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高校輔導員隊伍不斷地發展與壯大。隨著高校的擴招,在校生人數的俱增,學校管理規模的擴大,輔導員隊伍的發展似乎陷入了瓶頸狀態。各高校呈現出專職輔導員數量不足、輔導員職責不明確、輔導員職業倦怠與迷茫等現象。要使輔導員隊伍從這些困境中走出,必須健全輔導員考評、晉級體系;輔導員要成為專業型人才;完善輔導員的職業生涯規劃。
關鍵詞:輔導員隊伍;困境;路徑選擇;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305-02
一、歷史視角下的高校輔導員
六百多年前,英國高校開創導師制度,自此導師制成為英國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英國高校導師制起源于牛津大學,它的發展不僅推動了英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在學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英國大學對每一位入校的新生都會安排導師(Tutor),每一位導師都是學校從事教學的教師,他們都會被分配負責5~20名左右的學生,導師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導師,而且要負責學生生活上的事務。導師主要的職責體現在:一是對在校學生進行學業上的輔導與幫助,例如,選課、對使用參考文獻的指導、如何準備考試等方面;二是對在校學生生活方面上的幫助,例如定期的談話與交流、處理學生在生活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三是對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就業方面的指導,導師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定位,給學生各方面的參考意見及提供各種就業技巧等。英國導師角色定位明確,是開展學生事務工作的重要保障,筆者認為可以看做是高校輔導員的雛形。
輔導員制度在中國高校由來已久。1931年,我黨在江西瑞金創辦的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即后來的抗日軍政大學,就設有政治指導員負責基層中隊學員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工作,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得力助手。這個時候的政治指導員制度為培養優秀的軍事干部作出了杰出貢獻,是中國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的萌芽。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先生率先提出在學校設立政治輔導員,選拔思想政治覺悟高、業務素質好的高年級學生和青年教師從事思想政治工作。這一制度的實施,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一支相對穩定的力量,工作得到了明顯加強,也從中鍛煉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成為中國高校現行輔導員工作制度的開端。
二、現實狀況下輔導員隊伍所面臨的困境
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高校輔導員隊伍逐漸積累壯大。輔導員已經成為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在校生人數與日俱增,輔導員隊伍的發展面臨著新的困境。
1.專職輔導員數量不足。據有關數據統計,多數高校專職輔導員數量不足。高校專職輔導員配備應達到教育部規定的1∶200的要求,事實并非如此。普通本科院校專職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比例平均為1∶280,最高為1∶130,最低為1∶416。有的高校內部各院系之間輔導員配備數量不平衡,有的院系師生比1∶100,有的則達1∶700左右。輔導員配備失調影響了輔導員隊伍的健康發展。
2.輔導員職責不明確。高校里流行一句話,“只要是學生的事,就是你輔導員的事”,輔導員是干什么工作的?可能輔導員自己現在也搞不清楚了。高校輔導員由于身處一線,經常和學生打交道,導致很多非本職工作任務加到他們身上。這樣的結果是輔導員的工作量不斷累積,他們的健康水平和學習能力日漸下降。由于學校沒有能夠明確,至少沒能從制度上保證輔導員按其工作任務履行職責。目前,多數高校管理機制不合理,輔導員處在一種多重管理的狀態下,由于輔導員崗位處于學校管理結構的最底層,學校的黨政各級管理機關,都可以向輔導員布置任務,并且輔導員因人事上歸院系管理,輔導員又承擔了院系眾多的教學秩序管理工作和行政事務。
很多高校對輔導員崗位的認識處于盲區,即輔導員到底是做什么的?他們的定位到底傾向哪里?是應對學生的日常事務性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員,還是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學校沒有明確的定位,社會沒有統一的看法。國家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 [1] 輔導員的多重身份、多重考核,這必然導致他們工作的“虛位”、“缺位”、“錯位”,不能將精力完全投入到自己的本職工作上,更談不上創新研究,也不可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育指導。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九零后的大學生思維活躍,思想上容易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輔導員沒有足夠的精力,不能及時有效地運用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教育引導學生,勢必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這樣是不利于輔導員工作的開展,影響了輔導員隊伍的長期發展與建設。
3.輔導員職業倦怠與迷茫。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輔導員中有30%多的人認為從事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滿意的選擇;60%多的人認為該工作不被理解、社會地位較低、沒有前途;還有少部分人認為輔導員崗位僅是謀生的手段。輔導員外出培訓、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甚少,有些高校輔導員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等方面不能與同等條件的專任教師同步解決;有些高校實行職員制改革,出現輔導員不能評定職稱等等現象。這些狀況使得輔導員在崗位工作二至三年后,普遍感覺前途渺茫,希望轉向教學或其他崗位。輔導員隊伍呈現出高流動性、低穩定性特點。輔導員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心甘情愿做輔導員的就更少,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從而缺乏必要的敬業精神,對學生管理工作缺乏熱情,職業倦怠,管理活動缺乏創造性。輔導員面對繁重而清貧的工作,對自身崗位的職業觀念產生了強烈沖擊,輔導員隊伍的發展陷入一種較困難的處境。
