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資助政策體系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高等教育公平。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最基本問題——“資助誰,不資助誰,如何資助”,屬“多指標下的對象選擇”問題,可以歸結為多屬性決策理論的研究范疇。實現學生資助工作的科學發展,亟須高校資助工作隊伍學習多屬性決策理論。
關鍵詞:高校;學生資助;多屬性決策;統籌兼顧;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281-02
一、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總體形勢
在中國高校擴招和推進高校收費方式改革的新形勢下,單靠原有的獎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學費減免、勤工助學和特殊困難補助等資助辦法,已難以有效覆蓋和解決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問題;同時,由于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問題的重要性將會越發突出。為了積極地促進高等學校教育公平,優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資助政策,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包括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使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入學,順利完成學業。
截至目前,新資助政策體系在全國高校全面實施已三個學年。在這段時間里,每學年都有平均20%左右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不同形式的資助。具體來說,約有400萬大學生和1 600萬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獲得各種形式的資助;每學年國家用于助學的財政投入、助學貸款和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將達到500億之巨。三年來,經過不懈的實踐和探索,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僅解決了數以千萬計學子的困難,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素材,取得了寶貴的資助經驗,鍛煉了學生資助隊伍,為學生資助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當前高校學生資助方式的共性解讀
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及其配套辦法頒布實施后,國家建立起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經過幾年的工作實踐,我們就當前主要資助方式的共有性質進行分析。
1.各種形式的助學貸款。從20世紀末至今,國家啟動助學貸款工作已有十多個年頭。十多年來,各種形式的助學貸款工作幫助大量的寒門學子完成了學業,并日益成為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渠道。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目前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最突出是三點:其一,銀行拒貸率高,銀行以種種理由拒不為學生辦理貸款。其二,學生,特別是就業困難學生,不能按期還款者較多。其三,一些家庭經濟并不困難學生也渾水摸魚,申辦助學貸款,造成了助學資源流失。
基于此,為了使貸款工作可持續地發揮助學主渠道的作用,一線工作的學生資助人員一定要慎重確定資助對象,就必須有統籌兼顧的意識,能夠利用學習是否積極上進、家庭經濟確否困難、學生是否有誠信意識、大局意識等多個指標來考察學生,遴選學生。
2.國家獎助學金的評審。目前,能得到國家獎助學金的學生占到經濟困難學生總數的30%左右,如何公正公平地評選出這30%的學生, 是學生資助工作科學發展的難題。比如,什么樣的學生最適合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理想的答案當然是“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然而,現實決策過程很難遇到這種理想狀態,我們的工作往往集中在考量形式繁多、輕重緩急難以確定的致貧因素,甄別似是而非的候選人,并在諸如“學習優秀但中等困難” 和“學習中等但特殊困難”的學生中做艱難取舍。
三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講原則是學生資助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老老實實地依據政策辦事,講原則,才不會出現大的問題。然而,對于獎助學金評審這樣的工作,講原則、政策化是遠遠不夠的。由于獎助學金的評審條件并非單一化,既存在定量因素,又存在定性因素,因此我們的政策不可能細化到對它們一一包容,也就使得大量的評審問題都是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背景下,由輔導員或班主任臨場解決。也就是說,輔導員、班主任需要處理大量的多指標條件下的對象選擇問題。
3.勤工助學工作的開展。勤工助學是高校學生資助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入學后可以通過勤工助學來賺取生活費,減緩經濟壓力。不過,這里也同樣存在著崗位有限、崗位要求各異,學生專業有差異等問題。用工單位同樣面對著遴選學生,面對著“多指標下的對象選擇問題”。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多指標下的對象選擇”是開辦助學貸款、評審獎助學金、競聘勤工儉學學生等工作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也就是說,“多指標下的對象選擇”是資助工作的共有性質,是共性。如果沒有統籌兼顧的觀念,沒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意識,沒有指標、權重、綜合屬性值的概念,我們無論處理哪一類資助問題,都會感到吃力,也勢必不可避免地出現“摁下葫蘆起了瓢”,顧此失彼的現象。
