遠性、根本性的意義。我們應充分認識軍校學員法律意識不容樂觀的現狀,著重培養學員的法律至上意識、積極維權意識、權力限制意識和條令條例是法的意識等,積極探索以課堂教學改革和營造法治化校園相結合的提高軍校學員法律意識的途徑。
關鍵詞:法律意識;軍校學員;培養
中圖分類號:DG41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210-03
軍事院校是軍隊培養干部的重要基地,一大批具有良好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學員不斷地充實到部隊,是我軍實現依法治軍、保持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證。軍校學員是我軍建設中堅力量的后備軍,軍校學員法律意識的養成與提高,有助于廣大學員將來能既好又快地適應和融入軍營,在推動部隊有序發展中貢獻力量。軍校學員只有在院校就養成自覺尊重法律法規、積極維護法律權威的法律意識,養成嚴格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才能在將來一走上工作崗位就正規有序地展開工作,并積極帶動部隊法律意識的提高,促進部隊的法治建設事業。
一、當前軍校學員法律意識的現狀
一般認為,法律意識,是指人們對法律現象的內在領悟及領悟到的感覺、知覺、觀念、態度和情感等心理觀念因素。在法律基礎等課程和院校環境等因素的共同教育作用下,軍校學員的法律意識、法律知識水平一般高于同齡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法律選擇逐步增加,在權益受到侵犯時,也越來越多地想到運用法律武器維權。但是,軍校學員法律意識的現狀也不容樂觀,比如,他們往往對法律的認知缺乏全面系統性,有相當多學員的法律意識與現代法治理念的要求差距還較大,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不夠強,對法律缺乏深刻的信任和堅定的信念,在某些方面甚至還相當薄弱,一些錯誤認識在軍校學員中仍帶有相當突出的普遍性。
1.認為法治固然重要,但在部隊還是“人治”更管用
一方面,學員普遍認識到法治的重大意義,幾乎沒有學員否認法治的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很多學員的“人治”觀念卻依然根深蒂固,認為中國是一個缺乏法治傳統的國家,部隊因其特殊性而不適合或者不完全適合法治,而“人治”在部隊更管用,認為在部隊是權大于法,權力精英當然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基層的一切行動都聽機關的具體指示,官兵的一切行為都聽首長的具體命令才是部隊的鐵律,部隊的事情都應該向領導“請示”、“匯報”,領導重視的才真正去貫徹落實,領導不特別關注的走走過場就行了。他們更多地看到領導的作用,而忽視了法律的作用,有的甚至完全否定法律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有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他們也更愿意等待上級機關或領導的命令或具體指示,學習上級政策和領導指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高于學習法律的熱情,在具體行動上表現得“唯上”是從,往往無視法律法規的存在。
2.認為法是部隊管理的工具,而不能理解法的權利保護和權力限制的性質
很多學員認為,所謂法治就是用法治理,法律只是管理部隊的工具,認識不到法的權利保護和權力限制的性質。認為軍事法主要是規定軍事義務的法,軍事義務在軍事權利和軍事義務的關系中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認為義務是目的,權利是手段,軍人個體的“服從”、“奉獻”甚至“犧牲”才是應該提倡的,講“權利”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軍人。有的學員不能積極主動地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法律,經常放棄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還有的認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民事權利方面的法律與自己無關,甚至個別學員還不知道一旦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利,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認為,“依法治軍”是“治理”普通軍官和士兵的,對于擁有權力的機關和領導來說,他們主要是制定法律的主體,而不是遵守法律的主體,這部分學員對于“法治必須限權”的說法更是覺得不可思議。
3.對軍事法的認知水平較低,尤其是對部隊條令條例的性質不能正確認識
學員普遍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對于法的基本理論和現行法律有一定的認知,但是,他們的認知有很大缺陷,如學員普遍對法律基本理論不感興趣,對民法、刑法等實體法了解較多,而對訴訟法、國際法、行政法等則比較生疏。尤其對軍事法,更是不甚了解。軍事法本是調整武裝力量內部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但有相當多的學員片面地認為軍事法就是刑法,認為軍事法就是懲罰違法與犯罪的手段和工具,只要自己不違法、不犯罪,軍事法就與自己無關,忽視了軍事法在軍隊其他領域的功能,相應地認為部隊的條令條例不是法,而僅僅是一般的紀律性規定。
二、軍校學員亟待加強四種法律意識
軍校學員相當一大批是通過高考進入軍校的,幾乎從來沒有接觸過軍事法,又因沒有在部隊當兵的經驗,而缺乏對軍事法律、法規的感性認知,他們亟需培養法律至上的意識、維護權利意識、限制權力意識,條令條例是法的意識等法律意識。
1.法律至上的意識
依法治軍的實現,絕不應僅僅局限于立法層面的制度建設,比這更為重要的是法律至上觀念的確立,這是依法治軍的靈魂所在。法律至上,就是使法律在軍隊中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得到普遍地遵守和廣泛的認同,任何機關或個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確立法律、法規是軍人生活、訓練等一切行為基本準則的觀念,自覺尊重和服從法律。官兵是否具有法律至上的意識,是判斷我軍是否實現法治的基本尺度之一。
