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社在2004年0月啟動了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資金支持工作,到2008年完成專項票據兌付工作。在資金支持政策順利實施的過程中,通過“花錢買機制的政策效應初步顯現等積極效果。但同時改革過程中遇到的經營機制、內部管理、惠及“三農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也是后農信社改革中面臨的主要問題。現以湖南省寧遠縣農村信用社為例,挖掘農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來深化分析原因,以推動農信社更好地服務“三農,最終實現國家對后農信社改革的預期目標。
一、改革現狀:治理結構基本合理,資產質量逐漸趨好
一產權制度基本確立,治理結構初具模型。寧遠縣信用社現有正式在職員工250人,營業網點32個。截至200年6月末,資產總額58267萬元,實收資本股本金總額5905萬元,均為自然人股,其中,資格股4240萬元,占股本金總額的7.8%,投資股665萬元,占股本金總額的28.2%。資本公積6568萬元,資本充足率4.9%。2007年月銀監部門批準寧遠縣信用聯社成立統一法人機構,這標志著產權制度的基本確立。其治理結構在該社第一屆社員代表大會上也在《寧遠縣農村信用聯合社章程》草案的基礎上初具模型,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社員代表5名和第一屆理事會,設理事7名,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監事會,高監事5名,理事會按程序聘任聯社主任名,副主任2名。至200年,已召開社員代表大會6次,理事會會議3次。與此同時,在法人治理結構方面,除成立完整的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架構之外,制定并完善了理事會、監事會、高管成員專項審計、離任審計制度和績效考核辦法及評價體系。
二央行票據改善了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寧遠縣信用聯社于2005年6月向央行申請認購的5569萬元票據,除置換歷年虧損掛帳949萬元外,還置換了不良貸款3620萬元其中,呆帳貸款357萬元,呆滯貸款2263萬元,占置換基期不良貸款7688萬元的20.5%,直接使資本充足率提高了7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的大幅壓縮、不良資產如虧損掛帳的下降以及股本金的增加,多層面的為資本充足率提高作出了貢獻。與此同時,央行票據的發行還有力地推動了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保全制度建立步伐。2005年以來,寧遠縣信用聯社狠抓不良貸款的“雙降工作,在建立健全《寧遠縣農村信用合作聯合社貸款責任追究制度》的同時,開展農村作用工程建設,建立信貸資產風險預警機制,實行績效考核等多管齊下,有效控制了信貸資產質量,2006年至200年上半年,累計收回不良貸款2569萬元全部為現金收回,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實現了“雙降,200年6月末,不良貸款余額93萬元,不良貸款比例3.0%,比2002年末的58.4%下降了45.5個百分點,比例降幅為77.8%。被置換的不良貸款也在加緊清收,截止200年上半年,寧遠縣信用聯社已清收置換不良貸款05筆,本金455萬元,占置換不良貸款總額的2.6%。到200年6月底止,資本充足率達到了4.9%,較2002年底提高了27.9個百分點。
三市場定位明確,信貸投放突出“三農。據寧遠縣信用聯社《資產負債表》和《資金來源運用統計表》,到200年6月底止,各項貸款余額92067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占資產總額的67.%。在各項貸款余額中,農戶貸款余額782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5%,占各項貸款余額的78.0%,統計還表明,無論其它貸款如何波動,農戶貸款始終保持高位增長的態勢,農戶貸款成為支撐農村信用社信貸投放不斷增長的的絕對因素。這就意味著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不僅明確而且堅定。事實上,近5年,始終圍繞改善服務、支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不斷增強農村信用社的整體實力和發展后勁這一主題,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信貸投入,重點支持了烤煙優質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優質稻生產和加工的龍頭企業、蔬菜訂單農業、農產品物流和養殖生豬、九嶷山兔等產業。取代農業銀行成為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二、現實障礙:影響農信社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
