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會計工作也嶄露頭角,會計重要性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一種需求特征,做一個合格的會計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高,真正得做到企業的眼睛,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及時加以改善。會計的發展是講求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客觀需要,經濟效益的衡量要借助于會計,經濟效益的最佳化需要會計為其服務,以努力提高經濟效益。
關鍵詞:會計;會計理論;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106-02
一、會計的重要性
1.審計員在會計中的重要性。(1)規劃審計工作,編制審計計劃時,合理評估重要性水平,據以確定所需審計證據的數量。由于計劃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著可容忍的會計報表或賬戶余額中的錯報、漏報的金額越小;而可容忍的錯報金額越小,為保證審計工作能發現所有超過或容忍錯報的重大錯誤所需要的審計工作量和證據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與審計證據間呈反向變動關系,計劃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獲取的審計證據越多。美國“審計標準說明書”和中國獨立審計準則均規定:審計人員在計劃審計工作時,應當綜合考慮有關法規對財務會計的要求、被審單位的規模與業務性質、相關內控等因素,結合自身的經驗對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評估,即確定“計劃重要性”(Planningmateriality),其目的是確定所需審計證據的數量及其決定的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2)評價審計結果時,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確定審計意見類型和審計報告的種類。審計人員在評價審計結果,確定應發表審計意見的類型時,應當匯總已發現但被審單位尚未調整的錯報或漏報,將其同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較,確定該匯總數是否超過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質是否重要。如匯總數超過重要性水平或屬性質重要,審計人員應考慮擴大實質性測試的范圍或提請客戶調整報表;如匯總數接近重要性水平,審計人員應實施追加審計程序或提請被審單位進一步調整已發現的錯報或漏報,以降低審計風險;如匯總數遠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質不重要,可發表無保留意見。在具體確定審計意見類型時應進行定性判斷,充分考慮影響審計意見類型的各種因素的重要程度。(3)在審計過程中,重要性判斷直接影響對審計風險的評估。根據《國際審計準則》的定義,審計風險是指當會計報表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時審計人員發表不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審計人員從報表使用者角度進行判斷的結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確定的越低,審計人員通過審計不能查出會計報表中重要錯報的可能性(機會)越大,審計風險就越大。把握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這種反向關系可使審計人員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保證審計工作的效率與效果。(4)重要性原則的建立與運用。解決了如何確定會計報表總體和各報表項目的可容忍誤差及如何評價審計效果的問題,從而為各種審計測試方法尤其是審計抽樣方法的運用創造了條件。現代審計抽樣技術主要包括判斷抽樣和統計抽樣兩種,無論是判斷抽樣還是統計抽樣,在抽樣規模的確定、樣本量的設計、抽樣方法的選用及抽樣結果的評價等方面都要運用重要性原則。所確定的可容忍誤差過低,勢必會使審計抽樣規模過大,使審計無效率;過高則會使審計樣本量過少,無代表性而使審計工作無效果。另外,在審計抽樣中,分層方法的運用也體現了重要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2.會計人員對會計的重要性。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凡是有經濟活動的地方就有會計工作,就有會計人員,就有會計職業。外界能夠通過溝通交流對會計人員的工作范圍與能力要求進行了解,同時使會計人員可以明確自己的職業能力層次,指導日后的發展前進。會計中重要性原則的運用體現于會計核算的全過程,在會計估計及會計政策的選用等需要會計人員主觀判斷的各個方面均有廣泛的運用。
3.會計內外部重要性的差異。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內部與外部對信息需求差異越發明顯,財務會計表主要務于企業外部對企業信息的需求,企業內部非凡是治理人員對企業信息的需求更多地轉向簿記或內部表。
4.簿記對會計重要性的體現。(1)簿記是否只是記錄重要會計信息。所謂的重要與不重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企業購置一項設備,價值2 000元,是納入固定資產核算還是納入低值易耗品核算,這就有一個重要性原則的運用問題。(2)簿記遺漏會計信息。簿記中也可能遺漏一些會計信息,但這種遺漏主要考慮的是成本效益原則。首先,這一定義直接受到了判例法系國家法官判案影響。因此,它只是法官判案時判定企業治理當局或會計人員應否承擔法律者責任的原則,或者是審計人員審計時,據以確定審計意見類型的原則,而不應以此作為會計人員日常會計行為的原則。其次,會計行為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差錯——錯記或漏記,并最終在會計表中產生錯或漏。這種錯漏既可能有主觀故意也可能出于疏漏。從法律上來講,只要這種錯漏對信息使用者造成傷害,就應當追究信息提供者的法律責任。第三,會計表編與簿記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表現在:1) 簿記要考慮“重要”與“不重要”之間的相對變化;2) 治理人員需要從簿記中獲取信息。例如,在簿記中將原材料、產成品、低值易耗品分類反映,而表中將這些信息合并為存貨反映,就是為了滿足企業內外不同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不同需求。因此,簿記不能有因成本因素以外的經濟業務的量的漏記。則在將其作為會計人員的行為準則時,只能理解為量的信息不能漏,而會計表中數據的性質變化不重要時可以不披露。
