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5”方案將“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由高校文科學生的必修課改為高校文理工各類專業學生的公共選修課。隨著課程性質和學習對象學習基礎的變化,課程建設面臨挑戰。因而創設一種合作、對話與探究的課程文化就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05方案”;“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224-02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教育部先后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和《關于印發〈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意見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簡稱“05”方案),就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作了新的規定。其中,“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由高校文科學生的必修課改為高校文理工各類專業學生的公共選修課,這就使更多的理工科學生能夠有機會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更多地了解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隨著課程性質發生變化,有很多問題也隨之出現。如學習主體認識問題與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習主體自身原有基礎的差異,課程性質變化導致學生重視程度不同等。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深感在課程建設的同時,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創造一種新的課程文化,即營造一種合作、對話與探究的課程文化,使學生在情理交融、身心統一的良好氛圍中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和提高學生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改革教學內容:將教學重點、難點與熱點結合起來,采取分專題授課的形式,增強“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的有效性、針對性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是一門以國際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跨學科的高校政治理論課,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課程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法律、國際關系史等多個學科,是歷史與現實、學理性與政策、多門學科知識與方法的結合。為此,在教學內容上,通過結構優化與簡明表達,按照“與中國有關的世界問題”和“與世界有關的中國問題”作為選擇教學材料的基本標準,以“變革中的世界與中國”作為重點,更新教學內容,體現時代性,采取分專題授課的形式,如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政治格局多極化、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美國的全球戰略與中美關系、日本的政治大國戰略與中日關系、歐洲一體化進程及其影響、俄羅斯的對外戰略與中俄關系、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及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的對外戰略等。這樣,將教材內容按照經濟、政治、軍事、主要國家主體進行分解,形成有特色的具有科學、規范和創新精神的課程教學大綱,形成有特色的詳略得當、符合學生實際的教案講稿及簡明教科書。課堂上,再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熱點焦點,把一周來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要聞及這些事件發生的背景告訴學生,比如西藏“3·14”事件、北京奧運會當天的俄格沖突、“7·5”新疆事件、金融大海嘯、美國輪胎特保案、日本民主黨執政等,由此增加學生對時事政治的興趣,使他們關注時事熱點,主動與老師進行探討,并對下一次上課有所期待。學生學習興趣開始濃厚起來,問題意識也明顯增強,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二、改革教學方法:“以人為本”,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教學方法改革是“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教學的持久動力,好的內容還需要好的方法來展現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由于本課程有綜合性強、現實性強等特點,這就決定了在教學中除常規教學方法外,還可以而且應當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方法,使課堂教學融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于一體,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僅以研究式教學方法為例。
研究式教學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它以其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問題性為基本特征,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
針對“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綜合性強、教學難度大,內容覆蓋面廣的特點,在教學課時緊張的情況下,為達到將理論教育、知識教育和價值觀教育融為一體,營造一種新的課程文化,以體現目前新課程改革的“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之目的,我們采用了研究式教學方法。其教學模式實施的流程可以分為:預習研讀教材—設置問題—開展研究—成果表述與評價四個階段。
研究教材,發揮教師的組織協調作用,這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教學內容與中學世界歷史和政治的內容有所重復,但又有所不同。預習教材,有所側重,特別是當前世界政治經濟的熱點問題學生都很關心,教師不能避重就輕。總之,要以一種有趣、感性的形式和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始學習的第一步,使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為探究問題奠定學習基礎。
設置問題,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問題的設置應當以課本知識為依托,關注世界政治經濟的趨勢與走向。問題可以由教師設置,也可以由學生設置,主要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可以一次設置幾個問題,也可以就一個問題展開研究。在實際的操作中,要注意教師應當著力指導學生側重一個方面作為研究方向,依據具體、可行、新穎、現實的原則來設置問題,避免流于形式。
開展研究,發揮教師的監督作用。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常用的學習“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的幾種方法,如比較法、數據法、文獻法、咨詢法等,以網絡、視頻、紙介資源為主要手段,開展學習。其次,要求學生制定一個學習目標,學生就可以上述目標和方案進行自主研究學習。在獲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綜合。研究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教師要教會學生用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與評價,發揮教師的總結、評價作用。這是整個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會大大增強,認識水平會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見的交流方式有探討、辯論、模擬、論文、讀書報告會、多媒體、表演、展覽等。
以《蘇聯解體的原因》為例,進行如下的研究過程:
1.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蘇聯解體的直接和深層原因”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啟示。
2.研究的具體實施
(1)準備和指導。事先給學生布置一些書目、文章,同時介紹研究的意義、程序,引導學生通讀教材有關的內容,了解“蘇聯解體”的來龍去脈。為分析解體原因打下前提基礎。
(2)設置問題。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深層原因又是什么?除了教材介紹的幾點外,你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它對世界上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提供哪些經驗教訓?
(3)開展研究。學生會按照教師交給的幾種方法,根據教師提供的書目或文章,利用網絡等資源查找有關資料,獲取相關信息,激起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欲望。然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資料進行匯總,開展研究,得出結論,尤其是對蘇聯解體留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在研究的基礎上,寫出總結報告。
(4)評價與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應該先進行自評,然后在班級進行交流,各抒己見。教師針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把關,有一定創新觀點的,也可向有關媒體(如報紙、雜志、有關網站)推薦投稿,盡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研究式教學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這種教學法,需要教師觀念的更新和積極的引導,及時發現學生的思維誤區并進行糾正,對學生認識不夠深刻的地方,有針對性地加以補充講解,從而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有機配合,讓課堂成為學生主動思考的天地,學生在自己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整個教學過程實現了教的內容與學習興趣的有機結合。
此外,組織學生觀看好的資料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方面,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時事”和新華社出版發行的“參考消息”時事音像版,以及中央電視臺等的一些專欄節目,如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今日關注》、北京電視臺的《天下天天看》、東方衛視的《環球周刊》,因時效性強,資料豐富,觀點權威而深受學生歡迎。這也成為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
總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強調一種共建共享的課程文化,讓學生積極參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參加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來。師生在共同探討中,實現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王正宇.對提高“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教學效果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21).
[2] 肖軍.研究性互動式教學探析——以《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為例[J].世紀橋,2009,(9).
[3] 陳海燕,孫紅霞.《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教學理念探討[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2).
[4] 黃朝峰.《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教學的幾點體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1).
[5] 谷煒江.利用網絡優勢加大研究性學習中師生交互的力度[J].教書育人,2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