目前,我國軍事立法碩果累累,由軍事法律、軍事法規、軍事規章構成的軍事法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這種相對較差的法律實施狀況,與法律至上意識的缺失有密切關系。法律至上的意識,要求法律體系中的每一部法律、法規、規章都具有至上權威性,而不僅僅是個別官兵認為的只有刑法才具有權威性,對規范部隊日常生活的條令條例的藐視,必然會損害對整個法律體系至上權威意識的確立。
2.維護權利的意識
作為法律意識核心內容的權利意識,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內容。權利意識,包括對自我權利的認識和對他人權利的認同和尊重。軍人合法權益保護是軍事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軍已經出臺了大量保護軍人的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如《兵役法》、《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等。
在一些軍校的教育和宣傳中,仍然存在著忽略或輕視軍人個體權利的現象。有的官兵無視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甚至不關心、不知道自己究竟擁有哪些權利;有的過于片面地強調義務,處處以義務為重心,注重軍人的服務和服從意識的養成,強調軍人應履行的各種義務;有的人則對侵權行為極度地忍耐,在權利受到非法侵害時不去積極爭取法律的保護和救助。事實上,作為軍人,充分了解并積極依法維護個人的權利,與侵害軍人利益的行為進行斗爭,不僅是軍人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是軍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如果軍人對于自己的權利漠不關心,聽任他人侵害而不積極維護,則對個人和社會都是不負責任的。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放棄,就是對違法行為的縱恿和獎勵,那么,受到損害的不僅僅是軍人自身的利益,也包括部隊的利益和整個社會的利益。
保障權利是法律的重要價值原則。充分重視軍人權利意識的提高,充分認識權利意識的價值,有利于提高軍人的政治素質,增強軍人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對軍隊建設和軍人的全面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限制權力的意識
孟德斯鳩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因此,對權力進行有效的規范和限制,是很有必要的。限制權力,就是把權力限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使權力按法定程序辦事,也就是說,任何權力的行使,都必須來源于法律,都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和監督,沒有不受法律約束的絕對權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限制權力、規范權力,防止權力運行失范,即防止超越職權、濫用職權、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等權力異化現象的發生,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辦事。
部隊法治的首要任務,就是用法律、法規和規章規范類來約束部隊的各級干部;部隊法治的首要對象是各級機關,各級機關首先要做到用法律、法規、規章對機關的自我管理和約束,然后才是機關用法管理部隊。要進一步強化各級干部的法律意識,使其一切行動都在憲法和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范圍內活動,而不能使其權力隨意擴張。必須堅決反對和有效防止隨意制定“土政策”,隨意限制官兵的權利等行為的發生,使部隊機關和各級干部權力的權威,置于法律的權威之下。軍校學員只有牢固確立了這一觀念,才能在將來的部隊實踐中依法規范自己的言行,管理好部隊。
4.條令條例是法的意識
中國古代“法即刑”,法律以刑法為主,“諸法合體”,沒有部門法的劃分,往往“刑”、“法”、“律”三字通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統稱犯罪,均處以刑罰。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部門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協調、體例科學、調整有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軍事法體系也已基本形成。
我軍的條令條例,是國家或軍隊制定的以命令形式頒布的關于某項工作的法規,是由具備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和軍事機關,遵循一定的立法原則,按照嚴格的立法程序制定和頒發的。我軍的條令,主要是指共同條令、戰斗條令、軍兵種條令等,如《內務條令》、《紀律條令》、《隊列條令》三大條令等;條例主要是指各項專業條例,如《司令部條例》、《政治工作條例》、《院校工作條例》等。條令條例是軍事法的主要部分,在縱向上分為軍事法律、軍事法規和軍事規章三個層次,是一套門類齊全、層次分明的軍事法律體系。我們必須強化條例條規就是法的意識,條例條規是規范全軍的行為準則,遵守條令條例是軍人的天職,所有軍事機關和軍人都必須做到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所、任何情況下,始終做到堅持條令條例不動搖,落實條令條例不變味,執行條令條例不走樣,依據條令條例嚴格要求自己,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
三、軍校對學員法律意識的培養,應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多途徑方案
軍校學員法律意識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等的共同努力。軍校學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院校內,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院校的培養和推動,因此,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知行結合,重視實踐,營造法治化的營院文化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
1.課堂教學是培養學員法律意識的主渠道
