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這為維護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為社會穩定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同時也為將來強制執行法的制定奠定了法律的基礎。由于在制定民事強制執行法律和司法解釋的過程中,側重于認為民事強制執行程序為民事訴訟程序,而忽略了與實體法的融合、銜接,加之執行機構和執行人員也疏于實體法在民事執行程序中的適用,致使諸多實體法的規定在民事強制執行中難以體現。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有些法律、法規應該作出修改和矯正,立即向《物權法》靠攏和《物權法》、融合和銜接,以保證執行工作的正確順利開展。
關鍵詞:物權法;民事強制執行;司法解釋
中圖分類號:DF5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151-02
當前,我國民事強制執行方面的法律規范、制度不健全,立法滯后,執行過程中仍時常有處理問題無法可依、無法操作、經常出現法律空白和漏洞的現象。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在1998年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但經過十年的社會發展已經不能滿足執行工作的實際需要。因此,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制訂并實行了《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以下簡稱《查封規定》),《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以下簡稱《拍賣規定》)和《關于人民法院執行設立抵押的房屋的規定》(以下簡稱《執行抵押房規定》),使執行工作在具體實行過程中有了可操作的法律依據,體現出民事強制執行法規是融合程序法和實體法為一體的法律。在民事強制執行程序中,通過物權和債權的轉換,得以使債權人實現債權,這是物權之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的一個重要方面。
由于在制訂民事強制執行法律和司法解釋的過程中,側重于認為民事強制執行程序為民事訴訟程序,而忽略與實體法的融合、銜接,加之執行機構和執行人員也疏于實體法在民事執行程序中的適用,致使諸多實體法的規定在民事強制執行中難以體現。根據《物權法》的規定,筆者認為過去有些法律、法規應該作出修改和矯正,立即向《物權法》靠攏、融合、銜接。一是《物權法》的某些條款和規定在民事執行程序中必須適用。二是現有的民事強制執行法律規定應依《物權法》作出相應的調整或者新的確認。三是依據《物權法》的某些規定,作出新的民事執行司法解釋。根據對《物權法》的理解,筆者以為在今后的民事執行中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關于平等保護執行當事人合法權益問題
人們的觀念中總有一種習慣認識:申請執行人與被申請執行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這個問題在《物權法》中可以得到解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一)貫徹平等保護原則
《物權法》第4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申請執行人和被申請執行人,在市場上經過一場交易,“商戰”后形成糾紛,亟須人民法院予以公權干預。面對的雙方是平等的市場主體,其各自享有的物權自應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被執行人的應盡義務的物權被強制執行,轉移給申請執行人,是達到雙方權利義務的某種平衡,并不改變雙方主體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二)重視異議人權益的保護
《物權法》第19條規定:“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的,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賠償”。這一規定也是我國立法上的突破性規定。其要點有五個方面:一是物權主體權利人、利害關系人有權查閱物權登記簿,申請更正登記;二是登記權利人書面同意或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予以更正登記;三是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在登記權利人不同意時有權申請異議登記;四是異議登記申請人應在15日內起訴,行使撤銷權,否則異議登記失效;五是異議登記不當,承擔登記權利人損失的賠償責任。
(三)執行拍賣平等保護主體權益
《物權法》規定的平等保護原則,已在執行的《拍賣規定》中集中體現。一是參加競買主體的地位平等。二是競買程序上的公平操作。三是重視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四是保證優先受償權。五是保護用益物權。六是保護優先購買權。這些規定都體現了公平地保護申請執行人、被執行人、優先權人、案外人的權益,在執行過程中,各種合法權益都要受到保護。
二、關于物權登記問題
我國社會財產管理現狀中,往往存在著財產登記名義人又往往不是財產所有人,以及主要是受利益驅動導致的物權登記機構多而致登記權屬頻發沖突等?!段餀喾ā吩诹⒎ㄟ^程中,注重解決登記機構問題,獨具中國特色地將行政法規范列入《物權法》中。
《物權法》中關于物權登記的規定較多,我們先來看看預告登記和物權登記的效力。
(一)預告登記
《物權法》第20條規定,當事人雙方簽訂買賣不動產物權的協議時,因不動產尚未生成,不能實現物權,為保證將來物權的實現,可按照協議的約定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
這里要注意的問題是:一是當事人的買賣合同中應當有預告登記的約定條款。二是登記機構應依據預先登記申請和買賣合同的約定辦理預告登記。三是預告登記具有物權效力。四是預告登記后,買賣合同失效、債權消失時,預告登記失效。五是能夠進行登記時應申請正式登記。六是此條款只限于不動產的物權買賣合同。人民法院在執行過程中,對于被執行人的未能辦理物權初始登記的財產,可以向當事人發去預查封登記裁定和協助執行通知書,登記機關應當予以協助辦理。物權登記的效力、物權公示制度是物權的最基本的制度。登記公示為最有效的公示形式。而物權登記的效力,傳統有三種形式:一是登記要件主義;二是登記對抗主義;三是托倫斯登記制度(可稱附條件登記要件主義)。
(二)采取物權登記要件主義的規定
《物權法》中對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的不動產、質押的財產權利,在第138條、187條和第2條中都作了明確規定。《物權法》中第127條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第158條對地役權,第188條對抵押的動產,第189條對浮動抵押的動產也作了明確的規定。但是,以上幾種物權的設立以合同生效為要件,但同時又以善意第三人登記為對抗要件。
在《物權法中還規定了三種無須登記即設立物權的情形。一是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物權。二是繼承、受遺贈的物權。三是事實行為所生之物權。這三種設立物權的形式,所以列為登記對抗主義模式,是因為這三種情況下,一般不會出現善意第三人,仍視為是一種物權登記對抗主義的情形。
嚴格意義上講,《物權法》僅取前兩種主義,但也有托倫斯登記主義的表述,在此不作詳述。
三、關于實現抵押權的實務操作問題
《物權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民事強制執行程序中,普遍涉及三種物權,其存在形態是不動產、動產和其他財產權。其中,擔保物權,特別是抵押物權的執行處理及其實務操作涉及的問題較多,故列出闡述。
《物權法》第179條是關于實現抵押權情形的規定;第186條是關于禁止抵押的規定;第191條是關于轉讓抵押財產的規定;第192條是關于隨附轉讓的規定;第194條是關于放棄抵押權或抵押權順位的規定;第195條是關于抵押權實現的規定;第203條是關于最高額抵押權設立前的債權處理的規定;第204條是關于最高額抵押權轉讓的規定;第205條是關于變更債權的規定。對這些規定,我們在民事執行中應加以注意。設定抵押權的財產,須是債務人或第三人有權處分的財產。故《物權法》第180條列出七項可設定抵押的財產,都是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財產:(1)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2)建筑用地使用權;(3)以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4)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5)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6)交通運輸工具;(7)法律、行政法規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財產??梢?,債務人用以設立抵押權的財產應有三個條件:一是具有交換價值;二是具有轉讓性;三是具有專屬性。債務人在此條件下才有處分權,才可用以設立抵押權。
抵押成立后,筆者以為還應強化抵押權人的監督、檢查權(確保抵押物的保值和安全)。這在《物權法》中都有明確規定。一是發現登記暇疵問題;二是發現抵押物的處分情況問題;三是發現抵押物價值受損的行為問題;四是發現抵押人轉移債務的行為問題;五是發現是否支付了應支付的款項問題等等,都應當及時了解,以利提前采取相應對策。發現抵押物滅失、毀損等行為后,可及時追究賠償責任,盡力減少抵押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