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省體育彩票業已經成為該省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柱,為發展江蘇省體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在發展中還存在著地區發展極不均衡、銷售方式較單一、彩票立法滯后、網點的設置缺乏合理的布局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江蘇體育彩票市場的發展和壯大,為此提出了江蘇省體育彩票市場拓展的路徑。
關鍵詞:江蘇省;體育彩票;拓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197-02
一、江蘇省體育彩票的發展歷程
1991年4月,江蘇省體育彩票管理中心的前身——江蘇省體育獎券辦公室成立。1992年又易名為“江蘇省體育彩票發行中心”。直到1996年,根據原國家體委的要求,省體育彩票發行中心才正式更名為“江蘇省體育彩票管理中心”[1]。截至2009年12月31日,江蘇體育彩票銷售達到68.42億元,年銷量居全國首位,連續四年蟬聯中國體彩年銷量第一位,成為全國唯一“四連冠”的省份。
江蘇省體育彩票市場拓展歷程:
1.嘗試體彩的電腦銷售,創新玩法。1998年6月3日,江蘇正式成為國家電腦型體彩銷售系統的第一個試點省份,通過傳統的體彩6+1玩法開始在江蘇6市300個網點同時銷售,從而拉開江蘇體彩電腦體彩發展的序幕,當年即銷售4 886萬元。
江蘇經過考察調研,不斷調整玩法結構,推出了適合本地彩民的數字型“7位數”玩法。2001年5月1日第34期,“6+1”玩法正式改為現在的“7位數”玩法。2006年,7位數玩法增加了復式和倍投功能,豐富了彩民的投注方式。數字型“7位數”也是江蘇體彩唯一一個歷經十年的玩法。
競猜型體育彩票主要指足球彩票,包括勝負彩、進球彩、半全場等多種玩法,競猜頻次大大增加,豐富了廣大彩民的選擇,也讓購彩多了樂趣。江蘇彩民在足彩方面似乎別有一套,足球彩票的首注500萬和老規則最后一期500萬均是出自江蘇的手筆。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的彩民,“合買”、“團隊購彩”甚至“網絡合買”等特有的買彩方式均是由足彩引發而來。
2007年,超級大樂透在全國火熱登場,以35選5加12選2作為主要玩法,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彩民們的青睞。其1元追加投注以及倒七派獎規則,使得輕松超越500萬乃至千萬元不再成為夢想,獲得了中國彩市航母的美譽。
2.銷售網絡。2005年,一場大規模公開布點奏響了江蘇體彩擴充完善銷售網絡的序曲。事實證明,日漸增多的銷售站點成為江蘇體彩事業發展的助推力量。江蘇電腦型體育彩票的網點由 1998年的300個,發展到如今的近9 000個,幾乎覆蓋了全省所有城區和鄉鎮,標志著江蘇體彩事業邁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
二、江蘇省電腦型體育彩票的現狀
十年來,體彩公益金在完善江蘇體育設施網絡建設、支持萬村體育工程、支持大型體育賽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積極致力于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援建全民健身路徑,幫助建立100多個國民體質監測站,發展了878個各類體育社團、280家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和7.2萬多名社會體育指導員。
三、江蘇省體彩市場拓展中的不足
(一)投注方式缺乏靈活性
與發達國家相比,體彩在投注方式上還缺少網上投注、手機投注、電話投注、自動售票系統等。目前,江蘇省雖然體彩的銷售較好,投注方式較單一,缺乏靈活性。
(二)體育彩票種類單一,市場競爭力較弱
在國外,由于有多個體育項目的彩票發行,體育彩票的種類繁多。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體育彩票多是與某項體育賽事直接相關的競猜型彩票,且發展較快,投注額較大。而中國自正式統一發行體育彩票以來,基本上沒有很好的與各類體育項目結合,江蘇也不例外,沒能將運動項目比賽的觀賞性、競爭性、結果不確定性與體育彩票的競猜性結合起來,沒能將市場價值較大的體育運動項目引入中國體育博彩業的經營范圍,沒能根據體育彩票發行的現狀、市場需求隨時增加新品種和創新新玩法,單一的體育彩票類型使其缺乏市場競爭性。缺少六合彩、萬字票、自行車彩票、賽馬彩票、賓戈彩票等玩法種類。單一的玩法對于巨大的彩民市場來說缺乏活力,不能滿足不同興趣彩民的需要。
(三)銷售渠道缺乏集中銷售
目前江蘇省體彩的銷售主要以網點銷售為主,除此之外,基本上無其他渠道。彩民想買彩票,只能去這些專門設立的銷售網點。也就是說,彩民會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這種單一的銷售渠道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正確的銷售網絡應該是多渠道的。玩法趣味性強彩票的銷售應主要以集中式銷售和網點式銷售為主。
(四)體彩網點的布局缺乏合理性
在網點銷售中,網點的設置一樣缺乏合理的布局,在彩票業較為成熟的美國、英國、法國,網點主要以便利店、餐館、酒吧、俱樂部、雜賣部、報亭為主,而江蘇省卻是以單獨的營銷點為主,在一些人群較為密集的地區,如車站、大型商場、俱樂部等缺乏相應的設置,直接影響到體育彩票的宣傳和銷售。有資料顯示:美國有85%左右的人群購買過彩票,法國為64%,日本為70%,而中國只有6%左右的人買過彩票[2]。
