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多年發布八大指數,以反映北京市居民對社會生活的評價。本文為能夠更好的反應北京居民對社會生活的評價,對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以期通過相關結論,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居民社會生活的幸福感和滿意感。本研究利用2009年北京社會生活指數調查所搜集到的數據進行研究,得到了各個指標之間是顯著相關,并顯著受不同群體影響等的相關結論。
關鍵詞:多因素方差分析;對照分析;多重比較;影響因素
自2006年以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連續做了三年的大規模調查,并向社會發布了幸福、誠信、廉潔、環境、安全、環境、和諧、公共服務滿意指數。其主要通過北京市居民對個人生活質量的主觀評估,反應北京居民對社會生活中相關方面的感受與看法。
一、實證分析
1.主觀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評價者對于幸福的主觀評價能夠綜合的反應其生活狀態與生活質量,總體幸福感能夠直觀的評價居民對于目前社會生活的滿意程度。因此,本文研究居民對社會各種因素的評價是否會綜合影響其主觀幸福感。
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看出,當以居民幸福綜合評價為因變量時,社會誠信、廉潔、環境、安全、和諧、公共服務滿意等幾個指數都對居民的評價產生了顯著影響,如表1所示(本文后幾章各種分析只闡述結果不附表格)。
由上可知每個變量都顯著影響因變量,此時,如果建立這幾個指標為自變量的回歸方程,模型應該是顯著的,如表2所示,模型F統計量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總體系數不都為零,回歸方程整體是該模型是具有總體顯著性的。
事實上,這個回歸方程的擬合度并不高,但是我們這里主要是為了檢驗各個變量之間的影響關系,并不是為了檢驗方程的擬合程度,因此我們更在乎是回歸系數的顯著性。公共服務滿意度、社會誠信評價、日常生活安全感評價、生存環境評價的回歸系數都顯著不為零,因此北京市居民對上述指標的評價顯著影響著他們對總體幸福感的評價,從回歸系數可以看出當公共服務、誠信、安全感、生存環境評價提升時,居民總體幸福感必然有所提升。
2. 主觀評分差異性分析及影響因素分析2.1各主觀評價的差異性檢驗
社會生活指數問卷設計了五個誠信評價指標,分別進行方差分析,我們發現性別、年齡、收入、教育程度、工作居住區縣、職業都能夠顯著影響居民對總體幸福感的評分。公共服務滿意度是公眾接受政府所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實際感受與其期望之比較的程度,由方差分析結果看出年齡、最高學歷、職業、工作區縣以及稅后收入都對居民的公共服務滿意度評價有顯著影響。
社會生活指數問卷設計了五個誠信評價指標,全部人口統計量因素都能夠顯著影響居民對誠信的評分。而對居民安全感評價有顯著影響的因素只有:年齡、職業、收入。北京市居民對于社會和諧的主觀評價受不同收入、居住工作區縣居民的社會和諧評價的顯著影響。
環境評價是北京市居民綜合自身的生存環境包括空氣、飲用水、河流凈化、噪音壞境等各方面所做的綜合評價,北京市居民對于環境的評價受全部特征的顯著影響。廉政總體評分是北京市居民綜合各方面連接評價包括各級領導干部的廉政自覺性、輿論與公眾對腐敗行為的監督與揭露、政府的懲治力度等因素的綜合評分,除了最高學歷其他變量都對廉政工作的綜合評價有顯著影響。
2.2性別對各主觀評分的影響分析
本文將北京市居民的各種統計變量對其主觀評價分別進行分析,以了解不同因素對北京市居民各方面評分產生了何種影響。下面我們首先來對性別因素產生了何種影響進行多重比較分析:
男性的總體幸福感評分平均顯著低于女性1.6分,社會誠信評分平均顯著低2.2分,生存環境評價顯著低1.2分,廉政工作的主觀評價則少于女性2.3分。由此可見,女性在多方面的評分都高于男性的評價,這可能是由于女性居民在社會生活中比北京市男性居民更容易滿足。并且,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女性的壓力小于男性,因此在社會誠信和廉政工作等方面女性要高于男性。
2.3年齡對各主觀評分的影響分析
本節重點從年齡別角度分析北京不同居民對各方面的評價差異情況,利用多重比較方法對不同年齡階段進行比較:
從總體幸福感來看,12-18歲的居民的評分是最高的,12-15歲的居民顯著高于其余居民,高出5-8分左右,15-18歲的居民顯著高于23-60歲的居民。30-50歲的人群的評分最低,其中30-40歲的人群不僅顯著低于12-23歲的人群,同時也顯著低于60歲以上的居民2.5分。
從公共服務滿意度來看,12-18歲的居民的評分也是最高的,12-15歲的居民顯著高于18歲以上的全部居民,平均評分高出7-12分左右,與總體幸福感不同的是,15-18歲的居民的滿意度顯著低于12-15歲的居民7.61分之多。23-60歲的人群不僅顯著低于12-23歲的人群,也顯著低于60歲以上居民滿意程度。
