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個人征信行業和制度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是市場交易安全的保障,其本質要求個人信用信息的開放和共享,而個人信用信息的私密性的特征決定了個人信用征信機制的構建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沖突不可避免。可以說,個人信用隱私權的適度限制與個人征信信息的適當公開,二者的平衡與協調是個人征信體系建立成敗的關鍵問題。在個人信用信息的征集、管理及使用過程中,都應注重個人信用信息保護的平衡。
關鍵詞:個人信用;征信;保護;平衡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127-03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個人信用是個人在市場經濟中的第二張“身份證”,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征信體系將對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發揮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征信體系的公開性與個人信息的私密性注定了個人信用征信體系的構建與個人信用信息的保護之間存在不可回避的沖突,而如何平衡個人信用的征信與保護之間的沖突也成為了個人信用征信體系合理構建的關鍵問題。
一、個人信用信息與征信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信用”是指“能夠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1]。個人信用即是“基于人之財產上之社會評價,所生經濟上之信賴”[2]。與個人信用有關的各種資料、數據、檔案等能反映信用主體支付能力、償付能力及履約能力等方面經濟能力的信息,即是個人信用信息。通常認為,個人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個人基本資料,主要是指個人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學歷、婚姻狀況、政治傾向、工作單位、工資狀況、家庭住址及聯系電話等信息;二是個人商業信用狀況,包括個人收入狀況、個人資產狀況、銀行貸款及還款狀況、破產記錄等商業信用記錄;三是個人社會公共記錄,包括個人納稅記錄、社會保險繳納情況等;四是個人守法狀況,主要是指個人有無民事違法、行政違法及刑事犯罪記錄等信息[3]。可見,個人信用信息都是與個人身份、能力直接相關的信息,與個人的隱私直接相關,具有私密性的特征。
所謂“征信”,可溯源至春秋時期《左傳》中的記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就其現代含義是指,征求他人或者自身信用或驗證信用,使授信方能夠比較充分地了解信用申請方履約的能力,以降低風險[4]。中國人民銀行草擬的《征信管理條例》所稱征信,是指對信用信息進行采集、調查、加工、使用等商業性活動。《上海市個人信用征信管理試行辦法》中更是明確規定,所謂個人信用征信,就是指依法設立的個人信用征信機構對個人信用信息進行采集、加工、管理,并根據用戶要求提供個人信用信息查詢和評估服務的活動。可見,征信制度的確立要求對個人信用信息的分享,其本質在于信用信息的開放。
二、個人信用信息征信與保護的沖突
(一)個人信用信息征信與保護的沖突是由其特征決定的
一般而言,個人信息的保密性是個人價值實現的前提。個人的身份信息、財產狀況等并不涉及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因此,對個人權利的尊重當然包括對個人信息應當享有保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交易空間不斷拓展,市場交易手段不斷更新,與之伴隨的是市場交易風險的增大。個人的財產狀況、收入及負債情況等信用記錄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個人私事,而是體現了個人的履約能力并直接關系到他人預期利益的實現。因此,交易相對人有權了解其相應的信用狀況,以保障交易的安全。個人征信行業和制度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是市場交易安全的保障,其本質要求個人信用信息的開放和共享。因此,一方面,在社會的運行中,隱私權作為個人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不容忽視;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個人信用征信機制的建立迫在眉睫,而個人信用信息的私密性的特征和征信機制要求信用信息開放性的特征,決定了個人信用征信機制的構建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沖突不可避免。
(二)個人信用征信與保護的沖突的本質
個人征信體制的建立是市場經濟逐漸繁榮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市場交易安全的需要,是保護公共利益安全實現的需要。其中,哪些信息內容應當公開,以什么樣的方式和形式公開,以及在什么范圍、對哪些對象公開都涉及到了公私權利的界定、保護和實現。因此,個人信用征信的實質在于個人信息隱私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與協調,反映了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價值衡量與取舍。個人信用信息由封閉、私密走向適度公開、共享的過程,實際上是私法主體的個人利益適當讓步于社會公共利益的過程。正如著名法學家龐德所指出的,法律保障各種形式的利益,“但是其中每一種形式都會同其他被承認的利益發生競爭,因而就需要限制”,“必須將這一范疇中的每個項目和許多別的項目擺在一起來加以估量,而不能容許其中任何一個項目達到最充分的程度,不然就會損及整個范疇”[5]。可以說,個人信用隱私權的適度限制與個人征信信息的適當公開,二者的平衡與協調是個人征信體系建立成敗的關鍵問題,也是個人信用立法的中心問題。如美國的《公平信用報告法》,英國的《個人數據保護法》,歐盟的《個人數據保護指令》,聯合國經合與發展組織的《隱私保護與個人數據資料跨境流動指導原則》、《全球網絡隱私保護宣言》以及我國香港地區的《個人資料條例》,我國臺灣地區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等均在規范征信的同時對個人信息特別是隱私權的保護作出了規定,以實現二者的平衡與協調。
