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環境侵權涉及受害人之多、造成損害之大、侵權人認定難度之高,使傳統民事救濟和行政救濟難以充分地救濟受害人,所以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應運而生。可是,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在我國剛剛起步,尚存在一些問題,應從法律和制度層面提出完善我國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的實現路徑,從環境責任保險、環境侵權損害公共補償基金等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機制
中圖分類號:DF96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167-02
一、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的內涵
環境侵權往往具有社會性,其受害地域廣闊、受害人數眾多、賠償數額巨大。如印度博帕爾毒氣泄露、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露、美國三里島核污染等,都是因加害人(責任人)無力擔負巨額賠償破產而使受害人無法得到賠償。這些情況使得環境侵權救濟不再是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的問題,而成為社會性問題。并且傳統環境侵權救濟類型不能很好達到保護受害人和兼顧侵權人利益的目的,環境侵權的社會化救濟應運而生。所謂環境侵權的社會化救濟,也稱從“個人損害到社會損害” (From Individual Damage to Social Damage)[1],是指環境侵權損害行為所產生的損害視為社會損害,通過環境責任保險、公共補償等高度設計的損害填補制度,由社會上不特定的多數人承擔和消化此種損害,從而使損害填補不再是單純的侵權人自我負擔,實現損害賠償責任轉移和分散。環境侵權的社會化救濟既能及時、充分地救濟受害人,維持社會穩定,又可以避免加害人因負擔過重而破產,保護經濟發展,有利于形成一種雙贏局面。
二、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的理論依據
(一) 利益衡平理論
法律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調整各個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利益的平衡。與傳統的侵權行為相比,環境侵權行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諸如排放煙塵、傾倒廢物、流放污水等污染環境的行為始終與經濟發展相伴隨,其本身往往是各種創造社會財富、從事公共福利活動中的衍生行為。這就意味著環境侵權已不是純粹的無價值的違法行為,而是帶有相當程度價值正當性的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例如,在科斯的理論中,排污就是作為一項權利對待的。科斯認為,要解決污染的外部性問題,就應該對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理解,并且“如果將生產要素視為權利,就更容易理解了,做產生有害效果的權利(如排放煙塵、噪聲、氣味等)也是生產要素,”這樣環境污染的外部性就可以得到矯正。科斯還爭辯說:“正如我們可以將一塊土地用作防止他人穿越、停汽車、造房子一樣,我們也可將它用作破壞他人的視野、安逸或新鮮空氣。行使一種權利(使用一種生產要素)的成本,正是該權利的行使使別人所蒙受的損失——不能穿越、停車、蓋房、觀賞風景、享受安謐和呼吸新鮮空氣。”[2]由此可見,環境侵權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是一種有價值的侵害。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制度正是恰當的衡量了環境侵權行為的合理性和保護受害人權益的正當性之間的關系,平衡了致害企業、受害者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分散和轉移環境侵權賠償責任達到各方利益的恰當關照和社會的有序發展。
(二)社會本位理論
傳統的侵權行為法是以個人責任、過錯責任為基礎,充分尊重個人自由和權利本位。但從19世紀末開始,隨著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破壞現象愈演愈烈,出現了環境侵權這一新型侵權行為,而該行為發生往往是高度工業技術缺陷之結果,若根據個人本位過錯責任原則理論,受害人只有在證明雇主有過錯的情況下,才可能得到賠償,而如果讓缺乏專業知識的受害人去舉證加害人有過失,無疑舉證加害人有過錯的愿望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就使得受害人得不到賠償;而且環境侵權更多的時候表現為累積性、持續性的污染損害。因此,若要引導環境侵權損害賠償問題得到合乎正義的解決,就要充分考慮到環境侵權的特殊性,修正傳統的侵權行為個人本位過失責任理論,于是,社會本位無過錯責任理論應運而生,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原則的確立,如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公共補償基金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這個更好的平衡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并且給社會和他人的利益更多的保護。
三、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制度在我國存在的問題與實現路徑
在整體上,我國關于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制度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在實踐中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我國目前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在實踐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我國現有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并缺少有效的環境糾紛解決機制。環境糾紛解決途徑主要是民事訴訟和行政調解,一方面污染受害者無力承擔高昂的訴訟費和律師費,另一方面排污企業或明或暗地受當地政府的保護,使得受害者在索賠過程中困難重重;再加上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制度在我國并未真正建立。二是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制度的強制性不足。三是范圍過窄。我國目前只把突發性污染事故造成的民事賠償責任作為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的標的。事實上,造成環境賠償責任的不僅僅限于突發性污染事故。突發性的環境侵權在發生前沒有明顯的癥狀,但一旦發生,就即時造成損害。而持續性的環境侵權延續時間長,甚至是多種因素復合累積之結果,侵權人和受害人對侵權行為發生的具體經過,常常缺乏深切認識,以致于對侵權行為難以認定,其結果是難免阻卻救濟之實現[3]。為了有效的克服這些現實問題,有必要對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制度在我國的實現路徑作一番審慎的探討和選擇。
