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日本和韓國的經驗表明,當文化與其他產業形成共棲、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動關系時,將形成強大的經濟競爭力。而這正是中國的商業銀行所欠缺的。本文對信貸文化內涵與特征以及信貸文化對商業銀行經營與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且對培育、完善商業銀行自身的信貸文化基本途徑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商業銀行 信貸文化
長期以來,信貸作為我國銀行業最大、最傳統的經營產品之一,一直是銀行業創利的最主要渠道,信貸的作用和地位在一定時期內仍將處在顯著位置。信貸業務面臨的風險以及對風險防控的要求也不是簡單的存款業務所能比擬的,這就決定了信貸所蘊涵的特性文化在銀行企業文化中的特殊比重。
信貸文化近年來逐漸為我國銀行界所認識,并日益受到重視。然而,對信貸文化及其內涵與特征、信貸文化對商業銀行經營與發展的影響,如何培育、完善和發展商業銀行自身的信貸文化等問題,必須要有一個清楚和深刻的認識,否則談論信貸文化只能是一種時尚。
美國、日本和韓國的經驗表明,當文化與其他產業形成共棲、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動關系時,將形成強大的經濟競爭力。而這正是中國的一些銀行所欠缺的。因此,構建優良的信貸文化已成為我國銀行業在未來發展和競爭中的現實抉擇。
一、信貸文化:基本內涵與個性特征
1、信貸文化的基本內涵。信貸文化是銀行作為一個社會經濟組織在一個相對長時期的信貸業務活動中所形成,沉淀和積累的對信貸對象選擇、信貸業務取向、信貸風險認知、估價和處置的共同理念、規范、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的總和。
同所有形式的健康文化一樣,信貸文化相對信貸業務本身也存在于日常、衍生于細微、作用于無形,它秉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具有影響人、教育人、引導人和改變人的功能,并通過人的思想行為對信貸工作起著規范、導向、推動運行和發展的作用,使信貸生成人性化的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但涉及信貸業務和信貸管理的單一政策、措施、活動不能等同于信貸文化。
2、信貸文化是銀行業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文化是文化的具體反映,具有狹義特征,是局部群體組織在一個相對長時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共同道德規范、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的總和。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總體上帶有民族性特征,但企業之間文化的特征差異比較明顯,往往又帶有濃厚的個性色彩。企業文化個性色彩的形成,有地域原因,也有人際原因。信貸文化則是銀行業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銀行業企業文化與其他行業的企業文化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方面。
3、信貸文化的個性特征。信貸文化的個性特征集中體現在:由于中國銀行業的歷史不長、制度缺乏、受到的外在影響過大、利益沖突明顯,因而,真正能形成、穩定和延續的信貸文化很少。由于信貸文化將直接引致銀行資產的損失,所以信貸文化與一般的企業文化不同,基于風險考慮,它還將直接影響到一家銀行的生存與健康發展。
二、信貸文化:對作為企業的商業銀行價值體現
由于信貸文化的固有特性,不難發現它對商業銀行培育企業文化的重要貢獻和對強化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獨特作用。
1、對銀行員工的思想、行為的規范和引導功能。信貸文化的魅力在于通過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完備的管理體系、公平的激勵約束機制,使員工在潛移默化中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自覺符合銀行發展的戰略目標,符合信貸產品創新的需要并最終實現個人目標與銀行目標的一致。
2、對銀行信貸管理水平的提升功能。當前,我國銀行業在信貸管理方面存在著許多認識上和操作上的誤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信貸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信貸風險的防范、如“貸款有擔保就沒有問題”、“向投資收益高的項目貸款風險小”、“能還息就是好貸款”、“錢已經借出去了,轉貸是沒辦法的事”等等,而構建優良的信貸文化有利于從根本上消除這些誤區,使得一個銀行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懂得怎樣分析現金流量,怎樣判斷企業的盈利能力,怎樣來了解企業的償債能力。它對現有信貸管理模式的改造是徹底的和科學的。
3、對銀行金融產品的整合功能。在優良的信貸文化的引領下,共同的愿景激發了廣大員工創新金融業務、改進金融服務、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愿望。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盈利水平低、風險相對較高的信貸產品將被徹底擯棄或重新整合。努力開發具有風險轉移、風險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等功能或多功能一體的金融工具,銀行員工將努力改進現有信貸產品的期限管理、市場定位和服務手段。
4、對銀行形象具有塑造功能。通過優良的信貸文化的社會滲透和宣傳,讓廣大客戶感知到銀行通過信貸產品、信貸衍生產品以及中間業務的優質服務,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簡便、高效、豐富多彩;感受到銀行為經濟的繁榮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讓銀行的股東感覺到銀行對股東長遠利益的回報,使銀行形象在優良信貸文化的烘托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芒。
