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取了浙江省11個市的農業生產系統參加測評。結果表明:浙江省各市的農業生產系統總體上的有效性較高。其中,浙東北6市全部達到純技術有效。浙西南有4個市未達到純技術有效。可以通過對這4個市農業生產系統純技術無效原因的具體分析,找到改進的途徑,最終全面提高浙江省農業生產系統的有效性。
關鍵詞:農業生產效率;浙江省;農業
中圖分類號:F3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045-03
對農業生產系統進行效率評價是一項常做常新的課題。這不僅僅是因為評價對象的系列指標要經歷統計數據上的更新;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考察生產系統的效率問題,我們往往要根據研究的需要,基于某一適當的角度,選取出若干輸入和輸出指標;而變化的外界環境可能會改變我們對特定生產系統效率問題的考察重心,進而改變指標選取的角度。
在某一確定的角度下,如果評價生產系統系統的效率問題時,只需考察單個輸入和單個輸出指標,那無疑是最簡單的一種情形。而在 大多數情形下,我們的效率評價工作都需要對生產系統所具有的多個輸入甚至多個輸出指標進行考察,這屬于多目標決策的范疇。在處理此類多目標決策問題時,參數評價方法要求建立生產系統的生產函數,而建立生產函數時所進行的假設,往往會使我們的生產系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因此,在這種情形下,非參數的評價方法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從已有的文獻來看,通過非參數的途徑求解生產系統的“Pareto面”從而進行相對效率評價的方法被廣泛應用,其應用領域涉及農業產業、工業企業、學校等等各個領域[1~4],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不足之處在于:由于非參數的相對效率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數學規劃背景,對于應用該方法所需的前提條件以及對所獲結果的解釋方面,還存在諸多有待推敲改進之處。
一、技術有效性測算所需數據的選取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下轄11個地級市。本研究選取浙江省11個市的農業生產系統參加效率評價。浙東北6個市: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舟山市;浙西南5個市:溫州市、金華市、衢州市、臺州市、麗水市。這11個市的農業生產活動所處的外部環境相似,具備可比性,同時也滿足非參數相對效率評價方法對評價單位數目的要求。
本研究以參加效率評價的各農業生產系統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輸出指標,以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中間消耗、農業機械總動力為輸入指標;其中,下表中各農業生產系統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中間消耗、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數值單位分別為:億元、萬人、億元、萬千瓦。
具體數據(見表1)。
二、技術有效性的測算結果及解釋
1.效率的測算。一般來說,我們需要將綜合效率分解為兩個部分: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關于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各自的含義在以往的相關文獻中都給出了充分的說明:純技術效率反映了對當前技術水平的運用程度,而規模效率則反映了投入規模是否適度。即“技術有效”是指,輸出相對投入而言已經達到最大,即該決策單元位于生產函數的曲線上;所謂“規模有效”,是指投入量既不偏大,也不 過小,是介于規模收益由遞增到遞減之間的狀態。
上述結果表明:(1)浙江省農業生產系統的綜合效率為0.941、純技術效率為0.958、規模效率為0.982。(2)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舟山市、麗水市7市的農業生產系統充分運用了現有的技術水平;而溫州市、金華市、衢州市、臺州市4市的農業生產系統尚未充分運用現有的技術水平。(3)在生產函數之下,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舟山市達到規模有效,而湖州市、紹興市、溫州市、金華市、衢州市、臺州市、麗水市這7個市不能達到規模有效,而且這7個市都處于規模收益增加階段,可以考慮適當增加投入的數量。
2.輸入輸出的投影值。如果某一評價單位不為技術有效,通過計算、求解,可以對原有的投入向量和產出向量進行調整,使其成為技術有效。一般稱經過調整后的點為評價單位在“Pareto面”上的 “投影”。下表中各農業生產系統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中間消耗、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數值單位分別為:億元、萬人、億元、萬千瓦。
具體來說:(1)對于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舟山市、麗水市7市來說,由于其農業生產系統已經充分運用了現有的技術水平,故不存在需要改進的問題;而對溫州市、金華市、衢州市、臺州市這4個市來說,由于其農業生產系統尚未充分運用現有的技術水平,故其實際投入都并非是最佳的投入。