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產業集聚區及構建與其配套的生活社區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河南城鎮化進程中的瓶頸因素。鑒于此,剖析了新鄉市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在實現產業集聚與城鎮化互動協調發展中的作用和基本做法,在此基礎上提出河南產業集聚和城鎮化協調互動發展需要處理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延伸產業鏈條與完善產業配套、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創新硬環境和提升軟實力、產業功能與社會功能之間的關系,并就更好實現河南產業集聚和城鎮化協調互動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集聚區;城鎮化;新型農村住宅社區;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299.2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058-02
一、新鄉市產業集聚區建設與城鎮化推進協調互動發展的經驗
近年來,新鄉市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群、土地集約、資源集聚的要求,大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06年,新鄉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產業集聚區建設為重點,構筑以城帶鄉、產業轉移的發展載體。2009年1—9月份,全市28個產業集聚區(納入省規劃范圍的共13個產業集聚區)新入園企業289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04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8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0億元,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79.1億元,就近吸納農民就業42萬人。
新鄉市最大的特色和亮點在于發展產業集聚區與建設新型農村住宅社區相結合。在統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新鄉市構筑了產業集聚區和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兩大載體,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發展。一方面,產業集聚區為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建設提供產業支撐。產業集聚區促進了城市要素向農村流動,引起農民就地轉移從事非農產業,實現土地流轉,使土地集中經營,擴大了農業生產規模,壯大了新的經濟組織。隨著農業生產單位規模的擴大,接受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的成本降低,勞動產出率和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得以實現,最終建立起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持續增收的機制,為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進入新型農村社區提供經濟保障。同時,產業集聚區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促進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積極進入社區。另一方面,新型農村住宅社區推動了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社區不僅為產業集聚區提供了大量的勞動者,也為這些勞動者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其能夠安居樂業。同時,社區建設整合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為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土地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二、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與城鎮化推進協調互動發展要處理好的關系
在產業集聚區建設時,充分考慮與城鎮發展的對接,產業發展要與城鎮發展相互依托、相互促進,以產業的集聚發展實現人口的集中,為城鎮化提供基礎支持,又以城鎮的服務功能為產業發展、人口集中創造條件。
(一)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有機銜接
堅持產城一體的規劃理念,使產業規劃與城鎮規劃有機銜接,更多地將工業化和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使規劃區內既能聚集財氣體現產業支撐,又能聚集人氣,通過吸納就業推進城鎮化,以城鎮化推進工業化。規劃時,不能就產業論產業,要將產業發展和城鎮發展相結合,將推進工業化和推進城鎮化相結合,把產業發展放在一個更大的空間,使產業群和城鎮群的發展有機統一。各地方政府要堅持高起點規劃,根據已有產業優勢和基礎,優化資源空間配置,明確產業定位,推動產業錯位發展;合理布局主導產業、基礎設施及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使園區既具備產業支撐以聚集財氣,又具備生活功能以聚集人氣。同時注重相關規劃的銜接,突出整體性,把產業發展規劃同城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結合起來,與能源、交通、水、電、通訊等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結合起來,與文化、教育、衛生、環保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各個專項規劃相互配套,具有可執行性。
(二)延伸產業鏈條與完善產業配套相結合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影響招商引資及企業集聚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優惠政策、廉價勞動力與廉價的自然資源供給,而是產業鏈的完整性和產業本身的配套性。任何一個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區域性產業都不可能孤立發展,在發達的優勢產業背后必定有發達完善的配套體系支撐。同質企業集聚僅僅是產城互動發展的第一步,為實現集聚區的產業升級、產生集聚效應,入住企業必須分工合作、專業化經營,形成產業鏈條。一方面,以主導產業為支撐發展上下游企業,向前生產零配件、配套件,向后生產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條;另一方面,鼓勵為主導產業鏈提供配套服務的其他產業企業和機構入住,形成相互關聯和支撐的產業配套優勢。
(三)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配合
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加強政府引導,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政府和市場發揮不同的作用,做到進退有度,實現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在園區發展前期,政府在發展思路、產業規劃、基礎設施的建設、招商引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政府還應出臺種種優惠政策,吸引企業集聚。在園區發展壯大時期,同質企業的集中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要求,需要產業優化升級。此時,政府的工作重心應轉移到引導企業進行戰略重組,使其合理分工、專業化經營,實現從低層次企業集中到高層次產業集聚的轉變,提升園區整體競爭力。在園區的成熟時期,主要由市場發揮主導作用,政府重點做好為企業服務,提供創造一個有利于創新的良好外部環境。
(四)創新硬環境和提升軟實力相融合
