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學的宗旨是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為人類的健康服務。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需要樹立高尚的醫德,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提倡“人本”管理。醫學生是推進醫學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而當今時代禮儀素養缺失嚴重,如何在醫學高校建立一套科學的禮儀教育體系值得深入探討。
關鍵詞:醫學生;禮儀教育;缺失;構建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233-03
中華文明擁有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已從單純的生物醫學領域向心理、社會領域擴展,醫護人員的形象、言行舉止、音容笑貌,都可以對服務對象的身心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影響醫療效果。因此,對醫學生開展禮儀教育研究,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現代醫學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禮儀的基本含義
禮儀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是人們生活和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規范。人們可以根據各式各樣的禮儀規范,正確把握與外界的人際交往尺度,合理地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一般日常禮儀可以分為形象禮儀、著裝禮儀、言談禮儀、舉止禮儀、社交禮儀和涉外禮儀等類型。
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范。而這些規范獲得絕大多數人的認可,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換而言之,禮儀就是起源于風俗習慣。
二、醫學生禮儀教育的背景及現狀
隨著醫學教育的高速發展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對于醫生的醫德要求不斷提高,從而使得醫德教育逐漸獲得醫學院校的重視。而禮儀教育正是良好醫德養成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目前醫學生表現出來的禮儀素養值得我們深思,如何提高醫學生的禮儀素養值得我們共同探討。
(一)醫學教育的特點
醫學職業是人類最為崇尚的職業之一,其基本任務是維護和促進人類的健康。醫生擔負著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在人們的心中醫生應是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華佗或白求恩式的專業人員。因此,作為醫生就要具備崇尚醫德、一視同仁、平等待患、治病救人、具有高度的愛心與同情心的特征。醫學生的教育既要教會他們治病的醫術,又要教會他們具有良好的醫德。而良好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需要從日常點滴做起。這就對醫學生禮儀教育提出很高的要求。
現在高等院校的醫學生群體存在的某些特征值得我們關注:(1)醫學生基本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存在價值觀、道德觀不成熟的特性,經常出現有失禮儀教養的行為,這對將來形成良好的醫德是不利的;(2)現在的醫學生在家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為強烈,不善于協調與他人的關系,排他意識強,與醫生需要良好團隊協作精神的品質是不相稱的;(3)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醫學生的價值觀念有所改變,對于如何治病的專業素養極為重視,而忽略了道德品質的建設,他們普遍認為醫生只要專業技術過硬,能治好病就是好醫生。這種意識與醫學的宗旨是相違背的,也是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側面根源。
(二)醫學生禮儀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尚未把禮儀教育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大學生的禮儀素養不容樂觀。大學生禮儀實際行為的低水平與社會對大學生禮儀素養要求的高層次之間還存在矛盾。醫學生的禮儀素養缺失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1)醫學生基本的文明禮儀欠缺:實驗課不穿白大褂、不愿換鞋常有發生;下課在擁擠的走廊不知給師長讓路,遇見師長擦肩而過,視如陌路等等。(2)醫學生對醫德禮儀的認知程度存在偏差。有相當部分醫學生認為好醫生的標準主要是技術過硬、救死扶傷,覺得談醫德禮儀修養是空洞說教、是“小兒科”、是不重要的問題。(3)醫學生臨床實習禮儀素養水平偏低。由于醫學禮儀在校期間訓練不夠,部分醫學生在實習期間與患者接觸時,表現出許多的錯位行為,如說話的語氣、態度、言辭等常有不妥;詢問患者病情時,不是和藹地說“請問您哪里不舒服”,而是生硬地問“怎么了”;在讓患者脫衣檢查時,不是有禮貌地說“請脫下身上的某件衣服,好為您做某項檢查”,而是簡單地說“脫衣服,檢查”;再如醫學生舉止不合禮儀也常見:有的對患者痛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冷落患者;有的在為患者做檢查時,將不該暴露在異性面前的部位暴露,使患者受到了羞辱;有的穿高跟鞋在病房巡視等等[1]。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醫學生的形象,離社會對醫學生禮儀素質標準的高要求相差甚遠。
三、我國禮儀教育與國外的禮儀教育的區別與趨勢
在國內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受到了社會、學校、家庭的不同影響,加之自身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受的不同影響,他們的禮儀修養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目前,家庭、學校、社會對大學生的禮儀教育的重視程度尚未落到實處,禮儀教育渠道偏窄、知識偏少,禮儀教育方面的人才不足,大學生禮儀教育系統有待完善,加劇了禮儀教育改革的緊迫性。國外的禮儀教育較于國內的禮儀教育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更有效果化。例如韓國的禮儀教育。我國當前的禮儀教育卻遠遠不如同處亞洲的韓國。韓國的禮儀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有口皆碑的,韓劇中所折射出的韓國人彬彬有禮、溫良恭謙、尊老愛幼等美好的品質,都無疑得益于韓國高度重視禮儀教育。韓國學校禮儀教育包含在系統的道德教育中,韓國從小學到初中設有道德課,高中設有倫理課,大學開設國民倫理課和社科課,對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進行系統完整的禮儀教育。在家庭禮儀教育方面,人的行為習慣具有無聲的影響力,為此,以家庭禮儀為中心,孝道、和諧、為他人著想,成為韓國家庭教育的重點[2]。