(一)環境責任保險
環境責任保險是指被保險人因自身或其他原因,致使環境受到污染或破壞,并對他人人身權、財產權,環境權益造成損害,而應當承擔的賠償或治理責任為標的的責任保險,故又被稱為“綠色保險”。環境責任保險因其具有強大的分散和轉嫁風險功能,所以深受污染企業和污染事故受害者的青睞。這就要求我國盡快建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首先要組建環境責任保險承保機構。可是我國開展環境責任保險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很缺乏,因此,為了積累經驗,可以選擇現有的合格保險公司逐步的開展特定領域的環境責任保險業務。等到環境責任保險發展成熟時,成立專門的環境責任保險機構,將該業務交給專門的環境責任保險機構辦理。其次,承包范圍。環境侵權一般分為突發性的環境侵權和持續性的環境侵權。對于突發性環境事故來說,是納入環境責任保險的承保對象,可以充分發揮環境責任保險的優勢,分散和轉移風險,在保護企業的正常發展經營和保障突發環境事故受害人利益之間求得平衡。對于持續性的環境侵權對其是進行有條件的限制納入環境責任保險的承保對象的,因為持續性環境侵權一般是由企業的污染物排放引起的,來源于一個企業或者數個企業的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復合、累積或者通過生物富積的作用,漸漸的對第三人的人身健康和財產安全帶來危害。再次,保險費率。保險費率是指單位保險金額應交付的保險費。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中,保險費率的確定是最困難的,這是由于費率的高低取決于風險大小及最大賠償金額的估算。因此,在環境責任保險的費率制定時,需要運用科學方法進行風險評估,對污染危險的級別和危害大小進行區分,建立適當的保險費率體系。在具體到每個保險標的時,要讓專門技術人員進行考察認定,對污染和危害程度不同的企業分別確定一個合理適當的費率。最后,保險賠償限額與受害者全額受償相結合。由于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害往往十分巨大,在環境責任保險中,如果不設定保險賠償限額,則保險公司不愿承保,或者可能使保險公司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因此,實行責任限額不僅保證了被保險人不至于因賠償責任而陷入經濟困境或破產,也保證了受環境侵害的第三人能獲得賠償,符合環境責任保險的目的。而對受害人來說,實行的是全部賠償,即受害人有權要求得到其所受到損失的全部賠償,如果保險公司所做出的保險賠償不足以彌補受害人的全部損失,受害人對剩余部分可以要求侵權人予以賠償。
(二)環境侵權損害公共補償基金
環境侵權損害公共補償基金是指由政府通過環境稅等籌資方式設立基金,環境侵權受害人在其他方式不能合理救濟時,通過申請,符合相應條件者便可以迅速、確實得到該基金補償的一種救助方式[4]。首先要確立損害補償基金的來源問題,因為這是該制度存在的基礎。我國環境侵權損害補償基金的建立應當多方籌措資金,除了向企業征收外,征收環境稅、發行環保福利彩票等,這些都是基金來源的途徑。其次,公共補償基金管理機構的建立。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防止設立過濫,在國務院、省、市三級設立補償中心,負責受理不同層級的補償申請。國務院受理全國性或跨省的污染和破壞環境引起的補償申請,各省負責受理跨市的較大范圍內的補償申請,市級的補償中心負責受理其管轄范圍內的跨縣和縣以下的補償申請[5]。再次,公共補償基金支付的條件。第一,申請的主體必須合格。補償基金適用的對象僅限于那些因空氣污染、水質污染以及毒性化學物質而受到重大損害的受害人。第二,申請的內容應符合相關規定,補償的內容須是符合條件的健康損害或財產損失。根據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對于健康損害的賠償首先應規定實施救濟的疾病范圍,其次要考察受害人居住的區域是否存在過或正在存在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而對于財產損失的賠償只賠償直接損失。第三,受害人能夠證明已正確尋求過民事救濟或行政救濟,但救濟不能或救濟不足。因為我國的環境侵權損害公共補償與民事救濟和行政救濟相比,具有次序上的后位性、功能上的填補性,是對現有救濟的補充和完善。最后,公共補償基金支付的范圍。環境侵權公共補償基金賠償的范圍應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精神損害賠償。由于公共補償基金是以環境民事責任制度為基礎的,因而公共補償基金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可以參照我國《民法通則》中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財產損害主要包括財產的直接損失。關于精神損害賠償,2001年3月10日最高院出臺了《關于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有關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作了詳細的規定,包括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賠償請求人的主體資格、精神撫慰金的方式、賠償數額依據的因素等,為我國今后的環境侵權精神損害的公共賠償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明遠.環境侵權救濟法律制度[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24.
[2] R·科斯.社會成本問題[C]//胡莊君,譯.陳昕.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文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2.
[3] 邱聰智.公害法原理[M].臺北::三民書局,1984:21.
[4] 王明遠.環境侵權救濟法律制度[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44.
[5] 鄒雄.環境侵權救濟研究[M].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