從誠信的評價來看, 12-18歲的居民的評價是最高的,12-15歲的居民顯著高于其余居民,平均高出8-14分左右。30-50歲的人群對誠信綜合評分最低,其中40-50歲的居民顯著低于其他全部年齡階層的居民對誠信的評價。
從生活安全感評分來看,12-15歲的居民的評價是最高的,12-15歲的居民顯著高于18歲以上的全部居民,平均評分高出5-9分左右,與之間的幾種評分不同的是,15-18歲的居民的滿意度還低于23-30歲的居民,30-50歲的人群的滿意度評分最低。
從生存環境評價來看,12-18歲的居民的評分是最高的,12-15歲的居民顯著高于18歲以上的全部居民,平均評分高出5-9 分左右,23-40歲的人群對環境的評分最低,其中23-30歲的人群同時顯著低于50-60以及以上的居民評價程度,平均評分低1-3 分左右。
從廉政工作評價來看,12-18歲的居民的評價是最高的,12-15歲的居民顯著高于23歲以上的全部居民,平均評分高出7-12分左右。40-60歲的人群對廉政工作綜合評分最低,其中40-50歲的居民顯著低于其他全部年齡階層的居民對誠信的評價。
綜上所述,隨著年齡的增長,北京市居民對自身社會生活的整體感受和滿意程度呈現U字形曲線分布。這可能是因為相對于青少年和老人而言,中年人肩負著方方面面的壓力,其面臨的工作、經濟、成就壓力達到一生的最大值,再加上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等問題,使得他們對整個社會生活的滿意度達到最低,并且消極感覺達到最高。而且,不同年齡絕對值差異要大的多,不同性別的居民的評分水平只相差1-2分,而不同年齡的差異最高達到了14分。
2.4教育水平對各主觀評分的影響分析
通過多重比較檢驗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從總體幸福感的評分來看,小學及以下的教育程度的評分最低,顯著低于碩士及以上分別3.5分。教育程度為大本及碩士的評分也顯著高于大專和小學的居民。可見,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北京市居民對幸福感的評分有所增加。
從對公共服務滿意度的影響看,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評分最高,評價平均顯著高于碩士及以上教育水平居民3.2分,而碩士及以上居民的滿意程度最低。從對生存環境的影響看,小學及以下、初高中教育程度的居民的評分最高,顯著高于大專、大本、碩士及以上教育水平居民2-5分。而大專、大本、碩士及以上教育水平居民對環境的評價雖然是有所降低了,但是并無顯著差異。從對廉政工作的評價看,不同于前面的指標,本科、碩士及以上居民對廉政工作評分最高,其中學歷為大本的居民評分顯著高于大專3分。從對誠信的綜合評分的影響看,誠信綜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列如下:小學及以下、大本、初高中、碩士及以上、大專。大專教育程度的居民評分顯著低于其他所有教育水平的,低于小學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居民3.6分。
2.5職業因素對各主觀評分的影響分析
由上節可知,除了社會和諧評價以外的全部社會生活評分都受職業因素的顯著影響,本節研究不同職業的人究竟在各個指標評價中的特點:
從居民的總體幸福感看,不同職業的居民評分由高到低排列如下:教育界人員、學生、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企業白領、從事個體經營活動者、自由職業者、企業藍領、文化文藝出版界、無業、農民。
從公共服務滿意度看,不同職業的居民主觀平均得分由高到低排列如下:學生、公務員、軍人、教育界人員、自由職業者、農民、從事個體經營活動者、事業單位人員、無業、企業藍領、企業白領、文化文藝出版界。文化文藝出版界的主觀平均得分要比學生少4.6分。
從誠信綜合評分的結果看,不同職業的居民評分由高到低排列如下:學生、公務員、自由職業者、事業單位人員、教育界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活動者、企業白領、企業藍領、無業、農民、文化文藝出版界、軍人。軍人幾乎顯著低于全部職業顯著少于學生7分之多。
從居民安全感的評分結果看,不同職業的居民總體對誠信的綜合評分由高到低排列如下:學生、公務員、企業白領、教育界人員、自由職業者、軍人、事業單位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活動者、企業藍領、農民、無業、文化文藝出版界。文化文藝出版界對安全感評分幾乎顯著低于全部職業,顯著少于學生8.8分之多。
從對廉政評價看,不同職業的居民總體對誠信的綜合評分由高到低排列如下:公務員、學生、軍人、教育界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活動者、自由職業者、事業單位人員、農民、企業白領、無業、企業藍領、文化文藝出版界。文化文藝出版界對廉政工作的評分幾乎顯著低于全部職業,顯著少于公務員12.3分之多。
