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落后少數民族地區可基于生產力發展現狀,結合“后發優勢論”和“蛙跳理論”等相關理論,考慮采用外生型發展戰略、后發優勢戰略、動態比較優勢戰略、協調發展戰略和政府職能動態轉變戰略,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落后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119-02
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是指生產力在發展過程中突破常規的線性模式,實現超常規的跳躍式發展。其理論基礎可追溯到“后發優勢論”(A.Gerchenkron,1962)和“蛙跳理論”(Brezis,Paul Krugman,1993)。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是局部區域生產力發展的特殊規律,曾被大量客觀事實證明。如,歷史上美、德對英國的超越,日本經濟在戰后重建并后來居上,以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拉美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崛起等。
云南落后少數民族地區作為后發地區,也可采取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戰略。通過借鑒先發地區經驗,模仿和采用先發地區的技術和組織結構,尋求先發地區的幫助,加快生產力發展,縮小差距,并期望實現對先發地區的趕超。這一宏觀戰略必須進行細化,即結合有關理論和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系統的戰略規劃。具體而言,云南落后少數民族地區可考慮采用以下系列戰略。
一、外生型發展戰略
云南是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體現在: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低,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落后,勞動對象多局限于自然資源或初級產品,經濟管理思想和方式落后、管理制度和機構設置的科學化程度低,作為生產力支撐要素的科研、教育、商業、金融、交通、通訊等機構建設落后,生產力系統性要素的組合結構、匹配程度、地區分布結構的合理度低,勞動生產率低、人均社會財富的數量少且增長速度慢等等。
落后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的薄弱基礎,決定了內生發展能力有限,故現階段應考慮采取的戰略之一是外生型發展戰略,即主要利用外部條件和力量推動本地生產力發展,可利用的外力主要有上級政府的優惠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政府投資,采用BOT項目等方式吸引區外投資或技術援助,外部人才引進,與區外合建“產學研官”發展體系等等。
二、后發優勢戰略
“后發優勢論”和“蛙跳理論”論述了后發地區生產力跨越發展的可能性,必須看到,跨越發展的實現是有條件的。A.Gerchenkron提出,后發地區制度創新的激發環節非常重要,需要后發地區的政府干預來補償資本、熟練勞動、企業家精神和技術能力等的不充分供應。Romer(1986)和Abramovitz(1989)指出,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追趕”必須基于一定的限制條件,其中通過教育等形成的“技術(吸收、模仿、創新)能力”和包括資源要素的組合和管理能力、人力資源開發能力、社會知識獲取能力、制度自組織能力、對外來文化的融合力等內容的“社會能力”是經濟“追趕”的內在因素。
所以,云南落后地區在采取外生型發展戰略的同時,必須注重內生發展能力的培養,以期獲得對發達地區實現“趕超”的基礎。具體措施包括穩步推進基礎設施特別是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社會知識總量增加,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通過勞務輸出從外部引進顯性和隱性知識,由政府或地方企業委托培養定向大學生或研究生,引進師資對企事業管理人員和員工進行技術培訓,加強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思想意識宣傳,加強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加強經濟管理制度建設,包括建立“發展戰略領導小組”、“特色產業領導小組”、“科技興區領導小組”等管理機構以及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等等。
三、動態比較優勢戰略
云南落后少數民族地區雖然生產力發展基礎落后,但也有其相對比較優勢,如勞動力資源數量充足,蘊涵豐富民族特色的加工技藝、礦產資源豐富、水力資源充足、人文和自然旅游資源獨特、生物資源品種多且存量大等。落后地區可以利用其相對優勢發展具有比較勞動生產率優勢的產業,形成相應的產業結構,通過產業擴張和產品出口貿易的擴大來帶動經濟發展。努力將云南落后民族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成優勢產業,這些產業包括旅游業、民族特色工藝品加工業、特色餐飲業、特種養殖或種植業等等。
另一方面,任何地區的比較優勢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要素和產品供求狀況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全國和世界經濟的融合和演變,舊的比較優勢可能逐漸喪失,同時新的比較優勢可能形成。若一味堅持靜態比較優勢思維來發展經濟,就會落入“比較優勢陷阱”:即不同地區基于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分工并通過自由貿易使雙方都得利時,生產并出口初級產品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一方,相對于生產技術密集型產品的一方總是處于不利地位,并且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以致前者的潛在優勢得不到發展,從而落入惡性循環的“陷阱”。
四、協調發展戰略
