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了傳統哲學中僵持于本原問題上的“思辨形而上學”,轉向關注現實的感性世界和實踐。使哲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完成了哲學史上從傳統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變。在以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為主題的當代,回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性和批判精神,回答實踐提出的歷史課題,既是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走向前進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實踐;回歸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212-02
金融危機后,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西方社會熱銷,人們爭相購買和閱讀《資本論》,試圖從馬克思那里尋求拯救危機的方法。曾經于世紀之交在英國廣播公司“千年思想家”評選中名列榜首的馬克思,再一次以其理論的科學性和生命力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在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中,應當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性和批判精神,將基礎理論與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更緊密地聯系起來,以應答、解決和籌劃當今時代和實踐生活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歷史課題。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的發展現狀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中國快速融入國際社會并發生廣泛而深刻變革的今天,經濟的重大變革和轉型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精神困惑卻日益增多。文化的多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是當今世界的潮流,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多元文化對中國社會的沖擊必將加劇,特別是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與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沖突。不同的思想文化的激蕩沖突,利益主體和利益追求的多元化,使社會價值體系的建立和價值導向的一元性受到很大沖擊。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為代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的“抽象化”和“經學化”的傳統研究范式,長期與實踐疏離,遮蔽了理論的鮮活性和原創性,完全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性和批判精神,使其喪失了在當代中國的生機和活力。對社會生活、人類命運、實踐缺乏關注,基礎理論研究與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缺乏聯系,對當今時代和實踐生活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歷史課題缺乏關注。
因此,對于那些在網絡世界和多元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新生代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是一門不得不學卻毫無用處的課程,是“只要熟讀死記的教條了” [1],完全沒有神圣性和權威性。他們中大部分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信仰理念”、“方法論科學”等持肯定的態度,但有的認為,“馬克思主義限制了人們的思想自由”,有的質疑“馬克思主義不能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對西方傳入的多元文化不辨良莠,追求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的思維方式,或表現出浮躁、偏激等傾向,在思想上極度迷茫,精神上極度空虛。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變革傳統哲學中彰顯出的實踐本性和批判精神
在批判傳統哲學的基礎上建立的以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了以往哲學中僵持于本原問題上的“思辨形而上學”,而轉向關注現實的感性世界和實踐。宣告了西方傳統哲學的終結,完成了哲學史上從傳統哲學向現代哲學的偉大變革。“傳統哲學”是相對于“現代哲學”而言的,它是指從古希臘到19世紀中葉這一歷史階段的哲學形態,包括古代哲學和近代哲學。西方傳統哲學是以超驗的具有絕對意義的終極存在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所建立的理論體系都是以主客二分為標志,以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為核心,盡管都曾產生過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其消極性、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顯現,時代與社會的發展以及哲學邏輯自身發展的規律迫切需要實現哲學的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批判西方傳統哲學的過程中,突破和超越了西方傳統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哲學的聚焦點從宇宙本體轉向了人類世界,關注現實的人及其發展,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即以人的發展為坐標來重新“安排周圍世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 [2]。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同舊哲學體系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既不是包羅萬象的、最終完成的、固定的理論框架,也不是亙古不得更改的“絕對真理”,而是動態的、開放的,具有客觀意義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一個結束了真理的體系,而是一個在實踐中需要一代一代地不斷加以豐富和發展的體系,同時這個體系在完善自身時,總要拋棄原有的某些過時的結論,并不斷吸取各哲學派別某些合理的成分來豐富自己。馬克思說:“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 在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國實現重大轉型的當代,只有回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性和批判精神,才能科學地解答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斷開創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三、立足當代中國社會實踐,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性和批判精神
首先,立足當代中國實踐,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的革命的本質,既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內在根據,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意義的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實踐哲學,它的目的是要通過對人類當代實踐的積極介入來修正豐富自己的理論。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2] 哲學的批判性品格根源于人類實踐的批判性,既是現時代精神追求的合理表達,同時又應體現歷史的超越意識。因此我們應通過主體的能動介入和時代精神的滲透去豐富充實它,以寓批判于其中的繼承來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新的生機。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批判西方傳統哲學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所創立的實踐思維方式是當代中國現代化所需要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批判吸收借鑒人類歷史上的優秀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領導主宰地位,只有這樣,才能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傳統西方傳統哲學的精神來吸收、借鑒、修正、豐富、發展它們,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理解趨于具體和全面。否則,就會偏離方向,在實踐中造成危害。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曾使中國革命和建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批判傳統哲學中體現出來的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拒斥,是當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中國人民所急切需要和堅持的。
其次,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建立人與自身、社會、自然的和諧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內含著人與自身、人與社會的關系。一方面,人依賴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無機的身體。”[3] 從個體角度講,人與自身的關系依賴人與自然的關系:人保持同自然界的聯系才獲得生命,才成其為具有自我意識的人,而且只有通過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的展現,逐步地認識人和改造人,有效地協調人與自身的關系。從類的角度講,人本質上是社會動物,“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 [3] 另一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依賴于人與自身的關系。馬克思說:“我對我的環境的關系是我的意識” [2] 。這就是說,作為人的關系的存在,是以意識、尤其是自我意識的存在、“自我”的存在為前提的。人認識自己和改造自己的程度即處理人與自身關系的程度,從一個方面體現著人的自我發展程度。人只有更多地認識自己和較好地發展自己,及時地解決人與自身的矛盾,協調人與自身的關系,才能消除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的危機,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再次,應關注現時代人類社會生活情勢和歷史命運。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產生劃時代的變革,關鍵在于他的哲學凸現了人類發展的重大歷史課題:人的異化、人的生存、人的價值、人的解放等等。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發現,在對現實生活的反思中,必須保持一種不斷向未來開放的理論視野,不斷地超越既有的理論系統,不斷地克服理論的既定形式給進一步探索帶來的限制,才能使理論葆有生命的活力。只有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把現實生活和實踐的觀點放在首位,才能謀求對現時代人類的生存境遇、行為依據、活動價值、生活意義以及前途命運的合理性闡釋。而絕不應建構一種體系哲學,一種與社會生活和實踐無關的概念體系,就像馬克思所批判的西方傳統哲學那樣。應堅持以人為本,將人的主體性置于當代社會歷史實踐中,注重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以獲得一種超越主客心物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全面性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傳統哲學、清算自己以往思想的過程中創立了新思想。體系的開放性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根據客觀實踐的發展、時代所面臨的問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認識取得的新成果,來不斷修正、完善和發展自己的理論。
實踐的發展永無止境,理性地反思中國人民在現代化進程中所從事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分析和研究實踐中所提出的重大問題以及在解決這些問題中所形成的哲學觀念。應當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和實踐,引導當代青年大學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性和批判精神。只有立足當代中國的實踐格局,重新回到馬克思那里,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當代化,才能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替代的理論魅力,發揮出其當代價值,指引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走向前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44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122.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