加強大學生禮儀素質教育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構建和諧社會要求人們和諧相處,應該遵守共同的行為規則。禮儀就是這樣一種規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規范。《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把“明禮誠信”列為基本的道德規范,把“明禮”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性任務。可見,禮儀素質是和諧社會公民的必備素質。因此,要把大學生禮儀素質教育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切實抓出成效。隨著現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不斷崇尚、醫學模式的改變及醫療體制的不斷深入改革,大學生禮儀素質教育改革也顯得勢在必行。如今醫學教育改革中對于醫學生的禮儀醫德教育也提到至關重要的地位,以后醫學生禮儀素質教育必將不斷的向前推進。
四、醫學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禮儀修養的形成不是先天的,它既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也離不開人們的生活實踐和主觀修養,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中,通過一定的社會生活實踐、教育的熏陶和個人自覺的修養逐步形成和培養起來的。
(一)醫學禮儀教育有利于學生的社會化轉變,有利于團隊協作意識的形成
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需要學習很多東西,其中禮儀教育是重要內容之一。社會的發展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人作為社會構成基本元素,更是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規范。這一道德規范很大部分涉及到社會禮儀。醫學生作為一個“準社會人”,在學校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為人處世、接物待人,為將來真正步入社會做好準備,以免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醫學生有一種強烈的走向社會的愿望,同時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崗位后如何與領導、同事相處,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那么對于醫學生進行禮儀教育,讓醫學生掌握社會活動要求的相關規范,不僅是醫學生走上社會的需要,也是更好促進醫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培養他們團隊協作意識的形成,學會適應社會的變化。
(二)醫學禮儀教育是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
在21世紀,醫學模式從純粹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環境”模式,醫生的職責不是單純的治好病,同時要擴大到群眾的衛生保健,關心群眾和社會的健康以及開展和進行有關組織管理工作上來。未來醫生的角色任務要求實現醫療、預防與健康教育,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結合,醫院、家庭與社區的多方面綜合。現代醫學模式要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提倡“人本”管理,其實質就是營造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團結人、信任人、幫助人的良好人際關系。醫學模式的轉變就給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醫生要治好病,更要求醫生要會治“人”;而治“人”就涉及到醫生要考慮病人的心理、家庭、人際關系等綜合因素再綜合進行治療。而這些要求需要醫生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溝通交流能力、高度責任心與同情心等綜合素質。醫學禮儀教育正是教育醫學生如何獲取良好的綜合素質,為將來做個合格的醫生的重要途徑。
(三)禮儀素養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礎
醫學的宗旨是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為人類的健康服務。醫德教育和醫學禮儀修養是醫務人員醫德品質培養和養成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良好的醫德和禮儀修養有利于為防病治病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條件,即保證正常、良好的醫患關系和醫護關系是防病治病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禮儀素養所呈現出的熱情的問候、友善的目光、親切的微笑、文雅的談吐、得體的舉止等,可以喚起患者的良好心態,彼此建立起好感和信任,進而可以營造出和諧的醫患關系。病人對醫生寄托了很大的信任,適度的安慰不但符合醫生職業禮儀的要求,對治療效果也能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醫者個體禮儀素養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左右著醫患關系的好壞[3]。
五、醫學生禮儀教育體系的構建
醫學生禮儀教育是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做好醫學生禮儀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禮儀素質標準,更好為患者提供服務,真正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隨著醫學生的禮儀素養的不斷提高,醫學教育跟醫學事業也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一)建立醫學生禮儀教育制度
