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市的城市休閑旅游發展面臨社區參與的問題,其關鍵點是找到社區與政府的利益共同點。在政府主導下,多方合作,完善社區中介組織的職能,加強社區文化建設,開展適度的經營活動,讓居民分享經濟利益,實現社區發展與旅游發展的和諧。
關鍵詞:城市旅游;社區參與;共同利益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106-03
一、研究背景
很多學者對旅游業發展中的社區參與問題進行了研究,但大多集中于欠發達地區。實際操作中,很多社區參與都很被動,居民權益難以保障。其根本原因是政府與居民之間的利益對立,所謂社區參與只是農民利益受損后的被動反應[1]。在此背景下,部分學者研究了社區主導型的旅游發展模式。如周永廣等(2009)闡述了社區主導模式的三種不同類型,即基層組織主導模式、股份制運營模式和專業合作社主導模式,探究了這三種模式的利弊以及適宜性[2]。安艷艷等(2007)提出建立一個基于居民感知與態度的社區主導機制[3]。但社區主導并非是最完善的旅游發展模式。陳志永等(2009)提出了郎德苗寨社區主導旅游發展中個人理性造成的集體效率損失的問題[4]。城市居民要參與到旅游發展中來,更為困難。左冰等(2008)引進了西方的“社區增權”理論[5],但實踐操作性較差。西方采取至下而上的社區參與策略,社區居民提出對未來的構想,專家和政府再對這些想法進行縮減,居民對發展總目標負責[6]。而在中國城市旅游發展中,政府身兼政策制定和具體管理等多項職能,居民缺乏與政府對等的地位,缺乏參與的權利。但中國的社區參與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對此,孫九霞等(2006)進行了研究[7]。本文試圖通過找到社區與政府的利益共同點,以實現兩者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合作。
二、研究案例及研究方法介紹
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杭州市北部,地處京杭大運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匯處。以小河直街為中心,反映了清末民初運河沿線下層人民的生活環境,保留著一定數量的歷史建筑,其建筑特色、街巷風貌、運河航運遺跡仍然保留著獨特的風貌。北面規劃為原生態生活街區,南面是新歷史商業街區。小河直街建筑是傳統的“下鋪上居”、一河兩街格局,面街一樓為商鋪,二樓為居所,后面是運河。社區安置政策有三種:回遷、異地安置、現金補償。作者于2010年1月份,采用深度訪談的形式對居住在小河兩邊的12戶原住民進行了調查,包括小河直街和小河東河下的居民。筆者就住戶的個人基本情況、生活狀況、對社區文化的認知、社區參與意愿、利益訴求等進行了訪談,并走訪了相關政府部門,以獲得相應信息。
三、小河直街社區居民的調查結果分析
(一)居民特征
1.居住時間長,總體年齡偏大
在走訪的12戶人家、39位居民中,45歲以上人口占56.41%,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10位,占25.64%,管委會工作人員也反映居民年齡偏大。居民在此生活時間較長,很多出生于此,其中居住二十年以上的有32位,占82.05%。小河直街社區處于杭州市城北經濟較落后地區,較早前屬于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大多不愿搬遷過來,這里的居民受限于經濟條件,沒有能力搬到其他地區居住,這使人員流動相對較慢。
2.文化水平較低,就業能力偏低
在39位居民中,高中及以下學歷者35位,占了89.74%,其中初中及以下有29位,占74.36%。據了解,文化程度較高的居民都已經搬離到杭州城區更好的地段居住,文化水平低的,只能留守。社區居民的工作大多是簡單勞動。一般除了當工人外,就是待業在家。
3.生活方式傳統
社區居民大多喜歡熱鬧,喜歡鄰里間串門聊天。生活在平房里,居民交流相對方便。很多鄰居相處時間長達幾十年,彼此熟悉,關系和諧。但居民之間的互動以面對面為主。
(二)社區參與面臨的障礙
1.居民對社區文化的認可度較低
所有被走訪的居民認為,這里沒有什么特別的社區文化。小河直街以前環境惡劣,雖然有很多清末民初建的典型水鄉民居,但是破爛不堪,有些甚至成了危房,基礎設施也很差。很多居民并不熟悉小河直街曾經輝煌的歷史,也未認識到它的價值,只是習慣了這里的生活。
2.居民缺乏社區參與意愿
居民比較關注自身利益,而不太關注他人利益。很多居民明確表示不關心社區的公共事務,強調只關心自身事務,但不抵觸公共事務。當被邀請時,大多數居民表示愿意參加公共事務,部分居民表示有空會參加。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冷淡態度不利于建設社區文化。
3.部分居民不擁有房子產權
小河直街的房子中,大約50戶是私房,其他都是公房,這意味著,部分居民不擁有房子的所有權,這使他們的權利保障被削弱。
(三)社區參與的優勢
1.居民對生活狀態的滿意度高
