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門戶網站的建設是電子政務的第一步,它反映了電子政務的發展水平。傳統政府網站存在缺少主動服務、互動服務、個性化服務以及共享難等缺點。Web 2.0技術為改進政府網站提供了技術支撐。
關鍵詞:Web 2.0,政府門戶網站,Web 服務
中圖分類號:N3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297-02
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正式開通。這標志著中國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建設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政府網站日益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窗口,為民服務的網上平臺,公眾交流互動的渠道。這些政府網站在建設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網站信息內容有了很大的豐富。然而,大多數網站存在著親和力不足、信息組織雜亂無章等各方面的問題,極大地削弱了政府網站的電子政務功能。作為下一代的互聯網運行模式,web 2.0在整合信息資源、改善網站組織方面,有著特有的優勢,將會更好地促進政府網站建設。
1傳統政府網站的缺點分析
在這里,傳統政府網站是指web 1.0時代所建立的門戶網站。目前,我們國家政府網站建設過程中,存在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各級政府的建設重點還應有所區別。具體來講,傳統的政府網站普遍存在以下幾個缺點:
1.1缺少主動服務
打開國內任意一個政府網站,可看到文本信息有要點新聞、法律法規、工作動態、政府建設等,在內容方面我們并不缺乏。然而,普通市民對政府文檔的專業用語以及各機構的屬性都了解不深,在這種懵懂的情況下,要想把一件某項申請事宜順利地辦完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政府網站應該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整套服務,把所有相關的信息積極主動地提供給市民,并對相關信息的更新做到及時提交給市民。
1.2缺少互動服務
傳統的政府網站只停留在網頁新聞發布的功能上,然而“服務性政府”的本質在于它以市民為中心的電子政務建設,如實時的在線咨詢服務、便捷的網上辦事渠道、透明的在線提意見和投訴等功能,因此政府網站必須具備互動的功能。
1.3缺少個性化服務
政府網站內容數量繁雜,種類眾多,然而不同的市民對信息的需求不同,在如此眾多的信息中查找符合用戶需求的信息內容,極容易引起用戶瀏覽中的“迷航”問題,因此政府網站應該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功能,這樣用戶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定制所需要的服務,使網站內容簡潔明了。
1.4缺少政府網站間的信息共享
政府各部門現有的內部業務系統都是自成體系、緊密耦合的,它們所采用的基本架構、運行環境、開發語言等都不盡相同,造成了各系統之間互聯互通困難,目前的政府網站在處理這種異構環境下的數據交換和業務處理方面還很薄弱。
2Web 2.0的典型應用
Web 2.0是依據六度分隔理論、XML交互技術以及P2P技術等實現的,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信息聚合、全民織網、以用戶為中心[2]。雖然大家對Web 2.0的概念并沒有達成一致,但大都認同Web 2.0的服務形式具有以下幾種。
2.1Blog(博客)。Blog 的全稱是web log(網絡日志),后來縮寫為blog。它是一種用來表達個人思想、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并且不斷更新的網絡出版與交流形式。blog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網溯引用(TrackBack)和回響、留言/評論(comment)的方式來進行的[3]。Blog 是一種新的網絡信息發布方式,它簡單易用,因而普及迅速,大量的Blogger(寫blog 的人,即博客) 生產了大量的信息,他們是互聯網信息的自發生產者。
2.2WIKI (維基),是一種超文本系統,它支出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協作,它是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用戶可以共同和編輯內容,它很好地運用了眾人的智慧。與其他超文本系統相比較,Wiki有使用方便及開放的特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領域的知識。
2.3RSS(內容聚合)。RSS是一種站點之間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式,用戶可以依據自己的愛好定義自己需要的信息類別、信息主題、或者任何用戶感興趣的微內容(Microcontent),通過RSS聚合器,用戶把所有自己關注的信息集合在一個閱讀平臺之內,并且,只要用戶所訂閱信息有了更新,通過新聞聚合器,可以及時閱讀到最新內容[4]。