三、個人信用信息征信與保護的平衡
從個人信用信息征信的整個過程來看,主要包括信息的征集、管理及使用三個階段,因此,對個人信用信息的保護應貫穿于征信的整個過程。具體而言:
(一)個人信用信息征集與保護的平衡
個人信用信息的征集是將分散在社會各方面的個人信用信息進行收集、匯總和加工的過程,是個人信用信息征信的第一階段。在征集個人信用信息的過程中,個人信用信息公開征集的范圍、通過何種手段獲得個人信用信息等,都是在信用征集過程中需要妥善處理的關鍵問題。
1.信息征集的內容
征信的目的在于使信息使用者對個人信用有一定客觀的評價,因此,從征集范圍上來看,征信機構對個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內容應嚴格限制在與個人信用相關的范圍內,不允許征集調查與個人信用無關的個人隱私等信息。如歐盟通過的《個人數據保護指令》中即明確規定,禁止對有關種族、血統、出生、政治觀點、宗教或哲學信仰,加入行業協會成員情況以及健康或者性生活等敏感個人數據進行處理。除非數據主體明確同意以及法定的例外情況。
從個人信用信息性質上來看,其包含了正面信息和負面信息。世界各國針對可征集的信息性質有不同的法律規定。有的國家和地區規定只提供負面信息,如澳大利亞、韓國、我國臺灣地區、香港地區等地要求個人征信局只允許收集有關消費者信用的負面信息。而在美國,征信機構則可以全面收集信息主體的正面和負面信息。相比之下,全面收集模式不僅能使交易主體及時了解信息主體的負面記錄,避免潛在交易奉獻,更能使交易主體全面衡量信息主體的守信與失信情況,并對其信用狀況作出公平衡量,值得借鑒。
2.信息征集的方式
信息征集的方式直接關系到信息主體的個人信用信息的控制權,對二者的平衡主要體現在是否需要征得信息主體的同意。對此,有同意模式和通知模式之分。前者如歐洲國家規定,采集個人信息前,一般須征得其同意;后者如美國的《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在合理的動機和目的下,征信機構收集和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均不需經過信息主體授權。但信用報告機構負有對消費者信息開示的義務。本文認為,同意模式尊重了信息主體的隱私權,但是征集信息都要求取得信息主體的同意是不現實的,特別是在我國人口眾多、分布廣泛的現實條件下,同意模式缺乏操作性。相比而言,通知模式雖然在征集信息時不需征得信息主體的同意對其隱私權進行了一定的限制,但是通過設定征信機構的通知和開示義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征信機構對信息主體權利的限制,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個人信用信息管理與保護的平衡
個人信用信息的管理主要是指征信機構對采集的個人信用信息進行加工、歸類、整理及審查的過程。征信機構加工、儲存的個人信用信息,是對信息主體信用狀況的全面反映,應當確保信用信息的準確性、時效性和安全性,否則會誤導信息使用者,對個人信用狀況作出不公正的評價,影響信息主體的信用交易,更侵害了信息主體的隱私權。
1.信息的準確性
征信機構在征集個人信用信息時不需要經過信息主體的同意,因此,為了確保征集信息的正確、有效,必須保證信息主體能夠及時知悉征信機構采集的信息內容,并賦予信息主體對個人信用信息準確與否提出質疑并予以更正的權利,即保證信息主體的知情權、異議權及更正權,才能確保征信機構管理的個人信用信息的準確性。如美國的《公平信用報告法》第609條至611條即規定征信機構必須給予信息主體對其本人信用檔案的知情權;消費者對自己的信用檔案有提出異議的權利,征信機構負有重新調查的義務,對確認為錯誤的信息必須從消費者的信用檔案中刪除。
信息主體對個人信用信息的知情權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實現,一是信息征集過程中賦予征信機構的通知義務,二是信息管理過程中賦予信息主體查詢知悉權。前者要求征信機構主動予以告知個人信息被征集的內容及其來源;后者則是明確信息主體有權向征信機構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征信機構必須向其公開涉及其個人信用的全部信息內容。我國《征信管理條例》亦肯定了信息主體的知情權,第39條規定,“被征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機構有權向征信機構查詢本人或本機構的信用信息記錄及其來源”。本文認為,對于信息主體的申請程序及征信機構的答復義務還需要進一步作詳細規定,以防止征信機構消極怠慢,保障信息主體充分的知情權。對于通知或查詢知悉的個人信用信息,信息主體認為不正確的,有權提出質疑并要求予以更正。征信機構應及時組織調查,對于確屬失實的信息內容,應根據信息主體提供的相關材料,及時對其信用信息予以更正。
2.信用信息的時效性
信用信息的時效性即要求征信機構應及時更新信用數據庫,以保證信息主體信用信息的新鮮、及時,對于經過較長的時期而趨于陳舊的信息,應當予以刪除,特別是對于超過一定年限的負面信息,應當予以刪除,而不能再提供給信息需求者,以保障信息主體免遭不必要的風險,維護信息主體的隱私權。各國法律制度也相應規定了信用信息的保存期限。如美國《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破產記錄保存10年;民訴或判決記錄保存7年或保存到作為判決依據的法律失效;逮捕起訴、有罪確認的記錄,從釋放、假釋之日起保存7年。在英國,個人違約或債務未被清償的記錄保存6年,個人破產記錄要保存15年。我國《征信管理條例》也規定了不良信用記錄的保存時限,即自不良信用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5年。相比之下,《征信管理條例》規定的保存期限較短,有利于及時刪除對信息主體影響不良的信息,但其未具體區分不良信用事項而統一規定為5年的保存期限則缺乏靈活性。因此,本文認為,對于我國征信立法規定保存期限應針對具體的不良事項作出區別規定,對于失信較輕的行為規定較短的保存期限,而對于失信較嚴重的行為相應規定較長的保存期限以敦促信息主體守信從事。同時,在全面收集的模式下,對于收集的正面信息如果長期保存一方面作為信用參考的系數逐漸降低,另一方面難免增大征信機構的信息管理壓力,因此,對于正面信息的保存也應相應規定合理的保存期限,如7年作為參考保存期限。