三、信貸文化:基本培育途徑
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各家銀行發展速度和對社會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從中可以領悟到各自的信貸文化,也恰恰是不同的信貸文化改變或正在改變著原有的市場格局。商業銀行間競爭的結果一定意義上檢驗和評價著各家商業銀行的信貸文化。
在我國的銀行業中,95%以上的金融產品是雷同的,僅有不到5%的個性產品,也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容易被對手模仿。而一家銀行的信貸文化,對手卻很難仿效。要約束、規范員工的行為,光靠繁文縟節的規章條文不行。除規章制度外,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等同樣是規范人們行為的而且是長久起作用的因素。
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信貸文化已伴隨信貸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其產生的直接、間接和潛在的影響最終將體現在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上。如果說信貸文化是理念、意識、機制的進步,那么,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它變成先進的生產力,變成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構建優良信貸文化是一項需全面規劃、逐步推進的系統性工程。
首先,要確立優良信貸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和目標。銀行優良信貸文化建設目標的確立必須立足于銀行當前的現狀,著眼于未來;必須與銀行發展的戰略目標相一致,適合銀行自身的特點,不能脫離銀行企業文化的主體之外。創新設計信貸文化必須不是因循守舊過時的文化,必須是高品位,員工樂意主動接受的;必須是能延伸影響到客戶群中,并得到社會認可的文化,而不僅僅是銀行在內部自身展示的文化;必須是健康向上的、不斷潛移默化地宣傳銀行有特色、有感召力、有吸引力的企業品牌文化。當前,我國銀行業信貸文化建設的目標應著眼于規范員工行為,提升管理水平,防范信貸風險,塑造良好形象,追求最大效益等方面。
其次,優良信貸文化作為一種“軟力量”,應滲透到信貸業務的各個環節。建設優良的信貸文化,銀行必須把這種文化看成一種強力四射的“軟力量”,這種“軟力量”,雖然無法丈量它對做強做優信貸產品,提高信貸質量會產生多少效果,但它散發出來的文化魅力,對內對外的滲透和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對內它涵蓋信貸主打業務部門、信貸衍生產品部門、風險控制部門、審貸委員會、銀行的新業務設計部門、拓展部門、宣傳部門以及為信貸業務服務的前、中、后臺各個崗位,對外它涵蓋一切銀行承諾服務的客戶。因此,銀行要注重開創出一種新的、設計獨到的信貸文化,使其散發出強大的滲透力、影響力和推動力。
其三,以強有力的制度來保障優良信貸文化的實施。而一旦新的信貸文化有了基礎,支持和鞏固這種文化的任務,就又需要新的制度來保障。
頒布具有指導意義的信貸政策。信貸政策是有關信貸價值取向的指導性文件,通過制定和頒布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信貸政策,可以引導、規范和統一組織與個體的信貸風險判斷標準尺度,形成對信貸風險判斷的共識。經過長期的努力,使這種信貸風險判斷尺度成為從事信貸操作個體的自覺接受標準。
通過制訂科學規范的信貸操作流程。科學規范的信貸操作流程無疑是調整和統一個體行為的直接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個相對長的時期內,將個體的行為納入規范化的軌道,并且使之深入人心,逐漸成為每個個體的自覺行為。
其四,努力打造獨特的信貸業務品種或品牌。積極推行信貸品牌戰略,是構建優良信貸文化的依托,只有這樣才能使信貸文化扎扎實實地根植于信貸業務的創新之中。信貸和信貸衍生業務品種的推出,既要創新又要打造出自己獨特的品牌。信貸和信貸衍生產品品牌的打造,必須有利于社會公眾的福祉,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有利于自身效益的提高,有利于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互信互惠、良性互動,有利于改善信貸結構,提高信貸質量。只有信貸品種品牌的不斷打造創新,才有信貸文化的良性發展,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信貸(品牌)文化。
最后,要開展富有特色的職業教育培訓, 培養員工信貸文化意識。教育培訓是信貸文化傳播和同化的重要而直接的方式。銀行要通過培訓和教育,一方面提高相關個體的職業技能,規范職業行為;另一方面進行文化同化。教育的方式有連續式、間歇式、集中式、分散式,還有器官感知型的和行為感知型的。教育培訓的內容則主要集中在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等方面。管理者的言行、作風和組織內部的言傳身教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黃達.貨幣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謝平.中國商業銀行改革[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3]楊家才.當前中國銀行業十大風險苗頭解析[J].金融研究.2002(1)
[4]付俊文.關于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的實證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2(6)
(作者單位:廣東發展銀行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