若通過相應的改進措施實現對現有技術水平的充分利用,則各市的輸入可以相應減少;(2)對于溫州市農業生產系統來說:從業人員數能減少的量為15.543個單位,其中未達效率邊界的部分為10.777個單位,其余為4.766個單位,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19.23%;中間消耗能減少的量為6.655個單位,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13.33%;農業機械總動力能減少的量為63.046個單位,其中未達效率邊界的部分為27.105個單位,其余為35.941個單位, 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31.02%;(3)對于金華市農業生產系統來說,從業人數能減少的量為9.592個單位,其中未達效率邊界的部分為5.317個單位,其余為4.275個單位,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12.57%;中間消耗能減少的量為3.602個單位,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6.97%;農業機械總動力可減少的量為76.783個單位,其中未達效率邊界的部分為16.238個單位,其余為60.545個單位, 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32.95%;(4)對于衢州市農業生產系統來說,從業人數能減少的量為4.762個單位,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8.41%;中間消耗能減少的量為3.321個單位, 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8.41%;農業機械總動力能減少的量為31.998個單位,其中未達效率邊界的部分為12.796個單位,其余為19.202個單位, 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21.03%;(5)對于臺州市農業生產系統來說,從業人數能減少的量為14.975個單位, 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17.88%;中間消耗能減少的量為15.913個單位,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17.88%;農業機械總動力能減少的量為98.078個單位,其中未達效率邊界的部分為61.045個單位,其余為37.033個單位,可減少的量占原投入量的比重為28.72%。
通過以上對測算結果的進一步分析表明, 在溫州市、金華市、衢州市、臺州市的目前投入中,農業機械總動力存在最大程度的浪費,其值高達28.43%。
三、技術進步的測算
更進一步地,為了對浙江農業生產系統的技術進步情況進行測算,我們還需要前一年的各項數據(見下頁表4);下表中各農業生產系統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中間消耗、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數值單位分別為:億元、萬人、億元、萬千瓦。
測算結果為:
其中,全要素生產力變化指數是技術(進步)變化指數與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與規模效率變化指數的乘積,也是技術(進步)變化指數與技術效率變化指數(也可以稱為綜合技術效率變化指數)的乘積。也就是說,在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在考察期間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可以用全要素生產力的變化來測度技術(進步)。
經過測算,2007—2008年期間,浙江省農業生產系統的技術(進步)變化指數的均值為1.025,大于1,表明該生產系統略有技術進步。受技術效率變化指數的均值為0.997,小于1;全要素生產力變化指數的均值為1.023。
在11個參加效率評價的市中,浙東北的6個市和浙西南的麗水市的技術(進步)變化指數都大于1,均屬存在技術進步的情況。而浙西南的其余4個市的技術(進步)變化指數都小于1,均屬存在技術退步的情況。
四、結束語
本文的測算結果表明,浙江省各市的農業生產系統總體上的有效性較高。其中,浙東北6市全部達到純技術有效。浙西南有4個市未達到純技術有效,進一步地,可以通過對這4個市農業生產系統純技術無效原因的具體分析,找到改進的途徑,最終全面提高浙江省農業生產系統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金劍,李偉. 河北農業生產技術效率損失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研究,2010,(5).
[2]劉樹坤.中國玉米生產技術效率[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8-9.
[3]戎承法.縣域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7-18.
[4]孫文斌.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資源配置效率理論與實證研究[D].吉林:吉林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2-20.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Zhejiang Province
MENG Wei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200020,China)
Abstract:There are 11 cities that involved in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11 cities have made better use of current technology by and large, but different regions are divergent. The 6 northeast c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all are efficient; there are 4 southwest cities that are not efficien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Zhejiang Province may be increased by further analysis and improved measuremen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Zhejiang province;agriculture[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