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學素質的培養對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當代大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還存在不足之處。應通過進一步增強哲學教材的生動性、創新哲學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哲學學習的積極性等途徑,以更有效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哲學素質。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哲學素質;哲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301-02
當代大學生的哲學素質是指新時期的大學生在學習哲學理論、自覺反思、實踐探索等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的基礎地位和指引價值的生活理想和認知方法。大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不僅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基礎和關鍵所在,而且它對于大學生積極向上人生態度的樹立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作為國家棟梁的當代大學生,其哲學素質的形成與提高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
但是筆者在哲學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有關大學生哲學素質培養的問題,無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哲學素質還存在種種不足之處。
一、當代大學生哲學素質存在的問題
1.對哲學本性存在認識誤區
對哲學的認識是培養哲學素質的基礎。因而,學習人類已有的哲學思辨和哲學教誨是提高哲學素質的重要方法。而對哲學本性的認識,則是上述一切活動的基礎。哲學是一門為人們提供方法論指導,開啟人類智慧的學問,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總體性把握,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正如中國著名學者楊耕等人認為的那樣,“哲學智慧反對人們對流行的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采取現成的接受態度,反對人們躺在毋庸質疑、因循守舊的溫床上睡大覺,所以說哲學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變革的智慧?!?哲學家賀麟也曾說過:“哲學重在思想的訓練和理智的活動中研究、懷疑、討論、辨難、探求思索的過程,而不一定重在問題的根本解決和所得的結果。猶如學習體操,或爬山旅行,人們重在體育活動的過程和身體的鍛煉,而不重實際的收獲和問題的解決。在這意義下,哲學也是只問耕耘(思想研究)不問收獲(得出結論、結果)的。哲學家只是愛智者,追求真理的人,而不是智者,自命已經有了智慧、得到真理的人?!钡?,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目前中國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對哲學的這一本性存在認識誤區,認為“哲學沒有用”、“缺乏時代性”,或者覺得“哲學內容空洞”。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哲學素質還處于未形成階段。
2.對哲學素質存在漠視態度
哲學素質是當代大學生各項綜合素質形成和提高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相對于科學文化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等,大學生對哲學素質的理論認識和實踐運用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哲學素質也逐漸成為理論界少數人的研究對象,與其研究主體與研究目的相脫節。
3.對理性思維存在抵觸情緒
理性思維是哲學的核心,完美的生活理想的建構和科學的知識方法的產生都始于理性思維。理性思維要求嚴禁、排斥虛假和浮躁。但是,當代大學生中有不少人不愿意或者不善于進行理性思維,尤其是不習慣哲學思維。他們普遍認為理性思維是抽象的、不易接受的、且實用性極低。比起理性思維較強的哲學著作,他們更喜歡通俗性讀物。而且,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經濟壓力,大學生更傾向于把自己培養成符合就業需求的實用型人才。
上述內容從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國當代大學生哲學素質的不足之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中國大學生哲學素質的缺失,其培養相對低下呢?
