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旨在探討翻譯活動與語言的多元文化發展的內在聯系,翻譯活動在跨文化交際中所發揮的作用,翻譯活動的未來走向及其發展要求。并將以英語這門國際通用語言為例,分析語言翻譯對其本身文化及其他語言文化的影響。翻譯活動與語言多元文化的保留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人類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翻譯;語言;多元文化;跨文化交際;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H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241-02
2009年3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表《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中提到,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這是使國際金融體系與美元脫鉤的最新嘗試。然而,創造新的國際儲備貨幣這一提議是否預示著美國經濟主導全球經濟的格局遭受沖擊的同時,當今世界的國際通用語言—英語的地位也受到動搖呢?建立一種新的國際通用語來代替英語是否可行呢?倘若巴別塔重建成功,翻譯的世界末日是否也隨之降臨?筆者認為:任何一種文明,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如果不翻譯,就必定滅亡。要發展,一定要翻譯。“For a nation, translate or die.”
一、翻譯與語言多元文化發展的內在關系
1.語言的多元文化孕育翻譯。當前,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雖然英語無可非議地成為世界通用語,但是在建立地球村的過程中,交流是否毫無障礙呢?巴別塔的倒塌,交流有了困難,語言多元格局已經形成。一方面是全球化,另一方面是多元化,兩者同時并存,這就存在一個悖論:要保存文化的多樣性當要純粹、“地道”的各種文化,但不同文化之間又不可避免地互相滲透、吸取。如何解讀通天塔,如何詮釋語言多元文化,這課題與翻譯實踐活動息息相關。有一個著名的語言相對論,語言之差異即世界之差異。斯坦納在其著作《通天塔以后》中談到,要嚴肅地討論翻譯,就必須首先考慮一下通天塔的含義。
無可否認,單從功利方面考慮,由多語言產生的混亂所造成經濟、政治和社會災難也比比皆是。東西方文化的沖突,是導致許多國際化進程受阻或組織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有這些沖突,首先是語言的障礙,更深層的是多元文化與意識交流的障礙。人類每天花費大量的金錢與資源來克服語言文化交流中的阻礙,這是否屬于一種浪費?既然使用一種國際統一的語言更符合經濟原則,為何習慣以謀求利益最大化的人類仍然拒絕使用?要將這種獨特的內涵用另一種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夠理解,決非易事。毋庸置疑,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法律體系,而全球化需要世界在一個彼此接受的體系內交流,這種區域的個性化加上語言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多數國際行為主體成為國際環境中的不知情者。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在2001年和2005年10月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和《文化多樣性公約》。這表明,在國際社會中,支持“文化多元性”的人士也越來越多,呼聲也越來越高。由此可見,人類不僅需要面包來生存,也需要語言多元文化來生活,這就為翻譯活動的崛起創造了一片天地。
2.翻譯為語言多元文化發展供給營養。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文化)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從現代符號學的觀點來說,翻譯的實質就是以兩種不同的語言符號來表達同一的思想、意思。人類的語言總體上表現為無限種個別語言,它時而表現為相對的差異性,時而表現絕對的差異性。這種產品隨著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不同而變化;我們被賦予的不僅是語言,也是各種不同的個別語言。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與理解的過程中,翻譯是一種重要方式。由于每一種語言和文字,都有獨特的描繪世界的方式、視角,所表達的內容有獨特的文化語境和讀者對象。正是不同文化的差異構成了一個文化寶庫,而恰恰在翻譯實踐過程中,不同語言經常誘發人們的靈感、激發人類的新思維,從而導致某種文化的革新。沒有語言文化的多元發展,就不可能出現今天多姿多采的人類文明。人類各民族之間也的確存在語言、思維和文化差異,翻譯本身也是一個悖論。語言文化價值觀的不同和意義的不確定性(語言的模糊性)導致容易翻譯的失真,這也引發了許多跨文化交際的沖突。符號的意義一旦在不同系統間進行轉換,就難免遭受“價值虧損”。那語言與文化是否可譯?翻譯的效果究竟是跨文化“理解”還是“誤解”?筆者認為,正因為語意的不確定性賦予了翻譯足夠的空間,從而使語言之樹常青。同時,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互譯也使得社會更加包容。當我們不斷地記錄、描述和翻譯差異的同時也在超越差異,語言多元文化也得到營養補充,更加深入地發展。
二、翻譯活動的未來走向
1.實用翻譯。不管我們是否愿意,文化傳播、翻譯交流的過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越來越多外來詞和新詞匯。語言自身在發展。出于商業、科技、網絡和旅游發展的需要,新詞的涌入是歷史的潮流,英語也充斥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同時具有新觀念的輸入和傳統觀念的重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言的內涵,因此我們能夠從語言使用的變化來窺探文化的發展。