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是一個多因素系統,系統科學表明:系統內部都通過元素和子系統的聯系形式形成特定的結構,結構決定了系統的功能。云南落后少數民族地區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采取協調發展戰略,以獲得良性的系統發展結構和功能。協調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有:產業結構的協調、地區內各次區域間的協調、生產力跨越發展的速度(包括引進技術的先進程度、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等)與本地承受力的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等。各方的協調,需要當地政府組織進行科學的測評研究,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并從財政、稅收、金融投資政策等方面進行宏觀調控。此外,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云南落后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生產力“趕超”戰略的必然選擇。這是因為:首先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
五、政府職能動態轉變戰略
邁克爾·波特(1990)認為,一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大致經過生產要素帶動、投資帶動、創新帶動和財富帶動四個階段。在不同階段,政府具有不同職能。在生產要素帶動階段,政府主要是為經濟起飛創造條件,扮演“第一推動力”的角色;在投資帶動階段,政府通過各種措施直接介入并推動經濟發展,以充分獲取后發利益;在投資帶動到創新帶動的轉型階段,政府職能應從直接干預經濟發展逐步轉向致力于營造產業持續創新的環境。中國學者項飛借鑒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提出了后發國政府經濟職能生命周期假說,這一生命周期分為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各階段的經濟發展特點和政府功效各不相同。后發國經濟能否成功啟動并持續發展,關鍵在于政府能否在適當的時機履行適當的職能。
上述理論對于云南落后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現階段該地區的政府職能應處于“引入期”,政府應作為“第一推動力”,其職能包括引進和培育生產力要素,創造生產力發展的良好環境(基礎設施、市場機制、法制規范等),政府直接參與資源配置等。當生產力發展的基礎逐步加強,發展動力已經激發,政府應從主導力量轉變為引導力量,逐步從競爭性行業退出,主要組織公共產品的供給,同時做好市場競爭的“裁判員”和“監督者”,完善宏觀調控能力。在實施政府職能動態轉變戰略時,還應強化政府的制度創新能力,避免路徑依賴和腐敗問題。措施包括通過教育、對外交流、引聘人才等方式提高政府人員的綜合素質,利用區內外的科研力量,探求政府職能動態創新的途徑等。
上面所闡述的云南落后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各種戰略,其實施應是一個動態過程,實施前必須制定系統的具體措施,同時還應根據省內、國內甚至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戰略系統進行局部的動態調整。
參考文獻:
[1]Alexander Gerschenkron.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Brezis,Paul Krugman,Tsiddon.Leap-frogging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A Theory of Cycles in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
[3]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otical Ecomomy1986,(1002-1037).
[4]M.Abramovitz.Thinking about Grow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0.
[6]李小斌,郭思智.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跨越式發展中的政策制定適用理論及政策選擇[J].經濟問題探索,2005,(6).
[7]龐躍輝.論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哲學觀[J].廣東社會科學,2001,(2).
[8]項飛.后發國家政府的經濟職能及其周期性調整[J].上海經濟研究,2001,(11).
[9]黃改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推進西部貧困山區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以西部貧困山區永壽縣為調研案例[J].經濟研究導
刊,2009,(11).
The Strategical Ponder on How Could Yunnan Backward National Minority Area Get
Leap-frogging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ment
TANG Jian-rong
(Hainan UniversityEconomy and Management School, Haikou 570228,China)
Abstract: The backward national minority area in Yunnan province can get leap-frogging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ment out of present situation, taking the theory on 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and the leap-frogging theory etc.as the foundation, using the exogenous developmental strategy and the backwardness advantage strategy and the dynamic comparison superiority strategy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dynamic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the backward national minority area; productive forces;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strategy[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