二、當代大學生哲學素質缺失的原因
1.功利實用主義的影響
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為哲學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但是,市場經濟初期有“一個不可避免的浮躁期,追求金錢和感性利益的聲音容易壓倒哲學家思想徘徊的腳步聲。人們為精彩而又變化多端的物質世界所吸引,似乎無暇反思和琢磨‘深奧的’哲學問題?!惫髁x也同時隨著市場經濟走入了“象牙塔”,一些大學生受其影響把金錢和財富視作人生價值的衡量尺度,一味追求眼前的物化的利益和享受。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他們認為哲學是虛幻的說教,學哲學只能“望梅止渴”而不能帶來實惠,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幫助,因而很自然地把哲學打入了“冷宮”。一位哲人說過,哲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但那些急功近利的大學生卻不從根本上使自己變得聰明,結果是追求財富最大化卻往往事與愿違,因而難免遭遇精神危機。
2.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分流
當代大學生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成長的,他們從懂事起就天天感受著中國社會的市場競爭、股市跌漲、下崗失業、企業兼并等“多變”的時代特征,日日生活在自費上學、自主擇業、自我調整、自由發展等“多元”的時代之中。新的成長氛圍和生活環境,鑄就了當代大學生新的思想特點,他們思想解放而活躍,求實意識、創新意識強烈,知識獲取量大,信息來源廣。但是其中思想偏激,逆反心理嚴重,忽視理論學習的現象也比較常見。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哲學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和模式還基本上停留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在哲學素質教育上注重高唱黨和國家強調的主旋律,但是卻沒有和學生生活實際中的哲學和文化思潮的多樣化結合好,特別是沒有用馬克思主義的主旋律很好地指導各種中外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多變的時代會更加促進人們的哲學思考,但我們的哲學教育模式往往只是把哲學作為知識來傳授,淹沒了哲學的智慧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因此,我們的哲學教育需要與時俱進。
3.教材內容更新較慢,專業性過強
大多數哲學教材的思維方式及語言習慣都是西方的范式,與我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發生沖突。一提到哲學,人們往往想到最多的就是諸如馬克思、恩格斯、康德和黑格爾等這樣一些西方人及其著作,感到其內在的內容也一定晦澀難懂,同我們的生活相去甚遠。同時,哲學思想作為意識形態,在其形成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具有相對穩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哲學教材的更新較慢。教材提供給當代大學生的更多的是現成的結論而不是進一步的獨立探索和思考。這也使得大學生的知識和智慧在哲學體系和陳舊的內容方面陷入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處境。
4.教學方式單一,內容枯燥
現行的大學哲學課教學大部分采用的是教師講授的形式,缺乏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學生更多的時候是被動的接受。教師給出基本概念,說明基本原理,舉例解釋,列出基本要點,然后要求學生像背公式似的牢記概念和原理的條文。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哲學變成單純的知識教育和知識傳授。學生不用進行理解和消化,只需要簡單地聽講、接受和記憶就可以了。因此,哲學增進人們智慧的作用也就消融在死記硬背之中,更談不上哲學素質的提高了。
三、當代大學生哲學素質培養的途徑
面對當代大學生哲學素質缺失,哲學學習興趣不足等現象,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從內外兩個方面入手,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哲學素質。具體地說,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1.更新觀念,改變傳統哲學課的授課內容,增強內容的生動性。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一種思維方式。雖然,哲學體系相對比較固定,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除了講授一些必備的哲學基本原理外,還可以適當增加這些原理知識產生的歷史背景,讓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某一原理知識。同時,還可以介紹哲學家們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辯論問題的方式,提高大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2.提高哲學教師素質,豐富教學手段,采用更為靈活的教學方式。伴隨著哲學課授課內容的變化,哲學課授課教師也要進一步豐富教學手段,改革教育方法。要逐步改革過去那種“老師講,學生聽”、師生之間無交流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在哲學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自我創新的潛能。教師甚至可以嘗試性地允許學生對一些內容或原理作出是非判斷,并鼓勵學生要敢于打破原有的結構,逆向思維,獨樹一幟。同時,還要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在課堂上留出時間和學生溝通交流,引導學生親身體驗生活,在實踐中理解哲學思想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哲學教育變為素質教育,當代大學生的哲學素質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3.理論聯系實踐,培養學生的哲學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思考。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就是自覺思考、反思的結果。從國外哲學發展的過程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表現在它在全面反思以往人類哲學成果的基礎上,特別是反思了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基礎上,繼承其精華,并結合當時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抽象概括出普遍適應于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從國內哲學發展的過程來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實事求是”,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經驗和教訓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可見哲學的抽象本質就是調動人們積極思考,深刻反思。只有哲學的反思,才能引導大學生解決“如何做人”的問題。也只有哲學的抽象才能引導大學生解決“如何思考”的問題。大學生的人生思考只有在不斷的自覺反思過程中才能總結過去,超越現在,開拓未來。這正是我們哲學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楊耕,馬俊峰.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賀麟.文化與人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