2.4TAG(社會化標簽或標簽),Tag是一種準確、靈活、開放、有趣的分類方式,是由用戶為自己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一系列文件所定義的一個或多個描述。為每篇日志添加一個或多個Tag后,可以看到同一博客空間中所有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由此可以和其它用戶產生更多的聯系和溝通。
2.5BookMark(網摘)。BookMark起源于一項叫做“社會化書簽”(Social Bookmarks)的網絡服務,它是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將網絡上零散的信息資源進行匯聚整理,按照一定的分類方法將網頁鏈接存儲起來,以便隨時隨地查閱,就像一個放在網上的海量收藏夾。它使用戶實現跨地域、跨時間的信息資源利用,還可以使用戶與別人分享信息資源。
2.6Web Service,它一般是指由企業發布的完成其特別需求的在線應用服務,通過Web服務接口,提供統一的方法,是所有的系統能相互訪問,并將系統、設備的復雜性隱藏起來,網絡用戶可以通過Internet來動態訪問并使用或定制這些在線服務[5]。
3Web 2.0 在政府網站中的應用
根據政府網站的具體功能,結合前面所論述的Web 2.0服務,我們給出了Web 2.0環境下的政府網站的功能框架圖(如圖1所示)。下面將結合Web 2.0的具體應用與特點,來探討它與政府網站的結合。
3.1開通政府博客,增強交流
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兩位候選人布什和克里分別開通了自己的博客與市民交流。2006年11月底,新任宿遷市市委書記張新實在全市的干部大會上提倡宿遷市的全體官員都要開博客,并帶頭在宿遷的政府網站“網上宿遷”開設了個人博客;河北省公安廳新聞中心開的政府博客,點擊總量已達1014萬,成為第一家訪客超千萬的政府博客;2007年兩會期間,一些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也開了博客。這樣可以增進官員與公眾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及時解決群眾生活中的問題,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
3.2利用wiki來構建公眾知識庫
Wiki在互聯網中應用我們有目共睹,wiki知識庫、百度百科等等在幾年內已經積累了數百萬條詞條,已經給我們展示了群眾的力量。政府網站可以充分利用wiki的公眾參與建設優勢結合政府自身的卻為信息優勢來更好地為群眾服務。例如,在地方特色信息建設過程中,政府可以負責規劃一種科學的分類標準,在每條標準之下一些子類給予群眾充分的自主權,鼓勵其來參與地方信息資源的建設。有些欄目,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等民眾更具有發言權[6]。
3.3實施信息訂閱,及時傳遞最新信息
由于政府信息數量龐大,普通市民并不是很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不太容易跟蹤相關信息地更新。RSS作為“推(PUSH)”技術的代表,可以讓公眾任意地訂閱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因此,政府網站可以充分利用RSS來整合網站信息,將龐大的政務動態、公文法規等簡要目錄“推送”到公眾面前,讓公眾按需選擇。同時,在政府部門內部,如會有一些簡報、給領導的匯總信息等,這些完全可以利用RSS來做。
3.4開創大眾化tag,方便信息理解
TAG就是用關鍵字的方式給信息分類,它是開放的關鍵字,是產生于用戶的,TAG反映讀者對信息的認識。在政府網站中,大量的信息在政府信息公開分類指導下被劃分在不同的類別下,但這些分類不一定符合普通群眾對知識的理解習慣[7]。如果在政府信息公開內容的后面都可以由民眾自己增加TAG,再基于TAG進行自動分類,這樣會更好地貼近百姓,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3.5建立個性化書簽,發揮個性化服務
利用BookMark,用戶可以在自己賬戶里面建立本網站自己所關注信息的信息文摘,或者搜集到其他政務網站的信息文摘,或者其他用戶自己感興趣的一些網址,并進行分類整理。書簽和用戶賬戶綁定在一起,可隨時查閱,這樣將極大地方便公眾在不同地點查閱信息。
3.6大力開展Web服務,實現信息共享
政府信息資源是分散在各部門的信息的集合,各部門由于采用的系統的不同,形成了異構數據,嚴重影響了信息的共享與交互。Web Service技術可以讓各部門的系統以一種服務的形式發布出來,并屏蔽了其背后的技術細節,任何用戶都可以使用這些服務,從而實現了不同部門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系統集成。
4 結束語
隨著電子政務的深入發展,“服務型政府”將是我國政府的發展目標,而傳統的政府門戶網站只停留在網頁新聞發布的功能上,互聯網的互動性、個性化等特點沒有得到有效的應用,政府網站還有很多實用功能有待開發。Web 2.0的“一切以用戶為中心”服務理念為政府門戶網站的建設提供了積極的借鑒意義,充分利用各種web 2.0技術,完善政府門戶網站的功能,提高政府網站的服務能力,將極大地促進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