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防范審計風險是一種以風險評價為中心的審計模式,審計風險問題成為審計關注的焦點。評價防范審計風險的過程是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作為出發點,制定審計戰略,制定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使審計工作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使審計過程成為一個不斷克服和降低審計風險的過程。審計風險意識的應用,要求將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看作是減少審計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 合理評價審計風險作為一種審計基本方法,已經在理論與實務中表現了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防范審計風險;必要性;審計風險的評估;執行風險控制;方法手段風險控制
評價防范審計風險的過程是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作為出發點,制定審計戰略,制定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使審計工作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審計風險的存在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要對控制風險進行評價,而且要對產生風險的各個環節進行評價,用以確定審計人員實質性測試的重點和測試水平,確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種性質的證據。需要大量運用了分析的方法,這種分析的方法貫穿于審計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終結階段,使審計風險理論和整個審計過程聯系更為緊密,使審計人員能夠重視產生審計風險的各個重要環節,使審計過程成為一個不斷克服和降低審計風險的過程。一旦審計人員認為審計風險已經控制在可容忍的水平范圍內,審計人員就可以出據初步的審計結論。
一、審計風險的評估
確定審計風險體現的審計思路,是以審計項目的審計風險為質量控制依據,首先研究理解企業經營及所從事經濟活動、企業的內部控制及其運行,然后,通過對有關數據、信息的分析和檢查,由概括到具體,由表及里地認識賬務與企業實際狀況關系,確定會計準則的遵循狀況。審計全過程所搜集到的證據、信息,構成審計結論的合理保證。
從我國目前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目標來看,一方面,國家保持一定的行政手段指導國民經濟運行,并愈來愈多地依靠法律規范各種經濟主體的行為,依法建立法治經濟;與此同時,企業被推向市場,從社會取得需要的各種資源,獨立地進行經營與管理,求得生存與發展。各種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有效運作與發展完善,對于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適應新的經濟架構的內在要求,通過審計人員的審計,提高企業向社會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創造通過市場進行社會資源有效最優分配的基本條件;及時提醒利益相關人可能出現的企業失敗,發揮微觀預警作用;促使企業遵紀守法,保障國家對國民經濟穩定運行的有效控制。依靠賬項基礎審計或制度基礎審計,難以保障上三方面目標的實現。伴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現代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我國企業的規模迅速膨脹,經濟業務更加復雜,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多元利益方關系多元化,這一切給審計人員在企業審計中合理把握質量規避風險帶來新的問題和挑戰。
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是每個審計項目都要涉及的工作內容之一,是從整體上控制審計風險的有效手段,目前這項工作已逐步規范,被看成是搜集審計證據的有機組成部分。審計風險意識的應用,要求將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看作是減少審計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審計人員通過了解,形成對被審計單位固有風險的評價。這種評價從企業整體講包括它的行業風險、環境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財務風險,這些風險的評估,是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安排足夠的審計資源。了解的結果及相應的風險評估,應該形成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證據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此類證據的可靠性,審計人員應該以書面形式將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進行溝通。
二、執行風險控制
有效利用內控評價結果,合理選擇測試的性質、時間與范圍。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評價的必要性已逐步在審計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認可和利用, 利用內控評價提高審計效率并在審計程序、審計工作中予以體現,合理的實質測試策略,應該是建立在綜合考慮固有風險評估、內控風險評估、審計計劃的分析性測試,以及需進行100%檢查的關鍵性項目逐項因素基礎之上。實質性測試中樣本的選定,應盡可能采用統計抽樣方法,抽樣檢查不能有意地回避或放棄某些項目,以提高抽樣檢查結果的客觀性。
三、風險控制方法手段
1、在專業技術方面,充分利用分析性復核技術,科學地把握審計質量,就是通過財務數據關系的比較和研究而對財務消息進行的實質性測試,分析性測試主要包括:(1)本期財務信息同前期可比財務信息的比較。(2)財務信息通預期的比較。(3)研究財務信息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4)財務信息與同行業信息的比較。審計人員對于各種分析性復核技術十分熟悉,在審計實踐中時有應用。但是,由于觀念上認為分析性測試結果直接作為審計證據,其客觀性、可靠性容易令人懷疑,因而應用的積極性不高,在審計工作底稿中也很少見到分析方法的應用及其結果。應該看到,分析方法的運用對提高審計質量至關重要。另外,分析方法的應用可以減少實質性測試數量,提高抽樣檢查的針對性。從整體上把握審計質量,同時,在各類經濟業務(循環)及賬戶余額的檢查中,也應盡可能運用分析方法取得相應的審計證據,為在保證審計質量前提下減少實質測試工作奠定更可靠的基礎。
2、在應用工具方面,借助科技手段,積極運用計算機技術,提高審計工作效率水平。目前,計算機審計的優勢已顯而易見,首先,對被審計單位固有風險的評估,要求我們建立內容廣泛的數據資料庫,其中不僅要包括有關的法律法規,而且應包括行業發展的狀況,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各種經濟統計數據,市場有關價格信息等。運用計算機技術,可以使內控風險的評估工作及其成果運用變得更為容易。再次,運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分析性測試,其速度和準確性都會大大超過人工操作,而且計算機分析的范圍和方法也會大大擴展。最后,運用計算機進行統計抽樣,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特別是可以方便地利用客戶已實現計算機處理數據的存儲媒介,彌補人工操作方式下抽樣檢查的不足之處。從整體上講,運用電腦技術,可以更方便地將審計風險中各項因素有機聯系在一起,根據實際評估結果調整審計作業計劃,保證審計的質量和效率。
合理評價審計風險作為一種審計基本方法,已經在理論與實務中表現了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我們應積極研究和利用審計風險評價結論,有效規避審計風險。在實務中逐步推廣和完善,推動審計事業的發展,再創審計實踐的新局面 。
參考文獻:
[1]陳毓圭.對風險導向型審計方法的由來及其發展的認識.會計研究,2004(2)
[2]趙斌.關于規避審計風險的幾點思考.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9)
[3]楊玉玲,王樹國,呂瑩.審計風險的產生和對策.審計,2005(12)
(作者單位:新疆農八師石河子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