一法人治理邊緣化,并存在著所有者“缺位。以縣聯社為法人單位,出資組建省聯社的模式,使縣聯社與省聯社形成了一種自主發展與強化控制的博弈關系,省聯社作用發揮的手段是在行政集權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總分格局體制,這一體制強化了行政治理,而淡化了法人治理。雖然縣聯社在形式上建立了“三會一層組織結構,實施監督制衡機制,但實質上,縣聯社只能對省聯社全面負責,成為省聯社的“準分支機構,法人治理被邊緣化。同時,股權分散,所有者“缺位。在目前農信社賴以運轉的資本中,單個股金額度過小、占比過少,形成了農信社所有者虛置問題,使所有者的權責難對稱。一方面,從目前農信社的股金構成看,主要由信用社職工股和自然人股構成,這種平均化、分散化的股本結構使作為所有者的股東誰也沒有絕對的發言權和控制權,影響了股東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從自然人入股動機來看,其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取得“社員資格,從而獲得資金支持,導致社員對信用社缺乏認同感,從感情和行為上,社員不愿為股金花費更多的成本時間)去關心、監督農信社的經營和發展,割斷了社員與信用社之間“魚水聯系。
二自主減虧能力薄弱,歷史包袱仍待消化。在央行票據未置換前,寧遠縣信用聯社的未彌補歷年虧損是7886萬元。到200年6月,未彌補歷年虧損已降至602萬元,共減虧784萬元,下降22.3%。進一步分析,有關報表數據顯示,2005-200年6月各年度新增虧損累計3288萬元,而盈利累計只有667萬元200年上半年利潤尚未分配,盈虧兩抵期間只有2005、2009和200年上半年分別盈利8萬元、649萬元和64萬元,2005-200年6月期間新增虧損262萬元。也就是說,
[.37mm]
寧遠縣信用聯社減虧,政策是決定性因素票據置換949萬元,保值利率補貼75萬元,置換貸款本息408萬元。共計2432萬元,占減虧額的36.3%,自主減虧能力十分薄弱。
三財務收入增長趨勢乏力,信貸投入與財務表現脫節。從2008年6月至200年6月三年情況來看,寧遠縣信用聯社財務總收入呈下降趨勢。2009年上半年財務收入比2008年同期下降7.6%,200年上半年又比2009年同期下降4.0%。這與信貸投入持續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據統計,200年6月末各項貸款比年初增長7.6%,而上年同期各項貸款比年初增長了.6%。特別是占財務總收入80%的利息收入項目,更與信貸投入背道而馳。2009年上半年兩位數增長的信貸投入,帶來的是7.2%的利息收入降幅,而200年上半年信貸投入的回落倒使利息收入增長了.7%。信貸投入與財務表現嚴重脫節。據分析,造成財務200年上半年總收入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貸款利息收入收回率偏低。據不完全統計,寧遠縣信用社2008、2009兩年共發放貸款9600筆,貸款余額為4237萬元,能正常結息的只有093筆,475萬元,占兩年放貸余額的34.7%,也就是說,不能正常結息的比例高達65.3%,結欠利息2876萬元。其中,從借款日起一直沒結計利息的353筆,2546萬元,占兩年放貸余額的6.0%,結欠利息465萬元。二是金融機構往來收入持續下降。金融機構往來收入是僅次于利息收入的第二大收入項目,2008年上半年該項收入占收入總額的比例高達7.6%,當年上半年收入526萬元,200年上半年這項收入減少到205萬元,減少32萬元,下降6.0%。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除受存放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的影響外這一因素相對比較穩定主要的是受央行票據兌付的影響。比如,2009年金融機構往來收入中有2008年度的專項居行票據利息收入58萬元,2009年兌付后人民銀行按準備金存款計付利息。
四資產結構單一,掣肘了風險的化解和財務收入的增加。單一的貸款資產結構,使利息收入絕對化。2008-2009年,利息收入占收入總額的比重分別為82.7%、85.0%和90.2%,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而作為主動盈利的“中間業務和“投資收益兩項,只有些零星收入,尚待破題。這一資產結構狀況直接造成了兩個后果:一是違背了風險分散原則。所謂風險分散,是指將資金分配在回報率關聯度比較低的多種資產上,以達既可降低風險,又不會損及利益的目的。單一的信貸資產結構不僅集中了經營風險,而且加大了信貸資產管理的壓力和難度,容易使決策和管理層陷入思維困境,把大量的精力花費在信貸資產管理上,扼殺了發散型的經營理念,從而使農村信用社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活力。二是不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據統計,200年6月底,寧遠信用社除去各項貸款等占用資金外,共有可用資金3222萬元,占各項資金來源總額的20.4%。扣除法定存款準備金及必要的備付金,目前寧遠縣信用社尚有將近8000萬元的低利資金存放中央銀行款。農村信用社利息收入的一花獨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綁架了農村信用社的命運和前程。