作為公共理論必修課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學員最主要的法律知識獲得渠道,但該課程的課時少,涉及的法律部門較多,內容繁雜,有的教員為趕進度,只是簡單地進行知識點的羅列和灌輸,而不去分析典型案例,不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缺乏對法律的深度分析;學員也往往只是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而輕視法律學習的實效。因此,在很多院校,教學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
將法律意識的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尤其是法律教學的全過程,并將軍事院校法律教育的重心和根本目標定位為培養學員的法律意識,是培養學員法律意識的最重要途徑。
首先,提高教員素質,重視進一步提高法律基礎課教員的法律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目前,許多軍事院校的法律基礎課的教員由德育教員兼任,法律基礎相對比較薄弱,而個別法學專業畢業的教員也不重視法律新知識的學習,從而使法律的教學流于形式,因此,院校要重視在職教員的培訓,加強專業教員的引進,教員本人也要加強知識更新,改進教育教學方法。
其次,改革課堂教學。在課時不能隨意增加的情況下,課堂教學改革尤其顯得必要。在教學目的上,不局限于法律知識的傳授,而特別注重法律意識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優化大綱內容,以法律意識和綜合法律素質的培養為主,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基本原理、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和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等為主要內容,而不必過于注重法律條文等具體法律知識點的講解,從而強化法律意識教育;在教學方法上,避免單純枯燥的講授,善于利用經典案例,加強師生互動,調動學員參與的積極性。
再次,加強各學科的滲透和結合。積極發揮各相關專業課程的作用,使專業課程與法律課程有機結合,在學習與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同時培養法律意識,這也是有效培養學員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
2.聯系實際,重視實踐教學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經過實踐,才能真正形成法律意識。重視實踐教學,讓學生在直觀、具體、生動的實踐活動中感受法律的魅力,是培育學員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方法。
實踐教學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時間相對集中的暑期社會實踐,“普法教育”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第二課堂活動,參加興趣小組、直接參與制定院校營院管理、教育教學管理等規章制度,聽法治講座報告,參觀監獄,旁聽法院庭審,包括“診所式法律教育”和“模擬法庭訓練”課程的“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等都是很好的方式,這些不同層次的活動,既能提高學員學習法律的興趣和熱情,增加法律知識,又能促進學員將所學的法律知識進一步內化為自身的法律素養,從而提高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水平。
3.依法管理,營造法治化的校園文化氛圍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校園文化以無形的力量、潛在的規范性影響著學員的行為,良好的校園文化是培養學員法律意識的重要陣地。
院校機關和教員、隊干部依法管理的示范作用,是學員法律意識培育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出臺制度卻不能執行,其害遠遠大于沒有制度本身。院校在一日生活制度等日常管理中嚴格遵守《紀律條令》、《內務條令》、《隊列條令》等與日常軍事生活密切相關的軍事法規,形成濃厚的法治氛圍,時時處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院校機關嚴格遵守和執行法律、法規和各種規章制度,絕不因人而異,教員干部自覺維護部隊的法律、法規,不折不扣地按條例條令辦事,以身作則,這種潛移默化的示范教育作用,對于學員“規則”觀念等法律意識的形成,是任何說教都替代不了的。
有效利用各種文化載體,充分注重法律宣傳,建立培養學員法律意識的良好外部環境。積極利用校園網、校園廣播、校園電視、報刊、橫幅、宣傳板、講座、法律知識演講比賽等各類學生活動,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學員學習法律的熱情,使學員融入到校園濃厚的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之中,通過這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環境的作用,養成良好的風氣和學員依法辦事的習慣,引導學員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
“依法治軍”的治軍方略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一重大理論命題,實現了黨對軍隊領導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也為軍隊的法治建設提供了正確的思想指南。當前,法治觀念日益深入人心,部隊官兵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部隊日益呈現出法治治理下的嶄新面貌。把軍校學員法律意識的培養放到突出的戰略高度上來認識,對促進學員的個人成長進步、促進我軍法治進程,無疑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3] 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4] 王晨光,陳建民.實踐性法律教學與法學教育改革[J].法學,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