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在國內需求穩步增長、外需拉動逐步增強、宏觀政策依然寬松的有利環境下,取得了很大進展,同時也存在著工業結構不合理、高技術產業發展滯后、自主創新能力弱、資源能源瓶頸約束突出等問題。基于以上分析,河南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戰略選擇是,突出轉型,建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產業群,推動產業集聚、自主創新和戰略合作。
關鍵詞:現代產業體系;產業;優勢;戰略選擇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069-02
一、河南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現狀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是河南省破解發展瓶頸,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新跨越、構筑新優勢的重大戰略決策。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加快演變,河南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工業主導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在圍繞推進工業主導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編制了裝備、汽車、有色、鋼鐵、化工、食品、紡織等8個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啟動了中原電氣谷、洛陽動力谷、鄭州百萬輛汽車基地等一批重大基地建設,大力推進與中央企業的重組合作,先后與國家電網、中船重工、中國化工、兵器集團等16家央企和國內外優勢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二)現代農業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
農業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9 429萬千瓦;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其中小麥的機收、機播水平均達95%以上;全省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達到11 674個,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366家,421家企業的年銷售收入超億元。
(三)高技術產業發展成效進一步顯現
編制了電子信息、生物產業調整振興規劃,與中航工業、兵器集團、中國中鐵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了洛陽航空光電產業基地、新鄉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焦作平光光電產業基地等建設。組織鄭州、南陽、洛陽三個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進一步完善發展規劃。
(四)現代服務業規模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堅持實施規劃和政策引導,加強服務業企業、項目、園區等三大載體建設,推動服務業合理布局和科學發展。實施80個旅游招商項目和118個重點旅游建設項目,支持有條件的旅游景區和企業整合周邊旅游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和統一推介,打造區域性旅游集群。完成全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初稿,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華豐國際鋼鐵物流市場等項目基本建設完成,公路物流港、中儲洛陽物流園、商丘豫東綜合物流園、三門峽金三角現代物流園等一批重點園區和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五)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
交通方面,鄭西客專開始測試運行,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焦柳、新荷、京九鐵路電氣化改造等陸續建成投運。鄭州機場配套項目進展順利,洛陽、南陽機場航站樓改擴建主體工程完工,全面加快京港澳、連霍高速公路拓寬改造,在建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 589公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黃河北段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黃河南段已實現布點建設,南陽試驗段工程接近尾聲,1.06萬人的南水北調庫區移民安置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二、河南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工業結構不合理,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河南省的采掘工業、資源型工業和農產品初級加工業占到60%以上,多數優勢產品和優勢企業集中在煤炭、電力、有色冶煉、化工等原材料工業。一旦市場需求下降,不少企業就立即出現開工不足、停產、關閉現象。
(二)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滯后,難以滿足產業優化升級要求
河南省服務業增速與其他省份仍有較大差距,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占全部服務業的比重接近50%,而文化、金融、現代物流等現代和新興服務業規模小、實力弱、發展不充分。電子、醫藥等高技術產業比重僅為3.58%,低于全國水平6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規模只有廣東省的5.5%、江蘇省的7.1%、山東省的20%。
(三)自主創新能力弱,與河南省經濟大省地位不相符
河南省綜合科技進步指數為37.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居全國第25位;全社會研究開發費用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67%,低于全國1.52%的平均水平,居全國第20位;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9.29%,居全國第22位。
(四)資源能源瓶頸約束突出,與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河南省產業結構的能耗剛性較強,節能降耗任務十分艱巨。2008年,全省萬元GDP能耗是全國水平的1.11倍,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全國平均水平多0.89噸標準煤,分別是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先進省(市)的3.21倍、2.43倍、2.6倍和3.54倍。
(五)龍頭企業偏少,行業優勢不突出
大型企業群體規模偏小,特別是缺乏行業領軍企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2008年,河南省進入中國企業500強的企業僅為16家,100強企業中只有2家。
三、河南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面臨的優勢和機會
(一)國內需求穩步增長
我國經濟仍處于回升復蘇階段,2009年前三季度,全國GDP增速分別達到6.1%、7.9%和8.9%;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1%,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2%,CPI和PPI分別同比下降0.5%和5.8%。我國經濟復蘇的腳步正在加快,未來回升勢頭仍將延續并鞏固。
(二)外需拉動作用逐步增強