三、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路徑選擇
1.健全輔導員考評、晉級體系。改革輔導員晉級考評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定以能力和業績為主的考核辦法及激勵機制。高等學校應成立專職輔導員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委員會,具體負責本校專職輔導員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工作。輔導員的培養應納入高等學校師資培訓規劃和人才培養計劃,享受專職教師同等待遇,待遇問題解決了,才能提高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
2.輔導員建設專業化。教育學家顧明遠指出,“社會職業有一條鐵的定律,即只有專業化,才有社會地位,才能受到社會的尊敬,如果一個職業是人人可以擔任的,則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這里的專業化有以下幾層含義:一是指一個普通群體經過一段時間后不斷成熟,逐漸符合職業標準,成為專門職業并獲得相應專業地位;二是一個職業群體的專業性質和發展狀態處于應有的水平,擁有一套完善的專門知識和技能體系,作為這一群體從業的基本依據;三是擁有相當高的社會聲望和經濟地位?!?[2] 洪盛智在《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新思考》中指出,“一名輔導員只有形成專業特色,才能最終走向成熟,專業自我的形成以專業知識的拓展、專業能力的提高、專業理想的樹立作為三大支?!?[3] 輔導員工作職業化是實現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專家化的基礎,輔導員要像專業任課教師一樣長期穩定的工作,并從中找到歸屬感。只有在工作中獲得職業感、事業感,才能使輔導員自覺地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作為奮斗一生的一項事業。
各高校應設立輔導員工作室,輔導員能像專業任課教師一樣有自己的教研室。輔導員應認真研究學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及學生事務管理這些方面,把自己打造成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推動輔導員向職業化發展。創辦《輔導員》研究刊物及輔導員論壇,為輔導員搭建一個交流平臺,多渠道、多形式地組織開展政治學習、業務交流,不斷提高輔導員隊伍素質。只有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采取職業化的發展道路才能打造一支優秀的輔導員隊伍。
3.制定職業發展規劃。高等院校應積極引進職業生涯管理,為輔導員制定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明確輔導員自身的發展方向和前途,幫助他們確立自身在專業目標、崗位目標和職業目標三個方面的發展軌跡,使其明確自己在學校發展不同階段的個人定位與相應任務,明確的指導輔導員在規定的時間內去完成預期的職級目標,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
給予輔導員更多的培訓、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按照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計劃》安排,五年內,分批選拔5 000名優秀輔導員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學位,分批選拔500名優秀輔導員定向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學位。2006年,34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的高校已經招收了首批1 000余名輔導員攻讀碩士學位。
教育部還確定了首批21個全國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基地建設工作全面啟動。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楊振斌說,輔導員基地除承擔培訓任務外,還要承擔專題研究的任務,要在教學實踐和科研的基礎上,為教育部和省級教育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咨詢,確保政策的合理到位,努力成為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庫。
輔導員通過培訓研修等學習機會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創新能力,完全可以承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等相關課程的教學工作。管理與教學相結合,能更好地完善他們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青年人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作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輔導員工作光榮而艱巨。擁有一支煥發著蓬勃生命力的輔導員隊伍,能更好地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維護校園的安全和穩定,能夠推動高等教育事業順利發展,推進素質教育,這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Z].教育部,2006.
[2]齊明.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建設的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19-121.
[3]洪盛智.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新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