小河直街歷史街區是運河二期工程的重要整治內容,是要通過修繕傳統建筑、整治后期添建和新建的建筑,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居住條件,提高環境質量,再現杭城傳統居住風貌,展現市井生活場景。回遷居民都對政府工作表示滿意。他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很多人終于結束了幾代人共處一室的擁擠生活。特別是年紀較大的社區居民(一般超過65歲),是這次改造工程的最大受益者,給予政府工作很高的評價。居民良好的生活狀態有利于構成和諧的旅游環境。
2.居民的歸屬感較強
居民表現出較高的歸屬感,這是基于社區現狀的判斷。一般來說,可以通過五個維度來衡量,即:舒適感、識別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小河直街的居民普遍對目前的生活舒適度表示滿意,而且,歷經兩年整治,小河直街成為運河沿岸的一個標志性歷史街區。社區居民對于大幅改善的生活環境感到自豪。居民在這里生活多年,與鄰居交往融洽,互相照顧,感到一種安全感。總體上他們表現出對社區較強的歸屬感。
3.居民有參與的利益驅動
居民大多數收入水平較低,部分甚至失業在家。對旅游業發展表現出較高的期望。絕大多數居民希望小河直街能夠熱鬧起來,希望借助興旺的人氣提升小河直街的商業價值。他們大多為工人,沒有經營經驗,也缺乏足夠的資金和能力,所以,希望企業帶動整個社區的商業氛圍,他們借以出售一些簡單商品,或者把房出租給別人,以獲得經濟回報。絕大多數居民表示,只要社區人氣旺,旅游業發達,他們愿意被打擾,這反映出居民因期待經濟利益而對游客忍耐的態度。
四、小河直街休閑旅游社區參與建議
(一)關鍵點:找到政府與社區的共同利益點
1.共同目標是提高生活品質
社區參與并不意味著政府權力的喪失,相反,能夠更好地實現政府的目標,這是基于杭州的城市定位,即:建立“東方休閑之都,生活品質之城”。在此理念下,杭州進行一系列努力,包括推出免費西湖,西溪部分免費開放,所有博物館免費開放等,努力打造國際旅游綜合體。這對杭州城市旅游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從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等多角度來發展杭州休閑,提高杭州的綜合環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休閑旅游需要休閑氛圍的培育和當地休閑文化的鋪墊,休閑文化培育需要社區居民的參與。基于杭州的休閑旅游發展基礎和努力方向,政府與居民擁有了共同的發展目標,即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創造生活品質之城。
2.旅游發展只是社區發展的重要途徑
旅游發展不是目標,而是途徑。對政府來說,通過在小河直街發展休閑產業,拉動城北綜合實力提升。杭州城北,包括小河直街社區,借助運河這一品牌,提升形象,打造高檔休閑場所。對小河直街社區而言,借助旅游發展契機,極大改善社區的環境、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
3.社區居民與政府和經營者的良好互動是休閑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小河直街社區居民的回遷,再現了清末民初城市平民的居住文化生活。社區居民悠閑、和諧的生活場景構成游客體驗的對象。政府在小河直街的開發建設需要居民的配合,社區風貌的維護也需要居民的支持。社區居民在很多方面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政策、財政支持。經營者也要處理好與當地居民的關系,經營活動盡量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干擾。
4.休閑項目的開展是互利行為
目前休閑項目大多集中于惠貞橋與會安橋之間的商業區,包括餐飲、茶道、太極培訓、家裝等,還沒有形成大范圍動態的互動。小河直街歷史街區的獨特性尚未體現出來,它與其他休閑場所相比,最大的競爭力是相對低廉的價格。圍繞社區居民,增加更多休閑項目,既能夠豐富社區居民的生活,也能成為吸引游客的因素,構成小河直街獨特的吸引力,提高小河直街歷史街區的整體競爭力。
(二)共同利益下的多方合作方案
1.完善社區中介組織的職能
目前存在三個社區組織,即社區居委會、社區管委會和物業公司。社區居委會管理范圍較廣,管委會只管理小河直街社區,物業公司是政府指派的提供服務的公司。(1)增加各種形式的民間組織。如建立業主委員會,這是凝聚居民力量的重要途徑。組建業委會后,居民可以選擇自己認可的物業公司,并由業委會代表出面,與政府溝通。在興趣愛好基礎上,成立更多社區文化組織。(2)撤銷管委會,成立運河沿岸發展委員會小河直街社區分部,為半官方組織,成員由社區居委會、業委會代表、物業公司、經營者代表等組成,在運河休閑旅游發展的整體指導下,統一管理小河直街的休閑旅游,改變目前多頭管理的現狀。協調居民之間、居民與政府、居民與經營者在旅游業發展中的矛盾。(3)居委會扮演橋梁的作用,引導居民之間、居民與政府之間的互動。讓居民關系從傳統鄰里聊天串門的關系,上升為更加緊密的關系。根據居民愛好,幫助建立一些有特色、有文化內涵的社區居民團體,為成為杭州的精品社區創造條件。
2.完善社區文化建設
(1)發展運河新文化