三、多屬性決策理論在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應用
“多指標下的對象選擇”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共性,也即蘊涵著資助對象選擇,即“資助誰,不資助誰”是資助政策體系最末端,即各高校資助工作面對的最基本問題,也即是全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面臨的最基本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沒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沒有被科學地解決,那么整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就難以形成理論體系,就難以在更高層次上發展,也就有了瓶頸。
“如何資助”是“資助誰,不資助誰” 這一命題中的應有之義,即資助方法的選擇與資助對象的確定是相伴相生的問題;“資助誰,不資助誰”以“如何資助”為條件,“如何資助”是“資助誰,不資助誰”的順承和回答?!百Y助誰,不資助誰,如何資助”共同構成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最根本問題,而“多指標下的對象選擇”是解決該問題的核心。由此而論,學習“多指標下的對象選擇”理論,也就成為我們的必須。
“多指標下的對象選擇”是現代管理與決策理論常用的術語,是該理論經常研究的內容,對于這一部分內容,我們約定成俗地稱之為“多屬性決策”。即,學生資助工作的最基本問題屬于多屬性決策理論研究范疇的結論。多屬性決策理論最基本的概念是方案集、屬性集與權重向量,其一般問題是依據賦權后的屬性集對方案集中的方案擇優排序。
所謂方案集,即是待排序或待選擇對象所組成的集合,例如國家勵志獎學金申請人員所組成的集合;所謂屬性集,即對方案集排序或選擇時所借助的指標集,例如,在確定國家勵志獎學金候選人時,按照《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實施意見》,屬性集將包括下述五個元素(或指標):其一,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其二,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其三,誠實守信,道德品質優良;其四,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秀;其五,家庭經濟困難,生活儉樸。而所謂權重向量,其蘊涵的是屬性集合里的各屬性在排序或選擇過程中所占的比重;比如,在確定國家勵志獎學金候選人時,第五條屬性,“家庭經濟困難,生活儉樸”在評選過程中占了多少分量,多大比重,即是該屬性權重向量所涵蓋的信息。
在現階段,決策所用的屬性一般不外乎如下六類:效益型、成本型、固定型、偏離型、區間型及偏離區間型。為了綜合權衡不同屬性類型對決策結果的影響,統一不同類型屬性的度量,該理論可以用單位換算的方式將屬性值規范化;為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地考慮問題解決問題,該理論可以用模糊數學的方式將屬性值歸一化;為了處理不確定信息,該理論可以引入模糊運算,利用模糊數的比較評判決策方案的優劣。
可以看出,多屬性決策理論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最基本問題有對應關系,前者是后者的破題、解決之道;后者是前者的研究內容,二者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資助工作的實踐,我們學生資助工作隊伍亟須學習該理論。
四、對以后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展望
三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對從業人員有著較高的素質要求,這項工作要求我們講原則、講正氣、講政治、懂政策。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接受科學理論的指導,在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工作,推進工作。這種理論的指導主要是思想上的,要求我們要有統籌兼顧的觀念,要有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意識,要有指標、權重、綜合屬性值的概念,一句話,要有多屬性決策的理論素養。具備了這些條件,我們就能夠模型化地解決資助工作的最基本問題,就能夠減少爭議,促進公平,也就使得學生資助工作能夠更好地開展。
參考文獻:
[1]李華明.新形勢下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探討[J].法制與社會,2008,(1).
[2]朱永忠.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缺失與重構[J].湖北社會科學,2007,(9).
[3]王暉.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7,(1).
[4]趙明.關于做好高校助學貸款工作的思考[J].教育財會研究,2007,(4).
[5]靳麗萍,薛皓.地方高等院校國家獎助學金評定中的量化模式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5).
[6]張方偉,姚炳學,王志強.一種新的區間數多屬性決策權重信息集結方法[J].模糊系統與數學,2007,(6).
[7]張方偉,曲淑英,辛翠香,姚炳學.一種基于線段法的模糊多屬性決策模型[J].煙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
[8]徐澤水.不確定多屬性決策方法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