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民良好的法律素養是中國社會走向法治的基本保證,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需要,更是形成社會良好風氣的需要。而我國大學生尤其是高職學生的法律素養現狀令人堪憂。因此,必須從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和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高度去認識高職生法律素養形成的重要意義,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提高高職生的法律素養。
關鍵詞:高職;法律素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255-02
從社會學角度講,我國正在融入法治社會。對置身于未來社會的任何一個人,都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當代大學生特別是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素養令人堪憂,大學生犯罪事件已經屢見不鮮,象牙塔早已不是一方凈土。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學者和教育專家開始重視,并尋求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各種方法。高職生作為當代大學生中的一類特殊群體,其法律素養培養模式更值得探究。
一、法律素養的含義
所謂素養,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習慣等都起著重要作用。具備一定的知識并不等于具有相應的素養,只有通過內化和融合,并真正對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才能上升為某種素養[1]。而法律素養,簡言之,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質。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2]。因此,法律素養應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法律知識,即知道法律的相關規定;二是指法律意識,即對法律的尊崇和敬畏,愿意主動地去守法、依法辦事。只有二者兼備,才能說有法律素養。有法律知識的人,如果僅僅懂得法律規定,而沒有法律意識,那么就不一定會去主動地守法,甚至還有可能主動地利用法律知識去實施違法、犯罪。
針對以上陳述,筆者認為,對法律素養概念的界定尤為重要,它是我們闡釋高職生法律素養培養途徑的基礎。因為絕大多數高校包括高職院校,對在校非法律專業大學生的法律教育模式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第一個層次,認為只要教授學生法律知識即可,認為大學生具備了法律知識,也就具備了法律素養,而忽視了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他們認為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專業課的講授上。作為當代大學生中的一類特殊群體,高職生的培養觀念更是如此。因為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模式是與就業緊密掛鉤的,他們更注重的是對學生就業技能的培養,是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相對一般高校,高職院校對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的講授是明顯薄弱的。筆者所在高校,在制定某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時,往往要求某門課程理論課時在總課時中所占比例不超過40%。因此,高職生的一般法律知識的把握更為薄弱,其法律素養也尤其欠缺。
2002年,“硫酸潑熊”案發生后,引起了人們對高校學生法律素養的廣泛關注。而當事人劉海洋(清華大學學生)卻說:“我們上大一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3]從這段話語中,也許會讓我們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檢討意義的啟示,我國高校的法律素養培養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二、高職生法律素養培養的途徑
(一)法制教育的認識定位要變革
高等院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時間是在1986年9月,其性質是本專科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國家教育部還將其列為德育三大主干課程之一。根據我國官方的有關文件精神及實踐做法,學校的“法制教育”是從屬于“道德教育”的,并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例如,對于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同時學習德育和法律。其實“法制教育”從屬于“道德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合理的,把法制教育視同為道德教育,事實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和法律修養,還將致使“法制教育”的教育性遭受埋沒。“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存在很大區別: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我們說提升人的品質應該采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模式,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于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于法制教育的問題。因此,法律修養的培養,需要建構一個屬于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另外,國家教育和人事部門對于高職院校,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重建就業與學業并重、知識與素養并舉、素養優先的評價體系。
(二)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要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而目前高職院校的法律修養培訓課程從屬于“道德教育”,《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本書同時涵蓋了德育學習和法律學習,教授該門課程的老師也絕大多數是思想政治專業出身。筆者作為法律專業教師,多次旁聽多所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關于“法律基礎”這一部分的知識,筆者發現很多老師無法講通、講透,甚至部分教師還會發生法律常識性錯誤,對于新的立法狀況和立法思路,也不能做到及時講授,教給學生的往往是過時的甚至是錯誤的信息,這樣的“師傅”帶出的“徒弟”能有什么樣的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另一個方面,由于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門檻的抬高,法律專業學生從事法律執業活動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法律專業生源全面萎縮,高職院校更是如此。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法律專業在萎縮,甚至被迫停辦,如筆者所在院校。這樣,法律專業教師就面臨著要么下崗,要么轉崗的尷尬境地。筆者認為,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干的法律專職教師隊伍,為學生法律素養培訓課程的展開進行良好的師資儲備。
(三)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調整
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目前,不同類別的所有高校,強行劃一地以開設一門《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來應付“法制教育”。由于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知識的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于應付,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
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筆者認為比較合適的做法是根據學生所學的專業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本專業相關、與本行業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滲透進學生的專業教育,使學生不再感覺到法律的遙遠,更能使學生感受到法律的有用性,從而主動地去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
(四)法制教育的實施方式要改進
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規律。法制教育是對規范的“認同”、“接受”和“消化”的教育,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教師需要在講授方法上下大工夫,如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哈佛大學法學院的院長郎代爾曾經說過:“有效地掌握法律原理的最快最好的途徑之一是學習那些包含這些原理的案例。”教師在教學中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以案說法、以案解法、法案結合來組織教學,并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掌握法律知識,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的目的。此外,高職院校要盡可能地開展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法律知識教育的專題講座和報告,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增加法律知識,提高法律觀點和法制觀念,從而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使高職校園形成一種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在教學上可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模擬法庭等。還可以開辟第二課堂教學,組織學生參觀監獄,旁聽有關刑事、民事案件的審判活動,讓學生在面對面的親臨感受和事實分析中自覺獲得價值判斷,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
綜上所述,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其個人的成長以及中國的法制化進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為了使其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能夠適應法制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就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高職院校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場所,但僅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和具體的安排,它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社會教育工程。高職院校必須立足高職教育的特點,合理引導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與國家的各種建設規程同步進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環境,才能為社會輸送具有較強法律意識的跨世紀人才,才能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的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16.
[2] 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3] 顏小冬.當代大學生犯罪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