這是在原有運河文化基礎上的發展和升華,是一種能帶給居民自豪感的文化。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文化,包括社區的文化環境、文化設施、文化活動等。政府與專家協作,把握社區文化和經營方向,培養居民對本社區文化的認同感。通過講座的形式,讓居民更多了解小河直街的歷史。通過社區內部的文化交流,找到甚至創造社區內部共同的文化紐帶。在政府的財政支持下,用幾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培育出屬于本社區的文化。
(2)利用或創造社區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休閑空間是小河直街居民展示的舞臺,也為社區居民提供休閑的場所。小河直街河景資源豐富,還有公園綠地優勢。根據規劃,區塊內部規劃小河路以西以及原小河路以東三個地塊用地性質為綠化用地,其間設置活動場地、亭、臺、樓、閣。政府要為社區活動提供足夠大的公共空間。
(3)開發社區休閑活動
社區休閑活動包括常規性活動和節慶性活動。常規性活動是社區居民日常的休閑生活,比如曬太陽、聊天、健身活動、街頭下棋等娛樂活動。在不同節令期間做各種傳統食品,如做醬魚、醬鴨、醬肉,并晾掛在空中。還有腌咸菜、腌咸鴨蛋等,這些都是老杭州的生活組成部分。引導居民積極健康的休閑,在小河直街這個特定的區域內,展現獨特的生活場景。挖掘和創造節慶活動,以激發居民的社區文化認同感,形成有特色的小區文化。節慶活動有很多種,如傳統節日、文化節、展銷節等。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國慶節、冬至等,這是社區居民自覺遵循的傳統生活習慣。文化節則要立足本區,如鄰居節、運河文化節等。舉辦各類展銷活動。結合杭州每年舉辦的西湖博覽會,讓小河直街成為西博會舉辦特色活動的地點。小河直街的基礎設施必須跟上,如增加公交線路,增設停車場等。
3.開展適度的經營活動
小河直街經營活動目前僅限于商業區,建議在居住區靠近商業區且空間較開闊處,適度從事經營活動。基于歷史文化定位,重現一些有市場吸引力的經營項目,如醬園、佛教用品店、水果店、茶坊、婚紗攝影店、藝術品店等。商業活動并不滲透到整個小區,巷子內部及非沿街民居禁止商業行為,居住區的重點是文化和環境建設,為居民保留相對獨立的空間,為游客營造休閑輕松的氛圍。
出于游客體驗社區居民生活的需要,在統籌安排下,部分住戶提供餐飲住宿等接待服務。這些服務都應該在統一的經營規范下進行,由小河直街委員會統一管理。經過調查,小河直街社區開展民宿旅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通過自愿報名、嚴格審查、日常管理的方式進行開發。可增加游客與當地居民的接觸機會,更可為當地社區創收,使社區獲益于運河的保護。部分居民的住宿條件較為緊張,網上流行的沙發客為此提供了思路。住宿條件較差的家庭將客廳提供給游客,對于游客來說,體驗原真生活的要求超過了對舒適度的要求。還有部分房子空置,可以考慮居民間合作,分別提供住宿或餐飲。
4.居民分享經濟利益
居住區作為居民的生活場所,盡量保持閑適的氛圍,淡化商業氣息。居民與游客之間的互動是非贏利的。贏利的是商業區的經營活動,及其他配套的服務設施,如停車場等。將商業區經營中的部分收入以稅收的形式劃撥給小河直街社區,作為社區活動經費來源。前期,社區活動經費大多由政府的財政撥款支持,后期,隨著營業收入的提高,以稅收支撐經費,這些經費僅與居住其中的社區居民分享。通過活動經費的形式劃撥給小河直街委員會,通過政府與居民的協商,將這些部分收入用于舉辦社區的公共文化活動。
五、結論
本文在對大運河杭州段小河直街社區實地走訪的基礎上提出,杭州休閑旅游社區參與的關鍵是找到社區與政府的利益共同點,在政府主導下,采取各種措施,以實現社區發展與旅游發展的和諧。小河直街社區的旅游業發展剛剛起步,社區參與構想還有待于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 保繼剛,孫九霞.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中西差異[J].地理學報,2006,61(4):401-413.
[2] 周永廣,姜佳將,王曉平.基于社區主導的鄉村旅游內生式開發模式研究[J].旅游科學,2009,23(4):36-41.
[3] 安艷艷,張文.基于居民感知與態度的旅游地社區主導旅游業發展機制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2007,(7):12-20.
[4] 陳志永,況志國.郎德苗寨社區主導旅游發展中的個人理性與集體行動的困境[J].學術探索,2009,(3):72-79.
[5] 左冰,保繼剛.從“社區參與”走向“社區增權”——西方“旅游增權”理論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8,23(4):58-63.
[6] Henry Sanoff(2005).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iverfront development [J]. CoDesign,1,(1):61-78.
[7] 孫九霞,保繼剛.從缺失到凸顯: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研究脈絡[J].旅游學刊,2006,21(7):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