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曼德維爾開始,到斯密、薩伊、凱里、巴師夏、瓦爾拉斯、邊際學派、馬歇爾到馬克思和現代經濟理論,一直都把和諧作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明確的或不言自明的內容,從而使和諧內在于經濟研究,但是,對和諧的研究卻又各自不同的切入點和側重點。
關鍵詞:經濟學;和諧;思想;淺探
中圖分類號:F01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288-02
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和諧經濟,在研究和諧經濟時,對經濟理論中的和諧思想進行研究是必要的。
曼德維爾是第一個對自發秩序進行系統研究的人,他在其代表作《蜜蜂的寓言》中認為,人性在本質上是沖動的和自私的,然后以此為基礎形成勞動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以及個人主義的經濟和諧模式。
亞當·斯密認為人類社會有著自然的秩序,人們只要遵從這種自然秩序,不進行人為干預,社會就會自然和諧。從社會經濟生活方面看,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就必須遵循自然秩序,而遵循自然秩序就必須實行經濟自由的原則,無須國家的干預,這樣才合有社會經濟的和諧。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在他那里已經完全構成了經濟學的主導意識并真正對國家政策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即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場經濟主導制度和政府的“守夜人”角色的結合的經濟和諧機制。
薩伊給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確定的研究對象是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他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概論》緒論中就說明,他的政治經濟學意圖研究說明財富的由來,指出財富充實的方法,教導人們如何逐日取用更多的不會衰竭的財富,并力圖證明一個國家在人口增加的同時還能有更好的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還要滿意地證明,“富人和窮人的利益,以及各個國家的利益,不是相對立,所有對抗全是愚蠢”,從解除人的痛苦、救治弊病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研究比政治經濟學研究更為重要,更值得有高尚思想和仁慈思想的人研究。”(薩伊,1963,p55)薩伊認為勞動、資本和自然力協同創造了效用,它們在生產過程中均提供了生產性服務,因此三要素的所有者獲得相應報酬,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利益是相互和諧的,即提出了后來著名的“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的薩伊公式。這與斯密確定的富國裕民的目的明顯不同。把“利益和諧論”倡導者的帽子戴在薩伊頭上是合適的。
美國經濟學家凱里和法國經濟學家巴師夏是被馬克思并列研究的兩個和諧經濟理論的代表人物。凱里以再生產費用價值論為理論基礎來分析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分配是趨于和諧一致的,他認為,在社會發展的再生產過程中,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工具和生產方法的不斷完善,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資本的價值在再生產費用中占有的份額日益縮小,而勞動的價值日益增大,工資會隨著工人能力的提高而增加,利潤隨資本價值的減少而下降的趨勢,由此,工人在社會總產品中得到的份額不論在絕對額上還是相對量上都在增加,而資本家盡管在絕對量上有所增加,但是相對量則在減少,因此得出結論:這個支配勞動產品分配的一般規律是使人類各個不同階級之間現實的真正的達成利益和諧的基礎。
19世紀40年代,巴斯夏發表了集自由經濟思想大成的著作《和諧經濟論》,他從政治、經濟、社會、道德等不同方面對和諧經濟進行了論述,他認為,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總產品中分配給雇主的部分雖然在絕對量上有所上升,但在相對量上卻會下降,而分配給雇傭工人的部分無論在絕對量上還是相對量上都會增加,這便會實現經濟和諧,與凱里的觀點類似,他認為自由是和諧經濟的基礎,“凡是承認人的利益是彼此和諧并以此為出發點的人,都會贊同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對各種利益不橫加干預,不人為地進行分配。”“彼此必然和諧的利益,應由自由來解決”(巴師夏,1995,p35)。他還認為交換是所有和諧中“最重要、最美好、最具決定性、最多產的和諧”(巴師夏,1995,p119)。巴師夏對經濟和諧的觀點是從利益分配的結果來看的,而且他特別強調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的重要性。在巴師夏看來,完全自由的市場是會自然地導向利益和諧的,而凱里則是在利益的分配的“實證”研究中確認各階級的經濟利益是趨向和諧的,市場經濟的力量可以自然地使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實現和諧。
總之,薩伊、凱里和巴師夏三人在利益(分配)和諧這一點上是相同的,可以歸到利益和諧論中。
瓦爾拉斯以創立一般均衡理論為西方經濟學所推崇,他批評了斯密、薩伊等經濟學家關于政治經濟學定義的錯誤,在關于“精神科學”的財產理論(即財富分配理論)方面,不同意蒲魯東關于公道和物質福利之間有沖突的看法,而接受巴師夏經濟利益和諧的觀點,認為,不論是沖突的觀點,還是和諧的觀點,都沒有得到有效證明,因此,他“準備再度提出巴師夏的主張,而用另一種方式來進行辯護”(瓦爾拉斯,1989,p66)。事實上,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對價格的形成機制進行了有效的分析和計算,他把市場和交換置于相當重要的地位,再次重申了斯密、巴師夏等對經濟利益和諧的自由市場機制的重要性。
經濟學的邊際革命也對經濟和諧做出了貢獻,新古典經濟學用個人主觀效用理論進一步從形式上論證分析了斯密關于市場交易與自由競爭可以實現利益協調的思想觀點,這主要體現于以克拉克為代表的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與馬歇爾的生產要素市場供需決定論。克拉克將經濟利益關系轉換成數量形式關系,并從生產領域證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制度是實現了“按貢獻分配”或“按效率分配”的原則,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是和諧的。馬歇爾的生產要素供求定價分配論認為社會分配是其生產原理的自然延伸,各種要素協同生產了財富和價值,也就有權共同占有和分配這種財富和價值,而分配的法則就是市場運行的一般的供求法則,這從根本上保證了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性,并且也說明了不同利益主體利益是和諧的,自由競爭會使社會各階層得到最大的滿足(鈔小靜,2007,p107)。應該說,薩伊只是定性地提出了關于和諧的問題,而克拉克和馬歇爾則在理論上形式化地力圖證明這種和諧的存在性,事實上,從他們之后,利益和諧再也沒有引起更多的爭論。
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對剩余價值生產和分配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主體和行為的關系,說明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與資本的利益對立關系,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經濟不和諧深刻的制度原因。如果說西方經濟理論試圖證明和諧是可以實現的話,那么,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則證明和諧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實現和諧的不可能性。
總體上經濟學對和諧的研究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的:作為經濟活動結果的經濟利益的和諧、作為保證經濟和諧的制度因素(如市場經濟制度等)、衡量經濟和諧的標準等幾個方面。有的認為只要具備必要的條件(如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和諧會自然實現(如巴師夏),有的把和諧作為目標,有的把和諧作為建構過程,但是,不論言說和諧的,還是不言說和諧的,對經濟和諧的追求一直內在于經濟理論的研究中,有的把和諧問題直接作為對象進行研究,而有的沒有,特別是現代經濟理論,但是,現代經濟理論的最大假設是私有制,而完全可以這樣說,而對私有制的最大假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為和諧。
參考文獻:
[1]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諧經濟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 萊昂·瓦爾拉斯.純粹經濟學要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 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4] 何大安.經濟學世界中的和諧社會思想[J].學術月刊,2009,(3).
[5] 蔣自強,等.經濟思想通史:第2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6] 劉曉花.和諧社會與和諧經濟[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6.
[7] 鈔小靜.天然和諧,還是人為和諧?[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