二、會計的理論研究
1.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對比。規范研究方法是指通過強調演繹方法對會計理論進行研究,并由此形成規范會計理論。1976年,美國著名會計學家詹森在斯坦福大學主持會計講座期間,首先提出應以實證方法從事會計研究。1978年,美國會計學家瓦茨和齊默爾曼合作發表了“關于決定會計準則的實證理論”一文,1979年,兩人又合作發表了“會計理論的供給與需求”一文,這是最早關于實證會計研究的論文。此后,這一理論逐漸系統化。1986年,瓦茨和齊默爾曼出版了《實證會計理論》一書,提出了這一理論的基本框架,并把它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兩位教授所在的羅徹斯特大學也因此脫穎而出,實證會計研究碩果累累,因而人們將實證會計學派稱之為“羅徹斯特學派”。
2.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容。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目的是解釋所觀察到的會計現象,并找出這些會計現象發生的原因。它是以經驗與實證法為基礎,以數學模型為工具所形成的新理論。 在應用實證法時,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1)選題的適應性。(2)實證會計研究的規范性。(3)數據的質量。(4)模型和方法的適應性。(5)驗證結果的客觀性。(6)避免研究對象過于集中。
3.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局限性。實證會計理論的局限性是客觀存在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利用粗略的替代變量來表示契約成本與政治成本。(2)限定的線性模型缺乏依據,在所假設的模型中,預測能力較低。(3)契約中的變量都是線性的,忽視了相互之間存在著共線性。(4)大部分實證會計理論進行的研究多限于某一時點上的對比。(4)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的關系
以上分析可得出這樣的結論: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補充的。
三、會計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企業都將經濟效益視為生命線,竭力從企業內外部、特別是企業內部,在經營中通過諸如計劃、預測、調查、控制等方面尋找措施,提高經濟效益。那么,會計作為兼容管理、控制、反映等職能的一種經濟行為,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如何呢?這是近年來會計界和經濟理論界一直在探討和思考的問題。
1.會計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的觀點。(1)認為會計與經濟效益兩者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2)認為會計與經濟效益兩者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3)認為會計與經濟效益兩者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4)認為會計與經濟效益是一種“血緣”關系。
2.分析會計的發展與經濟效益的關系。(1)會計產生初期與經濟效益的內在聯系。會計是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產生初期是生產管理職能的附帶部分,其表現形式是由管理者承擔著一種原始計量、記錄工作。(2)會計發展過程中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人們開始對原始計量記錄方法進行變革,出現了單式簿記法。當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貨幣關系在12世紀末和13世紀初的意大利北方幾個城市開始萌芽的時候,便為復式簿記的產生和初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復式簿記從它的萌發形態發展到初步完備的形態,大致經歷了三百年左右,正是意大利的商人、銀行家、資本家考慮所得與所費,講求經濟效益的三百年。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形式對會計提出了比過去更高的要求。于是,注冊會計師事業發展起來了。證—賬—表這個會計循環也就形成了,而這些又為會計學的完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現階段講求經濟效益也離不開會計。首先,從現階段經濟效益的衡量方面來看,它離不開會計。經濟效益這一經濟范疇具有豐富的內容,這就決定了在量的方面必須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同它相適應。其次,會計可以能動地為講求經濟效益服務。會計是以貨幣的形式反映和控制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及其運動的,就可以直接為企業的經營決策、為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服務。
會計與經濟效益關系密切,會計的產生是基于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會計的發展是講求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客觀需要,經濟效益的衡量要借助于會計,經濟效益的最佳化需要會計為其服務,這就是會計和經濟效益與生俱來的一種同生的“血緣”關系。無視這一關系,將不利于我們充分發揮會計工作的主觀能動性,以努力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宋希亮.強化企業財務監督機制措施的幾點看法[J].財務與會計,2005,(6).
[2]淺析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的會計處理——基于增值稅轉型背景的探討分析[J].商業會計:下半月,2007,(7):24-25.
[3]劉力強.高級會計師務[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5.
[4]馮新梅.虛假會計信息:治你沒商量[J].遼寧財稅,2003,(12).
[5]苗惠娟.如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J].會計之友:B版,2005,(10).
[6]楊秀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思考[J].中國市場,2005,(32).[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