為吸引投資者在園區內投資,首先要積極創新硬環境,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作為推動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致力于優化和提升現有的投資環境,改善和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吸引投資的不僅僅是硬環境,更重要的是當地的軟實力,而且提升軟實力要比創新硬環境更為復雜艱巨。為此,要創新體制搞活機制,理順市縣兩級政府對園區的管理體制,賦予其更多的自主權限和管理職能;不斷優化政務環境,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強化政府服務職能,提高辦事效率,創建了一個高效、廉潔、規范的行政管理和服務體系,著力提升園區的軟實力。
(五)產業功能與社會功能相協調
產業發展與城鎮發展要相輔相融、協同發展,要處理好園區內產業功能與居住服務功能的關系。在進行功能區分時,不僅要重視園區的產業功能,充分考慮生產環節需求,更要注重園區的居住和服務功能,特別是學校、醫療點、住宅、服務網點等社會服務配套體系和公共服務管理體系的建設,使產業園在空間上、功能上形成對城鎮的有力支撐,實現人口的集聚。在產業融合方面,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互促進,一方面加大滿足產業發展要求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著力改善科技、人才、信息、市場等方面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的問題。
三、促進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與城鎮化互動協調發展的建議
河南省在產業集聚區建設與城鎮化互動協調發展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更好地促進產業與城鎮互動協調發展,建立起一、二、三產業相互鏈接,產城一體,具有培育支柱產業、吸納集聚人口、提供公共服務、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功能的復合型新區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因此,建議如下。
(一)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推進城鎮化進程
產業集聚區是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的結合點,要按照整合資源、提升功能、強化特色、增強競爭力的要求,把產業集聚區作為城鎮的優先開發區域,加快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環境,促進企業集聚、項目集中、土地集約,推動優勢產業園區化、基地化、規模化發展,使其成為全省產業發展的擴散源、工業經濟的“隆起帶”。與之相呼應,應加強重點城區、園區等服務業載體建設,大力發展旅游會展業、金融保險業、服務外包業、現代物流業以及文化產業,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服務業聚集區,提高服務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通過大力發展產業集聚區,促進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提升對城市產業、人口、環境的承載功能,推動企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良性循環,實現產業與城市發展相互推動,逐步形成集聚促進就業、就業創造消費、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良性發展機制。
(二)以構建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為支撐
產業功能是城鎮的基本功能,強化產業支撐,明確城鎮功能和產業定位,摒棄“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促使潛在的資源與優勢迅速轉化為經濟優勢,促使具有潛在優勢的產業在城鎮迅速成長和集聚,真正培育起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一是培育鮮明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堅持市場導向,結合當地實際,選擇最具本地比較優勢的產業、產品加以重點發展,集中力量,各市、縣或鄉(鎮)內重點培育一兩個特色主導產業,聚合各種生產要素,完善產業體系,把產業做大、做強。二是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提高產業集中度。產業集聚不是簡單的企業堆積,而是有規劃、有組織的有機融合。引導布局分散的中小企業逐步集中到統一規劃的產業區內,改善產業空間布局,優化企業之間的生產協作,促進企業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生產要素的集聚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擴大產業規模。三是發揮企業集群的整體效應,打造區域性品牌。營造市場優勢,為不斷拓展產業空間和提高區域競爭力打下基礎。
(三)走集約節約的發展道路
產業集聚區的建設要走集約發展的道路。一是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提高產出效率。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以規劃定方向,以項目定土地,以投入定面積,堅持質量優先,實施集約開發。加快建立土地投資強度、土地利用強度、投入產出率三個指標為主的土地利用評價體系。積極引導企業大力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提高土地投資密度,實現土地、產業的集約發展。二是實施循環經濟的新模式。引導企業抓好資源的高效利用、綜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實施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工程,提高產出效益和綜合利用率。三是提高資源就地轉化率,培育龍頭企業,積極促進產業橫向集聚形成、縱向鏈條延伸,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優勢產業、優勢區域集中,提高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質量。
(四)強化產業集聚區服務功能
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其服務功能不斷完善。一是要進一步提升集聚區的軟實力。政府要增強服務意識,保證市場環境的健康和整個集群的良性競爭。二是要建立中介服務機構。采取政策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在集聚區大力發展服務型的出口代理商、生產力中心、技術信息中心、質量檢測控制中心、行業技術中心等集群發展機構,建立法律、會計、審計、仲裁、信息咨詢等方面的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功能健全、網絡覆蓋、服務到位的社會中介服務體系。三是要打造產業集聚區文化。產業集聚的過程,從企業及企業家的角度看,實質上是產業集聚文化的形成過程,是企業家創業精神塑造過程。所以,打造產業集聚區文化,塑造創業精神是政府推動集聚區發展所要建設的一個必需的、必不可少的精神內動力。
參考文獻:
[1] 吳勤堂.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機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2).
[2] 趙淑玲,曹康.產業集群與城市化關系問題研究[J]. 河南社會科學,2005,(2).
[3] 孫祖榮,施萍.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05,(65).
[4] 徐維祥,唐根年,陳秀君.產業集群與工業化、城鎮化互動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05,(6).
[5] 趙焱.溫州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8,(3).
[6] 戴飏.產業集群與城鎮化的互動發展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北方經濟,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