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的內涵和特點,在全面分析農村信息化建設中市經濟不完善、農民信息意識差、信息網絡人才缺乏、基礎設施差、政府主導不強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信息意識、加強信息素質培訓、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搭建信息平臺、建立基于網絡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快培養農業息化人才等一系列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新農村;信息化建設;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290-02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的內涵及特點
(一)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是指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及知識日益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業日益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動對農業的增長的貢獻日益加大的過程。它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其目標都是為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因此,農業信息化可被理解為在農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中,通過普遍采用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裝備,更有效、更合理地開發利用各種農業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才資源和其它信息資源等,提高農業產業的現代化水平,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動態演進過程。
(二)特點
農業信息化有三個明顯的特點:農業信息技術在其它技術序列中優先發展;信息資源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農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導生產和銷售;信息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并優化農業內部結構。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
我國目前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仍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地區還沿襲原有的計劃經濟時期的生產運作模式,在機構設置、管理職能、調控手段、配套措施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這種不完善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難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同時,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民老齡化,農業副業化等現象越來越凸顯,給農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二)農民的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
部分農村干部和大部分農民認為,農村信息化就是計算機網絡化,計算機網絡化就是農村的信息化;農村信息化就是電腦打字、計算機上網、在互聯網瀏覽信息,沒有認識到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多樣性。認為,報紙、雜志、圖書等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內容,形成了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單一化的片面認識。農民的信息能力同樣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既通曉一定的計算機知識、熟練使用各種信息工具,又具備農業技術的“復合型”農民太少。很難適應新時期農業信息化工作的發展需要。
(三)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缺乏
農業信息網絡的建設需要一大批既精通網絡技術,又熟悉農業經濟運行規律的專業人才,能為農產品經銷商提供及時、準確的農產品信息,對網絡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場形勢、回復網絡用戶的電子郵件、解答疑問等。目前這樣的人才在農村是鳳毛麟角。
(四)信息基礎設施薄弱
農業信息化基礎工作水平低,在基層缺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件設備,信息網絡體系不健全;無信息服務中介組織,缺少能夠主動、科學地進行信息管理的人員;信息來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過期信息給農業生產帶來損失;更為重要是缺乏大型實用數據庫,數據庫建設數量不少,但質量不高,實用性差。
(五)政府主導作用不強,
從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現實和發展看,政府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力度還不夠,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沒有完成,電子商務給農產品銷售帶來的作用尚未較好發揮。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政府的宏觀指導與必要引導,信息服務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農產品電子商務還處于初級階段,其所需配套條件和市場機制尚未形成,難以發揮其重大的作用。農業生產信息技術的提供與開發失去了市場導向,不能為農業提供實用性服務。由于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不健全,許多地方沒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傳播等管理體系,使得信息不能深入鄉村,不能面對廣大農民服務。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一)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加強和重視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
要切實提高各級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充分認識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從思想和實踐兩個層面真正重視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要進一步理清什么是農村信息化、怎樣建設農村信息化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認識,糾正認識誤區,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樹立農村信息化是一個系統工程的思想觀念,它既包括計算機網絡化建設,也包含電視、廣播、電話、報紙、雜志、圖書、信息欄等信息化建設內容;樹立農村信息化建設政府是主導、農民群眾是主體的思想觀念;樹立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任務,建立循序漸進的思想觀念;樹立提升農民信息素質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關鍵的思想觀念。
(二)加強農民信息素質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的信息素
我國農村信息化程度不高,廣大農民接受信息服務的素質低。在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應有計劃地加強對農民文化知識、信息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提高信息技術與網絡知識水平,提高農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針對農民的特點,開展農民信息素質培訓工作。一是將信息知識作為培訓主要內容,使農民受到信息素質培訓;二是將信息知識內容納入普通初中、高中和職業中學的教學內容,使不能升入大學學習的回村務農的農民提前受到信息素質的培訓;三是舉辦電視臺農民信息知識講座,通過農民收看專題知識講座形式,使農民了解信息的基本知識,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在培訓內容上,著重培養農民健全的、理性、科學的信息心理;培訓掌握獲取信息的主要方法,提高信息的利用能力,掌握信息篩選、鑒別、分析、整理、匯總的基本能力。
(三)重視和加強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政府要專門設立農業信息化工作部門,召集相關專家、管理人員共同組成“農業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調查,認真論證,制定科學的規劃,加強農業信息化工作的領導,制定好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統一規劃,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抓緊制定出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科學規劃;督促各級地方政府要配合搞好農業信息化建設,并提供必要的幫助。政府加大投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設專項資金,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扶持力度,尤其是要對村集體發展公共信息服務實行重點資金支持;降低通訊費用;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信息服務職能。各級政府要加強各等級的農業網站建設,力求在數量與質量上上檔次,更重要是講求網站實用性,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
(四)搭建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絡平臺
采用多網合一的模式搭建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絡平臺,聯合計算機網、電信網、廣電網等多種通訊渠道,共同搭建一個農村信息服務平臺,為廣大農村、農民提供信息服務。在搭建區域性信息平臺的同時,應重點搞好村級辦公局域網網絡體系建設,安裝村級電子政務系統,實現村領導辦公自動化,并在村級辦公局域網上掛接農業專家系統、實用技術多媒體課件等,為廣大村民提供學習交流的網絡平臺。
(五)建立基于網絡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隨著網絡的逐步完善和信息技術的普及,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建立基于網絡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十分復雜的農業技術,以簡單、易懂、易學的方式表現出來,以一種嶄新的形式促進農業科技推廣、科技咨詢和農村教育的發展。
(六)加快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
在農業信息人才培養方面加大投入,在大專院校設立農業信息化專業,加強該類人才的教育,以農科院為帶頭,推動農業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養一支適應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專業隊伍,同時應充分吸收與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信息技術成果,積極參與全球農業信息共享,開辟一條適合自己又頗具特色的農業信息化道路。
參考文獻:
[1] 楊寶祝.中國農業科技成果[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5.
[2] 蔣子春,張振國,姬志剛,等.農村信息化建設與農村經濟發研究[J].邯鄲社會科學,2006,(3-4):16-24.
[3] 王海國,李志偉.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J].甘肅農業,200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