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事政策是指國家基于預防犯罪、打擊與控制犯罪而制定的基本原則、方針與策略體系。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不只是中國現行的刑事司法政策,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對中國傳統的“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基本刑事政策的繼承和發展,它既具有指導刑事司法的功能,也上具有指導刑事立法的功能,因而具備基本刑事政策的功能,同時,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作為基本刑事政策符合中央精神,體現了國家刑事政策的目的。因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中國現行基本刑事政策。
關鍵詞:恐怖主義犯罪;刑事政策;地位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256-02
一、關于刑事政策的思考
一般來說刑事政策一詞系1803年,由德國刑法學者費爾巴哈在其所著刑法教科書中首先使用。費爾巴哈則認為,刑事政策是“國家據以與犯罪作斗爭的懲罰措施的總和”[1]。德國學者李斯特認為,刑事政策是“國家和社會據以組織反犯罪斗爭的原則的總和”,同時,“最好的社會政策,亦即最好的刑事政策。” [2]日本學者大谷實認為,“所謂刑事政策是國家機關通過預防犯罪、緩和犯罪被害人及社會一般人對于犯罪的憤慨,從而實現維持社會秩序的目的的一切措施政策,包括立法、司法及行政方面的對策。” [3]國內刑法學界對刑事政策概念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也形成了一些較有影響力的關于刑事政策概念的成果。如:曲新久教授認為,“刑事政策是指國家基于預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維持秩序、實現正義的目的而制定、實施的準則、策略、方針計劃以及具體措施的總稱”[4]。梁根林教授認為,刑事政策是指“國家和社會整體以合理而有效地組織對犯罪的反應為目標而提出的有組織地反犯罪斗爭的戰略、方針、策略、方法以及行動的藝術、謀略和智慧的系統整體” [5]。
不難看出,中外學者關于刑事政策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刑事政策的主體。二是刑事政策的范圍。三是刑事政策的價值目標。但關于刑事政策的概念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刑事政策的范圍上。那么,基于刑事政策范圍的分歧形成廣義的刑事政策概念、狹義的的刑事政策概念和最狹義的刑事政策概念[6]。廣義說將與防治犯罪有關的各種社會政策納入刑事政策的范圍,狹義說不包括各種間接的社會政策,僅限于以預防犯罪為目的的、直接的國家強制措施,最狹義說則將刑事政策限于如何發揮刑罰措施預防犯罪的范圍[7]。可以說,學者們基于各自的立場與知識體系對刑事政策的界定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筆者更傾向于廣義的刑事政策概念。原因有兩個:第一,廣義說符合刑事政策的歷史。刑事政策這一概念是在19世紀初由德國刑法學家費爾巴哈提出來的。作為古典學派的犯罪學家費爾巴哈認為刑事政策是“國家據以與犯罪作斗爭的懲罰措施的總和”[1],新派學者李斯特認為,刑事政策是“國家和社會據以組織反犯罪斗爭的原則的總和” [2]。從刑事政策的發展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舊派學者還是新派學者一般都是從廣義的刑事政策視角出發,尋找應對犯罪的對策從而確立國家的刑事政策的。第二,廣義說符合中國刑事政策的實際。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刑事政策的制定不能脫離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現實條件。長期以來,我們把刑事政策視為黨和國家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高于刑法的政治考慮,它是對待犯罪的一種宏觀的戰略” [8]。是指導同犯罪作斗爭的方針、原則。
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地位分析
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刑事政策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自建國以來,中國根據不同時期的現實需要與犯罪態勢制定了相應的刑事政策。1956年9月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第一次提出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9]1979年《刑法》第1條將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作為制定刑法的依據,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中得以實現。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黨和國家又提出了“嚴打”的方針政策。但是,嚴打刑事政策在實踐中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在對嚴打刑事政策反思的基礎上,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走進了決策者的視野。2004年12月7日,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羅干同志指出:“要認真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活動必須嚴厲打擊,決不手軟。對具有法定從寬條件的應當依法從寬處理。”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提出后,數以千計的論文在論證其正當性、合理性,論述其應有的內容和范疇,但對于“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地位問題則論及較少。“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地位問題即“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功能問題。從功能上看刑事政策可以分為刑事立法政策與刑事司法政策[2]。那么“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刑事司法政策、還是既是刑事司法政策又是刑事立法政策呢?有學認為,“‘寬嚴相濟’是刑事司法政策,對于指導刑事司法工作具有直接的意義。但不能把其作為總的刑事政策或基本的刑事政策,更不應將其作為懲罰政策的全部’。” [10]還有學者認為,“寬嚴相濟在當前只是一個刑事司法政策,且其地位僅限于是指導刑事司法的一項具體的刑事政策,因為權威機關和文件沒有明確說明是否在立法中仍然堅持和貫徹這項政策,因此尚不能說它是中國的基本刑事政策。” [11] 但是筆者不同意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僅是刑事司法政策的觀點,“寬嚴相濟”應是中國現行基本刑事政策,這主要因為:第一,“寬嚴相濟”是對中國傳統刑事政策“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基本刑事政策的繼承和發展。