2009年下半年以來,世界經濟運行中的積極信號不斷增多,主要經濟體增長指標出現向好變化。美國經濟衰退勢頭趨緩,歐元區經濟敏感指數實現連續7個月回升,日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7%,“金磚四國”釋放出更強的復蘇信號。國際社會預測認為,世界經濟已經觸底,整體呈現復蘇態勢,并紛紛調高了預期,預計2010年外貿形勢好于2009年。
(三)宏觀政策環境依然寬松
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明年取向是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仍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主基調,將根據形勢變化在調控的操作、力度、節奏、重點上進行動態微調,總體上有利于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四)產業政策的有利引導
國家出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后,河南省具有比較優勢產業的發展有望得到國家更多的支持。河南省正在編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指導綱要,已經或即將出臺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綱要等現代產業體系專項規劃,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有利于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四、河南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戰略選擇
根據以上分析,河南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轉型,強化態勢,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產業群為目標,以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主線,加快實施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著力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制造業和服務業、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著力推動產業集聚、自主創新和戰略合作,努力在主導產業提升、新興產業培育、現代服務業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和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構建高技術產業先導作用明顯,工業主導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主體地位突出、現代農業和基礎產業支撐有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有色冶金、化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工業主導產業
按照“競爭性強、成長性好、關聯性高”的要求,全面實施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快實施轉型升級雙千工程,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服務業融合,促進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高端優勢產業群,引領和帶動全省產業結構升級。
(二)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按照重點突破、創新引領、開放帶動、聚集發展的原則,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強化技術創新支撐,加大產業鏈前端產品研發和后端推廣應用支持力度,突出抓好新型電池、綠色照明、生物醫藥等優勢先導產業發展,推動新能源、電動汽車、節能環保、新型電池、新型網絡應用、綠色照明、新型顯示、創新藥物、非金屬功能材料、軟件及外包服務產業化,促進創新驅動與產業發展結合,盡快將其培育成為下一輪增長點,提升產業競爭優勢。
(三)積極發展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現代農業
緊緊圍繞穩糧、增收、調整結構三大核心任務,以糧為基,以現代畜牧業、林果業、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導,以花卉園藝產業為先導,重點抓好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啟動優質畜產品生產核心區建設,大力推進林果業發展,積極培育花卉園藝產業,深入調整農業機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四)加快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
突出抓好現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四大戰略支撐產業,加快服務業重點城區、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等四大載體建設,推進三產剝離、綜合改革試點、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經營性文化事業轉企改制四項改革,抓好規劃實施、完善政策、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四項工作,推動全省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
(五)超前發展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化等基礎產業及基礎設施
1.能源領域。以保障有效供給為目標,以調整結構和優化布局為主線,以傳統能源為基礎、新能源為先導,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提高能源供應保障能力,促進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2.交通領域。重點加快鐵路、民航建設,提升全省交通保障水平。鐵路方面以客運專線、城際鐵路為重點,全面加快鐵路建設;民航方面,按照“空地對接、干支結合、以貨促客、優化結構”的總體要求,強力推進鄭州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和支線機場發展,加快構建以鄭州機場為中心,洛陽、南陽、商丘、明港等機場為輔助的河南省民用機場體系。3.水利領域。以南水北調工程和河口村水庫等重大水利項目為支撐,進一步拉動水利基建投資增長。全面開工南水北調干渠河南段工程,啟動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全力抓好南水北調庫區移民安置工作,推動南水北調工程進入施工高潮。4.信息化領域。實施信息化建設提速工程,加強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領域的試點示范,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斷提升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廣西區發展改革委課題組.加快廣西現代產業發展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08,(1):66-68.
[2] 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省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河南統計網,www.ha.stats.gov.cn/2010-01-20.
[3] 勝棟.河南省發展循環經濟的SWOT分析及戰略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08,(3):154-156.
[4] 姚華松,歐君秀.打造廣州現代產業體系的思路與建議[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9,(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