五資產質量形勢依然嚴峻,改善信用環境任重道遠。幾年來,通過央行專項票據的置換和組織人員專項清收,寧遠縣信用社不良貸款雖大大降低,但其嚴峻形勢仍不可低估。據統計,寧遠縣信用社僅涉政貸款余額達2255萬元 ,相當于目前各項貸款余額的2.4%,其中,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鄉鎮財稅所等貸款889萬元,政府所屬企業貸款76萬元,地方黨政干部職能部門干部)貸款87萬元。近年來,曾多次組織對國家公職人員貸款回收,但收效甚微,到200年6月止,共收回此項貸款03萬元,僅占涉政貸款余額總數的4.6 %。
三、建立機制:實現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
一加快立法,為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塑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有利于農信社產權的界定與有效保護,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并促進農信社法人結構的治理。根據現實情況,應加快《農村信用社法》的立法步伐,以明確農信社的法律地位,切實使農信社“三會的權力和義務得到保護,排除來自行業管理及各級政府的行政干預的影響,使農信社所有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二理順管理體制,嚴格政企分開,實行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條件下的農信社自主經營。農業的弱勢產業、農民的弱勢群體和農村的弱勢環境決定了以“三農為服務對象的農信社一定時期內仍需政府的政策支持。但省級政府對農信社的管理體制應嚴格在法律框架下進行管理,不能超越法律和違反農信社章程,更不能干預農信社的具體業務和經營活動。農信社作為地方性金融機構,依章程行事,社員代表大會作為其最高權力機構不可侵犯,地方政府要維護農信社的法人地位,不得干預理事會的決策和經營班子、監事會的經營管理行為。同時信用社要建立開放的法人治理結構,擴大主任、理事、監事的選擇性和競爭性,逐步向公開招聘過渡,并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和外部監事制度,推動法人治理結構的全面完善。
三明晰產權,找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突破口。農信社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工作的目標是通過市場定位,把農村信用社辦成“農民自己的銀行,通過明晰產權,實現資本的有效約束,因此必須解決股金資本屬性不強、產權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充分發揮資本的約束作用。一是要建立良性的增資擴股機制,引進戰略性投資者,解決股權分散問題,以規范控制權和改善法人治理結構;二是農信社要制定股金轉讓管理辦法,通過建立投資股轉讓渠道,解決社員股金轉讓問題,通過健全資本市場完善產權制度改革,推動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
四要在提升信貸資產管理水平的同時,把調整經營結構,開辟新的利益增長點作為農信社的發展戰略。要把發展中間業務與支持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要在新農村建設中尋找商機,圍繞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開發、推廣產品,力爭在三、五年之內打出具有農用社特色的中間業務產品,從而真正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與此同時,要著重研究農村信用社投資戰略,培養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市場分析和投資操作人員,做活做實投資經營這篇文章。
五充分利用利率杠桿,提高貸款營銷水平。目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定價水平普遍高入同業。水平較高的利率定價雖然對提高農信社經營效益大有裨益,但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貸款的市場需求,喪失了信貸市場份額。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利率杠桿,靈活把握定價水平,使利率真正成為貸款營銷的有效手段,并拓展為農信社信貸市場的有效工具。
六多管齊下,繼續做好優化信用環境工作。一方面,要緊緊依靠政府,把清收國家共職人員及相關機關單位拖欠貸款工作做深做透,做出成效。另一方面,人民銀行要加快法人及公民個人的征信資料收集工作步伐,加快征信體系建設。再一方面,農信社要認真實施客戶信用等級評定授信方案和自然人客戶授信實施細則,把好貸款準入關,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永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