如前所述,1956年9月黨的八大第一次提出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1979年《刑法》中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與司法中得以實現。雖然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中國確立了嚴打刑事政策,但是,嚴打刑事政策并沒否定“懲辦與寬大相結合”這一基本指導思想,因而“懲辦與寬大相結合”被看做中國歷來的基本刑事政策是不能被否認的。在對嚴打刑事政策反思的基礎上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歷史的回歸,是對中國傳統刑事政策“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基本刑事政策的繼承和發展,因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作為現行中國基本的刑事政策也是不能被否認的。第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既具有指導刑事司法的功能,也是具有指導刑事立法的功能,因而具備基本刑事政策的功能。基本刑事政策是指黨和國家制定的,對與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針和策略。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一出臺,其在刑事司法中的功能幾乎得到實務界與學界的一致肯定。但是,我們更應當看到,新的世紀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走進了決策者的視野是與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基本社會政策分不開的。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化解社會矛盾、消除社會對抗、實現社會和諧最好的社會政策,雖然思想巨人李斯特認為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但筆者認為這一命題反過來也能成立,即最好的刑事政策也是最好的社會政策。也就是說,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為適應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基本要求而提出來的。毫無疑問,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應該成為全局性的刑事工作指導思想,也就是說寬嚴相濟的不僅僅是刑事司法政策,也是刑事立法政策了。而且,只有把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作為刑事立法政策加以貫徹落實,才能消除現行法律中存在的在刑事司法中貫徹該政策的諸多法律障礙。因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既具有指導刑事司法的功能,也是具有指導刑事立法的功能,因而具備基本刑事政策的功能。第三,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作為基本刑事政策符合中央精神,體現了國家刑事政策的目的。相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提出,首先是基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犯罪作斗爭的客觀要求,也是對嚴打刑事政策消極后果的反思,同時也體現了國家對國際上“輕輕重重”刑事政策和人權保護的關注。因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作為一種全局性的、長遠性的同犯罪作斗爭的指導思想提出來的,因而是基本的刑事政策。2005年12月,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羅干同志強調:“寬嚴相濟是我們在維護社會治安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基本刑事政策。其實質就是對刑事犯罪區別對待,做到既要有力打擊和震懾犯罪,維護法制的嚴肅性,又要盡可能減少社會對抗,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在這里,羅干同志直接明確指出了寬嚴相濟基本刑事政策的性質,并強調了這一刑事政策的目標是“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毫無疑問,無論從寬嚴相濟所體現的中央精神還是國家刑事政策的目的看,寬嚴相濟決不僅僅是刑事司法政策。
三、結論
刑事政策是指國家基于預防犯罪、打擊與控制犯罪而制定的基本原則、方針與策略體系。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不只是中國現行的刑事司法政策,“寬嚴相濟”是對中國傳統刑事政策“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基本刑事政策的繼承和發展。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既具有指導刑事司法的功能,也是具有指導刑事立法的功能,因而具備基本刑事政策的功能。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作為基本刑事政策符合中央精神,體現了國家刑事政策的目的。而應是中國現行基本刑事政策。
參考文獻:
[1]儲槐植.刑事政策:犯罪學的重點研究對象和司法實踐的基本指導思想[J].福建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999,(5).
[2]楊春洗.刑事政策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4.
[3]大谷實.刑事政策學[M].黎宏,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
[4]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權力分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70.
[5]梁根林.解讀刑事政策[G]//陳興良.刑事法律評論:第11卷.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7.
[6]儲槐植.刑事一體化與關系刑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許福生.刑事政策學[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7]梁根林,吉莉婭.“刑事政策與刑事一體化”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法學,2004,(1).
[8]盧建平.刑事政策與刑法[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出版社,2004:132.
[9]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4.
[10]嚴勵.問題意識與立場——中國刑事政策研究之反思[J].中國法學,2010,(1).
[11]儲槐植,趙合理.構建和諧社會與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之實現[J].法學雜志,2007,(1).[責任編輯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