目前國內醫學院較少將醫學生禮儀教育形成常規教育,沒有納入正常教育體系,學校沒有設置專門教研室、專門師資力量。因此,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將禮儀教育的內容納入思想理論教育課或開設專門的禮儀修養課,組織編寫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基本理論和具體規范的教育。課堂教學是系統學習訓練的良好途徑,禮儀教育與思想道德修養有機結合,既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內涵,又能教會他們如何規范自身行為、塑造良好的儀表形象。同時,學校應該轉變教育理念,培訓一批進行醫學禮儀教育的師資力量。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的言行身教直接影響醫學生禮儀素養的提升。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在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注重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禮儀修養,不斷進行禮儀教育的滲透,以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禮儀教學和研究的水平。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才能保障醫學生禮儀教育的順利開展。
(二)建立良好的醫學禮儀教育的校園氣氛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同環境造就出不同品質的人。要提高醫學生的禮儀素養,就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氣氛。我們可以通過廣播視頻、圖書、宣傳欄等宣傳方式在學校營造出濃烈的禮儀文明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受到感染,自覺進行自我禮儀教育。學校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也是有效的進行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禮儀活動,比如邀請禮儀專家來校講座、開展禮儀學習競賽、組織觀看禮儀視頻等,不斷積累交往經驗,展示禮儀魅力和大學生風采;再者也可以通過成立文明督導隊來發現校園中師生的不文明現象,倡導校園文明之風。
(三)利用典型作用輻射影響,加強禮儀教育
樹立典型,作為考核評價他人的標準,是我們常用的做事方式。醫德是摸不著、看不到、無形的,而禮儀作為醫德的養成表現形式,是一種外在的,可以衡量的,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需要輔之以形,將動作要領具體分解,以身作出樣板示范,讓大學生在生動、直觀、形象的操作演示中把握禮儀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從自身職業的特殊要求出發,以身作則,以自身的儀表美、形象美和語言美,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生動的禮儀示范教育。同時榜樣激勵也是大學禮儀教育非常有效的形式。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正確使用榜樣激勵方法,以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典范意義的人物和事件,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禮儀素養養成會起到良好的促進和導向作用,他們會以榜樣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自己良好的習慣[4]。
(四)督促醫學生自覺加強自身禮儀修養建設
禮儀教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目,需要將理論完全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才能形成良好禮儀素養,養成良好的學風醫德。因此要求醫學生要反復實踐,學以致用,時時進行自我監督和約束,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自覺養成良好的習慣,有意識地加強自身的禮儀修養建設。禮儀像空氣一樣到處存在,關鍵是看平時要把握每次與人交流的機會,不斷建設自我;只要長期堅持下去,禮儀素養一定會達到理想境界。
六、結束語
總之,醫學生禮儀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相互配合。只有做好醫學生的禮儀教育,才有可能培養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才能為人類醫學事業的發展提供無盡的力量,真正執行醫學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為人類的健康服務的宗旨。
參考文獻:
[1] 康齊力.關于加強醫學生禮儀素養教育的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22(2):127.
[2] 白宏亮.韓國的禮儀教育對我國大學生禮儀素質教育的啟示[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6(26):124.
[3] 樸玉霞.禮儀素養是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儲備[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3):63.
[4] 劉惠洲.大學生禮儀教育實施略說[J].現代教育科學,2003,(4):106.
Research on the comity education system miss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ine student in the colleges
WU Qing-wu
(Fujian Chinese tradition medicine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is to heal the wounded medical treatment, prevention and health services. as the mode of medical doctor to become, the need to be noble, the patient's medical centre for humanism, \"\". medical students as a medical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backbone of the protocol, and the quality of those serious, how the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system is now.
Key words: medicine student; comity education; missing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