綜合上述,幾乎全部評價中,公務員和學生的評分都最高,同時教育界人士的評價也在前五名內,這可能是由于公務員的職業優勢給他們的家庭、婚姻生活帶來諸多好處,其工作穩定,壓力小,福利待遇高因此其整體幸福水平較高,也使得他對社會各方面的評價也比較積極。而學生還沒有步入社會,經濟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因此其整體幸福感較高,并且政府對學生的各方面都采取了較多的優待政策,這也使得學生對社會各方面的評價比較積極。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文藝出版界的居民在社會生活各方面都不滿意,其幸福感滿意度甚至低于無業者。
2.6收入因素對各主觀評分的影響分析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收入的增加使消費者能獲得更高的滿足程度,但是大多數對發達國家的研究都表明,沒有顯示幸福水準與收入水平的長期正相關關系。之前本文已經證明了收入能夠顯著影響個指標評分,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北京市居民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整體評價受到了收入何種影響,我們得到如下結論:
從總體幸福感評價來看,月收入為1000-3000元的居民評分明顯最低,要低于5000-8000元的居民2.84分,無收入的人員最高,這有可能是因為無收入人員大多是是學生,且年齡偏小,如前面的研究發現年齡在18歲以下的或者職業為學生的居民幸福感的水平是比較高的。并不是收入越高幸福感評分越高,收入在8000-10000以及10000以上的居民的幸福感并不顯著高于5000-8000的。
從對誠信的綜合評價看,無收入的人員評價仍是最高,而收入在10000以上的居民的反而對誠信的評價也是最低的,幾乎顯著低于全部收入階層。
從日常生活安全感評價看,收入介于1000-2000的居民的評價最低,幾乎顯著低于全部收入階層,其評分平均低于無收入人員3.03分。無收入的人員對安全感的評價仍然是最高的看,但并不顯著。
從社會和諧評價看,收入介于8000-10000的居民的評價顯著高于全部收入階層,但是他們之間的差距并不大,其評分僅高于收入2000-3000人員0.0938分。
由此可見,在低收入到中高收入這一段,幸福感是隨著收入的提高而增加的,而到了高收入這個階層,幸福感開始下降,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普遍不如中高收入人群高。
二、結論與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幾個評價指數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當以居民幸福綜合評價為因變量時,分析結果表明其余的指數都對居民的評價產生了顯著影響。
居民對總體幸福感、誠信等各方面的評分受性別、年齡、收入、等人口統計變量的顯著影響。相對其余五個指標的評價而言,社會和諧評價和日常生活安全感評價則受到相對較少的影響。
北京市女性居民比男性居民更容易滿足,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京市居民的社會生活的滿意程度呈現U字形曲線分布。隨著教育水平的上升,北京市居民對于總體幸福感、公共服務滿意度等都是顯著下降的。公務員和學生的評分幾乎在全部指標評價中都是最高的,文化文藝出版界的評價都是很低的。隨著收入的升高,北京市居民對自身社會生活的各方面評價并不一定隨之上升。只有在非常貧窮時,收入才會對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有影響,而當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后,反而會出現主觀幸福感隨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趨勢。
參考文獻:
[1]楊作毅.北京居民幸福指數的調查與分析.統計與決策2008年第5期(總第257期):96-98
[2]吳啟富,馬立平.北京市城鎮居民年齡別幸福感差異分析.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10(5):75-78
[3]何子衡,孫陽.基于截面數據的個人年收入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現代企業教育,2009-04-下期:168-169
[3]王亞偉.淺析影響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科學與財富,2010(1):106-107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