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管為人所詬病,大學排名仍有其社會背景和實際需求,也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產物。只有健全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注重高校的專業排名,才能促進高等教育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大學排名;產生;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215-02
收稿日期:2010-02-27
作者簡介:肖三(1976-),男,四川樂山人,政教室教員,博士研究生,從事科技哲學研究;姚國政(1971-),男,山東文登人,基礎部教員,博士研究生,從事物理學研究;李萍萍(1973-),女,陜西澄城人,基礎部教員,從事科學技術史、科學計量研究。
2010年網大網站上登載了一則消息,具體內容如下:經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五屆四次會議的專家評議,43所高等學校(其中新設置高等學校42所、籌建到期正式設立高等學校1所)獲得通過。這43所學校中,高等??茖W校4所,本科學校22所,16所學院更名為“大學”……[1] 然后下面是一系列打算更名的學校名單。對于上述消息,騰訊網上跟貼的4條評論中,有3條對此表示了不滿,只有一條表示贊成。
看完這則消息,忍不住又對當今日益風行的大學排名進行了再思考。
一、大學排名的產生
應當看到,大學排名的產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其社會背景和實際需求的。
美國的大學排名最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目的是為了滿足了人們了解美國高校的有關信息的需求,提供信息從而幫助消費者決定去哪一所大學就讀。大學教育是學生有生以來所做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昂貴的投資決定之一。因此,最早進行大學排名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認為美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應該掌握足夠充分的有關美國高校的可比信息。
而對于中國,大學排名的產生有內外兩種因素:一方面,中國大學排名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計劃經濟體制時代,大學排名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解放后中國大學的籌建有相當一部分是出于國家統一籌劃而產生。20世紀70年代末,在看到單一的計劃經濟受到嚴重挫折時,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了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情況下,鼓勵發展一些必要的有益的經濟成分,并把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調節手段引進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大學排名是中國市場經濟在大學教育中的一種反映,是高等教育進行競爭的必然產物。另一方面,中國大學排名的產生或多或少地受到世界大學排名的影響。在進行改革開放之后,國人在打開國門走出去的同時,也引進來不少新鮮的事物。在國外大學排名如火如荼展開宣傳之際,部分國人也開始對中國國內的大學產生了進行排名的思想,其初衷有相當一部分也是出于為學生、家長和社會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標準——雖然這標準未必就完全真實地反映了實際。
二、大學排名的作用
1.為學生擇校提供參考。正如市場經濟的產生有其社會現實需求一樣,大學排名的產生同樣如此。大學排名最初的目的是為那些即將報考大學的高中生提供信息,滿足他們了解高校的愿望。而這些消費者除了那些即將進入大學的高中學生外,還包括那些望子成龍的學生家長們。由于在現代社會里,高等教育對于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一項相當重要的核心內容,所以,各位家長圍繞此所進行的努力也是長期性的。在中國,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很多家庭都把子女的教育問題排到了第一位。不僅僅是在即將進入高考的高中階段,在初中,甚至在小學、幼兒園,這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就把對子女的教育作為了除工作之外的首要內容。媽媽們交流最多的話題往往是圍繞子女的教育展開:孩子的擇校問題,排位問題,教輔教材,孩子們的每一次考試,奧數、英語等形形色色的培訓班……許多媽媽們在有了孩子之后,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在家做專職媽媽,完全圍繞孩子的學習、生活運轉。所以,大學排名對于她們來說也是一個關注的焦點問題。
2.為用人單位提供標準。隨著排名工作的日益深入和當前遍及世界的就業困難,許多用人單位為了提高招聘門檻,紛紛把用各種指標評選出來的高等院校作為“準入線”。現在很多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的第一學歷必須是進入“211工程”甚至“985工程”的院校。據中國網報道,2009年11月,在武漢某大學露天體育場舉行研究生雙選會上,某博士畢業生的簡歷被退回。招聘單位人事處副處長說,退回的原因是由于該應聘者的第一學歷為專科,不符該校招聘條件。該單位的用人需求表應聘的崗位要求“各階段學歷均為211以上院?!?。該校外語學院俄語專業教師崗位,指名要各學歷階段都畢業于北外、上外的博士,藝術學院多數專業教師崗位指定“八大美院或國外院?!?應用學院數學類專業的教師崗位,則直接提出“第一學歷211院?!钡臈l件。從這一點出發,排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的情況并進行挑選。