香港,她掙扎于“兩文三語”(英、漢書面語和粵語、英語、漢語普通話)之間,處于“一個國家,兩種身份,三種語言”狀態中的香港人對語言的態度比較復雜。在香港,上至金融家,下至清潔工,言談中總有英語詞匯的蹦出。仔細傾聽,這些英語詞匯并非純粹的英文,而像是翻譯了的粵語。如英語中的“sergeant”(警官),他們口中則是“沙展”。筆者認為,這種轉變,雖然對語言的多元文化的融合有正面的影響,但同時也使得語言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純正特性。無可否認,有時候為了遷就交流,翻譯需要犧牲一些語言形式的特色。德里達也的確說過,任何東西都是可翻譯的,以及不可翻譯的。現實的翻譯,總是處于理論上的好與差的中間。失去背后幾個世紀文化依托的語言翻譯也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當今時代,國際交流語篇(經濟、法律、科技等方面的語篇)的地位正在提高,但其原文是沒有家園,無文化為依托的。這類的文章主要是為了交流,因此在語言上求同。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這一類沒有家園的語篇,我們該如何翻譯呢?翻譯國際語篇沒有必要為譯文找到家園,因為原文本身就是無家可歸的。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也無須假想自己的身份,忠實于原文所表達的意思即可。
2.審美翻譯。文學翻譯可謂是典型的有家可歸的范疇。那在翻譯的過程中,如何才能保留語言本身的特色呢?象牙塔的金科玉律是:文學翻譯要注重原文的語言細節,方可反應原文的語言特色。這是文學翻譯的理想境界,然而語言文化的實質性差異決定“忠實”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的譯者則認為問題風格可以再現,提出“譯狄更斯,還他一個狄更斯,譯海明威,還他一個海明威”。但這實踐起來往往不可行。就英語為例,它通過在世界的擴散,已經發展成為多種變體,譯者難以展現其風格。錢鐘書的譯文如他自稱:忠實得以至于讀起來不像是譯本。不過,漢化至極的譯文大概不會同時又忠于原文。如何才算是忠實呢?譯者又有多少自由呢?譯者應在句法結構上有十分大的自由,設法擺脫原文句法結構的束縛。美國翻譯學家奈達先生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在譯文調整方面給出諸多建議,也解決了相當一部分的語言文化翻譯難點。葉子南先生認為,在實際的翻譯中,譯者對譯出語難以達到入木三分的理解,所以譯文特色可以盡量向譯入語靠攏。這不僅能夠達到交流的目的,起碼也較好地保留了譯入語的文化特色。
三、翻譯活動的未來發展要求轉貼于 中國
如何跨越翻譯障礙,促進語言多元文化交流是一門重要課題。雖然人類思維和世界觀存在著差異,但同時也具有某種共性。翻譯仍然可以使人類相互理解。事實上,翻譯的東西越來越多。關鍵在于我們該如何讓翻譯越來越好呢?根本出路在于翻譯工作者必須精通雙語以至兩種文化,只有掌握文化后才能準確地理解語言。翻譯教學要強調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既要關注外語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又要關注本民族語言、維護本民族文化,強調本族語言在多元文化中的重要性。老師也應當把語言的特定文化因素的內涵揭示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差異敏感性和語言轉換能力。奈達先生也曾呼吁:我們需要的是對語言豐富的蘊涵、對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對翻譯藝術具有高度敏銳感覺的翻譯工作者。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不僅要吸收外國的先進文化,同時也要通過翻譯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然而許多外語系學生過分強調接觸西方意識,獲取西方思維模式,而忽視了自己在母語文化方面的修養,甚至慢慢喪失本土語言文化。
筆者進行了一份抽樣調查,對象是齊齊哈爾大學英語專業的24名學生。問題是:在日常交流中,你會遇到找不到合適的中文表達,而想到英語表達的情況? A經常B偶爾C從來沒有。調查結果顯示,5名學生(21%)選擇A,19名(79%)選擇B。而沒有人選擇C。
這項簡單調查所反映的問題仍值得我們重視!正確理解本族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的智慧積累是保持語言多元文化的根本。而且,翻譯的所承擔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介紹本土語言文化。不充分掌握本國語言文化,談何翻譯呢?
英語目前仍是強勢語言,在多種國際交際場合和科技文獻、政治文獻中廣泛被使用。據統計,當今世界75%的電影頻道是英語節目,80%的電子郵件用英文傳遞,85%的網頁是英語網頁,85%的國際組織以英文為工作語言,100%的軟件源代碼是英語格式。在此大背景下,弱勢語言失去自己的語言中具有靈性的那一部分是有可能的。斯坦納有一句話:當一個語言死去時,一個世界可能也隨之死去。在此大背景下,翻譯活動對多元文化的保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豐富了我們的思想。與此同時,語言多元文化為我們提供了看事物的新角度,促使社會進步。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過去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沒有翻譯,跨文化交際與理解就無從談起;沒有語言的多元文化,翻譯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世界將不再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葉子南.英漢翻譯對話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
[2]金慧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1910—1911索緒爾第三度講授[M].張紹杰,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