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安抗辯制度就是在雙務合同中,為了保證合同能夠全面、正確履行而設計的法律制度,它在合同履行中對保護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不安抗辯權的行使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我國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辯權這一制度即有其優缺點以及不安抗辯權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的問題。
關鍵詞:合同法;不安抗辯權;司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DF41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159-02
在我國頒布的新合同法中廣泛借鑒了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經濟立法的成功之處,采用了許多反映現代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法律規范。其中不但規定了許多新的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則,還結合實際對有些規則進行了發展和完善。在這些新規定的制度中,抗辯權制度就是一個典型。
所謂不安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后履行順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確切證據表明另一方喪失履行債務能力時,在對方沒有履行或者沒有提供擔保之前,有權中止合同履行的權利。規定不安抗辯權是為了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防止借合同進行欺詐,促使對方履行義務。
一、我國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制度有重大發展
不安抗辯權適用于雙方當事人因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且兩債務間具有對價關系;不安抗辯權的履行必須屬于異時履行;先履行方的債務已屆履行期;先履行方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
在我國的新合同法中不但構筑了完整的抗辯權制度體系,而且對不安抗辯權制度有重大的發展。
(一)拓寬了不安抗辯權的發生原因
在我國頒布的新合同法中的第68條明確規定了發生不安抗辯的四種原因:
(1)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2)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3)喪失商業信譽;
(4)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改變了傳統不安抗辯的發生情形僅限于財產顯著減少的局面,有難為對待給付之慮。
(二)增加了不安抗辯權的救濟方式
在我國傳統的不安抗辯權制度中,僅僅規定了先履行一方當事人如發現對方財產狀況惡化有不能履行合同的可能時,他可以有中止履行和延期履行并要求對方提供擔保的權利。但是,如果對方不能提供擔保,他是否有權解除合同規定得并不明確。
然而在新的合同法之中的第10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第107條則規定了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主要有“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因此看來,我國合同法不安抗辯權制度包括了解除合同、要求賠償損失的救濟方式。
此點規定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沒有先履行債務義務的當事人不當行使抗辯權而導致訴訟發生,一旦訴訟發生,則該方當事人應債務能力的情形。至于何為“確切證據”,應取決于具體情況和法官的判斷。
二、不安抗辯權在司法實踐中的重要性
不安抗辯制度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體現了民法的基本原則,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而且是合同履行中的一種特殊的法律救濟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損失的出現或避免損失的擴大,保護了合同守約方的合法權益。
(一)不安抗辯制度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在合同履行中具體體現
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公正、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原則要求民事活動要維持雙方的利益平衡。當發生特殊情況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失去平衡時,應當進行調整,使利益平衡得以恢復,由此維持一定的社會經濟秩序。
在—些雙務合同中,存在著先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明知自己先履行完義務之后,對方會違約。在此情況下,就自己是否仍要按期履約的問題產生了疑惑。如果不按約定履行義務,可能要承擔違約責任;但是如果按合同履行義務,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僅不能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反而會受到侵害。這就使得雙方不公平,雙方的利益關系失去了平衡,也是不合理的,違背了民法的最基本原則。
不安抗辯制度正是為了追求這么一個最基本的法律精神而產生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安抗辯制度的重要性,它的存在體現了民法公正、公平、誠實信用的最基本原則。
(二)不安抗辯制度是合同履行中一種特殊的法律救濟措施
我國民法中一般意義上的補救措施是指在合同履行期屆滿而違約的一方對沒有違約的一方所給予的補償或賠償。而不安抗辯制度的特征之一就是對將要發生的違約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失,提前獲得法律上的救濟,防止守約方損失的出現或避免損失的擴大。
因此,不安抗辯制度其實也是一種對一般意義上補救措施的補充。當然法律也明確規定了在以下四種情況下,先給付一方才能行使不安抗辯權:
(1)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2)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3)喪失商業信譽;
(4)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況。
(三)不安抗辯權可以督促后履行方按期履行合同
不安抗辯權保護的是先給付一方向對方請求履行合同義務的權利,當先給付一方中止履行合同后,及時通知對方,并給予對方合理期限使其提供適當的擔保或恢復履行能力,以消滅不安抗辯權,順利履行合同。
所以,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是以保證合同能夠順利履行為目的,而不是以解除合同為目的。當然如果后履行方沒有在合理的期限內提供適當的擔保或恢復履行能力,先給付一方有權利解除合同,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完善不安抗辯權制度的建議
雖然不安抗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一方的合法權益,保障能夠全面、正確地履行合同,但其中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打破不安抗辯權的行使主體具有局限性
不安抗辯權行使的前提條件是先給付一方才能行使,另一方則不能行使。而在社會現實中,在一些定期履行債務的雙務合同中,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喪失履行能力的也可能是先給付一方。在這里,如何保護后履行義務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問題,不安抗辯制度就有它的不足之處。
所以本文認為,我國現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辯制度,可以借鑒英美法系國家規定的“預期違約” 制度中的“默示違約”制度,賦予雙務合同中有先后履行順序的各當事人同等的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權利。
(二)完善不安抗辯權制度解決合同糾紛的處理辦法
中止履行程序是法律規定的先履行方在解除合同前的必經程序。但是在實踐中,對明知對方肯定恢復不了履約能力并無法提供擔保的合同,中止履行給對方一定期限履約能力顯得多余,只會使先給付一方損失加大,耽誤與他人重新訂立合同的時間。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本文認為可以這樣完善一下,即法律不再強制規定中止履行程序為解除合同的必經程序,而是當發生預期違約時,由當事人各方進行協商,目的是為了盡快使后履行一方恢復履約能力或提供擔保,保證其能夠履行合同義務。如果自行協商失敗,法律應當賦予先給付一方有權直接解除合同,而無需再先中止合同。
所以,基于民法中的公平、公正原則,我們應該根據每個具體合同的實際情況,當事人自主選擇解決方法,實現合同目的,維護交易各方的預期利益。
(三)改變在不安抗辯權行使過程中的費用承擔問題
為了防止不安抗辯權的濫用,先給付一方在行使不安抗辯權時,應當負舉證義務。但在實踐中,往往在一個具體的合同中,先給付一方要獲得對方不能履行義務的證據,需要支付必要的甚至是很大的開支,雖然當證據合理、充分時,打贏了官司,解除了合同,但對方承擔的是違約賠償,而不包括因取證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所以本文認為,我們可以借鑒一下修訂后新的《商標法》。修訂后的《商標法》明確規定了被侵權人因制止侵權行為而進行的取證及其他行為的合理開支由侵權人支付。
因此本文認為,先給付一方因取證而支付的合理開支,如果證據充分、合理能夠行使不安抗辯權時,應由后履約方負擔這種合理開支,以進一步的保護守約方的合法權益,鼓勵合同各履約方應遵循誠實信用這一基本原則。
總之,我國《合同法》創設了三大抗辯權,進步是非常明確的,也符合市場經濟的實際需要,得到了實際生活很好的檢驗,畢竟只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其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在以后的發展與完善中加以修改,以達到合理且和諧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 胡康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