3.為資源配置提供引導。這里的資源配置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政府對高校的投入支持。在許多國家,政府對于大學的投資占據了高校資金的一個重要部分。不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許多大學的資金都依賴于政府部門的支持。在中國,好的大學獲得政府資金的支持更是明顯。比如對于進入“985”工程的大學,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直接投入占據了相當的份額。占據排名前兩名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分別獲得來自政府部門的18億撥款,緊隨其后的浙江大學分別獲得來自教育部和浙江省的7億共計14億撥款,然后是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各自收到的中央、地方相關政府部分的12億撥款。其次是來自社會各界對于大學的各種支持和捐助。一些熱心教育和慈善的捐助個人和集團對于排名靠前的大學總是情有獨鐘,除了直接的金錢資助外,還包括直接修建教學樓、圖書館或者捐贈實驗儀器教學用具等。而那些排名靠后甚至名不見經傳的院校對此只能是望洋興嘆、望塵莫及。最后,優秀的學生和優秀的教師也對排位靠前的大學青睞有加,不論是高考學生還是留學歸來的專家學者,總是首選各項指標排位靠前的院校。
4.為高校發展提供競爭。大學排名的出現對于各國高校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這同時迫使各國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領導不得不重視起高校的排名次序,并在一定程度上視其為維持和建立大學地位和聲譽的參考指標。尤其是當看到一些排名直接影響到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比如資助、捐款等等時,高校對此更加展開了新一輪競爭。除了鞏固和加強各自的優勢和重點之外,過去一些不太注重評價指標的高校開始更加重視相關評價指標,比如對于學術水平的重視、對于畢業學生離校就業后的關注、對于學校長遠發展的謀劃。很多大學在大學排名和其他指標排名引導下,紛紛出臺許多激勵機制,進一步鼓勵和促進優秀人才的加盟和教職員工的創造性工作。
三、質疑引發的思考
盡管大學排名有其現實需要性,但是,從大學排名的產生開始,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對于大學排名的質疑
就沒有停止過。在美國,不斷地有對于大學排行榜進行否定的聲音。2007年4月,英國劍橋大學首位女性校長艾莉森·理查德教授在汕頭大學作演講時就表示對“單憑某一泛泛標準而對大學排名”的做法持保留意見?!半m然看到劍橋大學在大多數排名表中位次都不錯時,我還是忍不住高興。但事實上,大學之所以卓爾不凡,不僅因為這些大學具備了在世界范圍內使它們成名的一致性,還因為它們各有各的獨特性。這些獨特性使我們很難根據一個泛泛的標準對它們進行排名,甚至這種排名本身很有可能毫無意義。”[2]
來自公眾的質疑情有可原,理由之一是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不盡相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同一所大學,由于不同的排名者采用了不同的評價指標,經常在名次浮動上相差頗大。其次,由于大學排名的許多機構對大學的排名屬于非政府行為,所以導致某些院校為了提升本校的排名不惜弄虛作假,甚至拉攏排名者。比如隨著大學排名的愈演愈烈,很多大學為了提升自己的一些排名指標——如學術論文、科研成果等——而進行粗制濫造,由此出現了不少學術欺騙行為。如鬧得紛紛揚揚的“井岡山大學兩講師學術造假”事件。而大學排名機構和某些高校之間也存在一些“貓膩”。比如,媒體曾曝出某大學為了提高名次給某排名者贊助,天津某大學校長也透露曾有一家排行榜的制作機構找上門來索要“贊助”,遭到學校拒絕。某大學校長在一次訪談活動中也披露“排名贊助費”的存在。這為大學排行榜的質疑者提供了新的證據。這位大學校長指出:“第一,所有這些(大學)排名沒有任何一家向學校要過數據,數據來源我認為至少是不完整的;第二,所有排名沒有一家請過任何同行專家評議,都是課題組自己排出來的。所以我覺得它需要改進。當然,排名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但我們不能簡單跟著排名走?!?/p>
事實上,由于大學排名市場缺乏規范,眾說紛紜的排行榜為高三考生及高校都帶來了困擾。一些排名機構將相關“產品”通過媒體公布,或以“大學指南”類圖書牟利。在不同的榜單上,同一高校的排名有時大相徑庭。這甚至引起了高校學生之間的網上“口水戰”,如排名機構網大公司主辦的“大學排行”網絡論壇上,充斥各校學生之間的謾罵。
此外,有關用人單位在招聘職員時采用“非某某工程院校不要”的做法也頗值得推敲。這讓我們提出懷疑:難道只有排名靠前的名校才能出人才?其他一般大學就不能出人才?任何將問題絕對化的做法只能適得其反。
不過,盡管大學排名存在種種為人所詬病的地方,但是,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經濟社會,良好的大學排行榜還是必須的。從本質上講,對人或事物進行排名的思想來源于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方法——比較方法。正是通過比較,我們才能夠更好地認識客觀事物,大學排名也是這樣。或許,正如“學院”改名事件一樣,從“學院”到“大學”未必就真能促進自身發展一樣,很有可能把自己原來的特色都丟掉了,只有建設有自己特色的各類院校才是根本。大學排名同樣如此,只有健全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在將來的發展中不要過于注重綜合大學排名,而要更注重高校的各專業排名,讓所有大學都能參與進來加入競爭,才能促進高等教育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http://bbs.netbig.com/viewthread.php?tid=12671extra=page%3D2.
[2]謝苗楓,呂博雄,林碩,高慧冰.大學排名很可能毫無意義——劍橋大學首位女校長做客廣東[EB/OL].南方日報網絡版,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sd/200704050150.htm.
[責任編輯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