3.信息的安全性
個人信用信息的安全是保護個人信息隱私權并實現個人信息最大價值的關鍵所在。征信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采取適當的、足夠的安全措施,保護數據庫中個人信用信息,使其免受無根據的更改、丟失、竊取或破壞。如果基于征信機構的管理不善或故意泄露,造成信息主體的信用信息受損及其他利益損失的,征信機構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情節嚴重或后果嚴重的,應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2009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七》專門規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為確保信息主體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了刑事保障。
(三)個人信用信息使用與保護的平衡
個人信用信息的征集、管理是以信息的授權使用為目的的,而其使用是以為市場主體了解交易對方客觀情況以保障交易安全為宗旨。因此,個人信用信息的傳播和使用應當有嚴格的范圍和目的限制,以保障個人信用信息免遭不正當的使用和侵犯。如美國的《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信用報告只能提供給以下對象:奉法院的命令或聯邦大陪審團的傳票;根據有關消費者的數目指示;與消費者進行信用交易;用于就業;簽訂保險;對消費者有合法的商業需要等。除此之外,未經當事人同意而取得信用報告的,屬于違法行為。本文認為,在征信機構征集信息時采取通知模式而非同意模式的前提下,要保證個人信息使用過程中的隱私權保護,必須對可以查詢、使用個人信用信息的主體及使用的目的作出嚴格的限定。因此,,在明確規定有權獲取信用信息和信用報告的主體的基礎上,對信用信息的授權使用,除特殊主體如商業銀行、司法機關外,應以取得信息主體的同意為原則。
參考文獻:
[1] 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273.
[2] 龍顯銘.私法上人格權之保護[M].北京:中華書局,1948:71.
[3] 雷繼平.個人征信系統與個人信用信息保護[J].法律適用,2006,(1):76.
[4] 陳潛,康浩民.信用——法律制度及運行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9.
[5] 羅斯科·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35-38.
The conflict and balance between the personal credit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on
FENG Jiang-ju
(Law college,Henan industry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 Personal credit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transaction security protection,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personal credit information, openness and sharing, while the personal credit information,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vacy of personal credit credi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personal privacy is inevitable. Can be said that the moderate right to privacy restrictions on personal credit and personal credit information in the appropriate public, both balance and coordination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ividual 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or failure of key issues. The individual credit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anagement and use of the process, should focus on balancing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credit information.
Key words: personal credit; credit investigation; protection; bal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