(五)私彩的泛濫影響體彩的發展
彩票發展到現在,一些地區私彩泛濫,雖政府不斷加大打擊力度,但禁而不止。嚴重侵害了中國廣大彩民的合法權益,更是損害了體育彩票的信譽和政府的公信力,制約了江蘇省體育彩票業的良性發展。
四、江蘇省體育彩票市場拓展路徑
(一)調整好體彩市場的適度供給與政府約束的關系
由于體育彩票市場的供給是博彩業矛盾的主要方面,作為實施博彩業管制措施的政府,要勇于面對現實實情,認真探求需求調節的問題,把“市場失靈”的弊端降到最低點甚至到零[2]。體育博彩業這種極為特殊的行業,完全被動消極地按政府決策運用行政的辦法來運轉也有諸多不足之處,因為其中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占有一定的成分,在某些方面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也是其應有之義。
(二)制定周全的體彩銷售策略
1.加強銷售網點的合理布局。要加快城市網點的規模建設,要加強對部分社區、商場、超市、報亭的布點,精減新網點的審批程序,擴大體彩規模;要盡快加強農村網點建設,江蘇省必須要加快對農村市場的開發,使省體彩銷售再上新臺階;加大對部分網點的清理整頓,針對目前繁華街道網點過多的問題,各地市體彩分中心要進行必要的調研,結合其銷量,進行清理整頓工作,保護經營者收益;各彩票網點要加強硬件建設。
2.開發體彩的品種,創新玩法。加強體育彩票相關問題研究開發豐富多彩的彩票票種,設計魅力無窮的玩法規則,引人人勝的博彩形式是彩票業求生存求發展的必然要求[3]。在體彩品種的開發上,將體彩與我們自己的體育比賽相結合將能很好地打開市場,形成市場。從體彩業較發達的國家來看,體育彩票的品種較多,如風行世界的有:六合彩票、電視彩票、賽馬彩票、賓戈彩票、凱諾彩票等。如美國發行的足球、籃球、棒球、拳擊、網球等競猜型彩票,就吸引了廣大體育愛好者的熱情。意大利足彩和“三合彩”一年的公益金就能滿足該國奧委會一年的開支。體彩必順立足于本地的體育市場,才能吸引廣大愛好者的熱情,從而積極的投身到體彩市場中來。而現在的體育彩票大多是“體育部門發行的彩票”,尚未能與體育進行有機的結合,體育彩票娛樂化、藝術化的品牌形象還沒有確立[4]。
3.細分體彩市場的目標市場。江蘇省應當和中介公司進行進行積極合作,細分體彩的目標市場,開發體彩的鄉鎮市場的等工作。和江蘇省電視臺、江蘇報業集團進行合作應該是一個雙贏的選擇,利用他們的宣傳能力、市場開發能力促進江蘇省體育彩票的快速發展。
4.開放靈活的投注渠道,擴大銷售覆蓋面。搶抓機遇,開發多種購彩方式。省體彩中心應搶抓機遇,積極開展對電話投注、手機投注、熱線系統咨詢等新技術的研究,為將來的新技術推廣應用做好準備。為彩民提供快捷方便的優質服務,以吸引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積極參與到購買的行列中,從而提高大眾對體育彩票價值的認識和理解,積極支持中國的體育事業。
(三)設置合理的返獎比例
提高返獎比例,調動民眾積極性,拓展體育彩票的市場規模。不可否認,體育彩票對彩民來說具有博彩的一面。彩民中獎面值的大小或多或少會給自己帶來娛樂和內心的滿足,這樣能調動廣大民眾摸彩的積極性。江蘇體彩取得一連串的佳績,與它的的返獎比例分不開。如2007年江蘇省全年各玩法累計返獎23.4億元,返獎率達到54%,共中出百萬大獎91個。其中7位數一馬當先,全年大獎頻出,共中出61注特等獎,特別是年末頻頻出獎和2 500萬元大獎的爆出,印證了“500萬富翁生產線”的稱號;排列3返獎驚人,累計返獎12.1億元,返獎率達到57%;足球彩票中出14注百萬以上大獎;超級大樂透也終于將一等獎之花落在了江蘇 [5]。
(四)擴大體彩中獎面
中獎是誘發人們購買體育彩票的直接動因。除設立極少數高額獎項作為必須的強刺激外,一般應多設中、低額獎項,提高中獎的頻率,使體育彩票成為無風險、面額少、投資少與消遣娛樂融為一體的趣味性活動。從而讓更多的彩民從購買體育彩票上關心中國的體育事業,并獲得應有的樂趣及滿足,增加進一步購買體育彩票的興趣。目前針對江蘇體育彩票的現狀,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大獎要保持,適當降低二、三等獎的獎金額,提高中獎率,滿足大部分彩民的心理需求。嚴格貫徹國務院從2003年開始的決定:中國彩票資金分割比例進行調整,調整的比例為:獎金不低于50%,福利金不低于35%,發行費用不高于15%,同時公益金分配比例也進行了調整。如陜西省發行一年多的體育彩票以來,已有700萬人次領略了中獎的激動和喜悅,其中獎金額萬元以上的有500人次,百萬元以上的有32人次。只有這樣采用中獎范圍廣、提高獎金額,才能真正抓住民眾的摸獎心理,激發購買體育彩票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江蘇省電腦型體育彩票發行十周年紀念冊[Z],2008.
[2]張湛彬.博彩品種的適度供給與市場、政府約束[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52-53.
[3]謝瓊桓.關于發行體育彩票的若干問題[J].體育科學,2000,(3):7-9.
[4]蔡有志,等.對中國現階段體育彩票市場的分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20-22.
[5]http://www.jssports.gov.cn/UserFiles/File/20100114165736608.doc.[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