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戰績不錯,我買了一件橙色長上衣、一條灰色短上衣、一條鉛筆牛仔褲、一條藍色中褲,還有一件綠色的針織背心,都有今年秋冬季的流行元素!”北京西單中友百貨六口,剛剛結束購物的李小姐這樣對《市場報》記者介紹她的“戰果”。由于目前舊衣循環渠道相對不暢,不少舊衣服在新衣服進家門后就被扔掉了。業內專家籀出: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大背景下,舊衣循環的渠道也應當暢通起來。促成節約意識的同時,也能夠為整個社會節約能源。’
二手衣其實有市場
二手衣循環起來到底會不會有市場?為此,記者專門做了一個小范圍的調查。在北京西單一共詢問了20位過路人愿不愿意穿二手衣?結果是12位表示愿意買。剩余8位不愿意買二手衣的。其原因幾乎相同:就是怕別人的衣服不衛生。而在這20位受訪者中,有一些是穿過別人二手衣的,他們紛紛表示,穿過的“二手衣”大多是家里人的衣服,或是同學、好友買來不合尺寸而贈送的。還有少部分人買二手衣不是用來穿在身上,而是留著收藏,這一類的消費對象主要以明星的二手衣或者一些有紀念意義的古董二手衣為主。
不過,當記者問及:如果是款式流行的全新或八九成新的衣物、價格又便宜,是否愿意接受時?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可以考慮”。
關于怎樣的“二手衣”你愿意接受這一問題,被采訪的路人在理想的二手衣需具備的特點方面,觀點基本統一:價格便宜、干凈、八九成新、質量較好、尺寸合適。
舊衣循環主要靠網絡
陳小姐在東三環開了一家服裝店,同時又在淘寶網上銷售自己實體店里的商品。她告訴記者:經常會有人問她怎樣代售“二手衣”,她現在常常幫朋友和顧客代售幾乎全新的二手衣服-“目前淘寶網上不少服裝店都在搭售‘二手衣’。經濟效益不錯。”她的二手衣顧客劉女士則表示:“原本高不可攀的名牌,成,了‘二手衣’之后。就變得能承受,所以,不少人會去網上這樣交易,求個新鮮,還能省錢。其實二手衣就像二手車、二手房,也應該有市場。”
,
另外一些居民則通過物物交換的方式。用自己半新不舊的衣服交換到需要的物品。“昨天,我把一件淡藍色的上衣拿到客齊集網的‘破爛王’活動里和一個女孩子交換了一本老式影集。我那件衣服買大了,穿不得,還很新昵。可它是時裝,捐給災區人民恐怕沒啥用處,不如交換掉。
我爸媽結婚馬上30周年了,我就想找個老式影集,然后把他們的照片放進去。很溫暖。”網友Ruby這樣對記者說。
一些網友在網上開店,把自己的舊衣服低價賣出去;而一些“換客”則通過互聯網平臺拿八成新的舊衣服與網友交換有用物品。
記者了解到:以北京為例,目前“二手衣”市場除了個別專賣奢侈品的二手店,多數還都是依靠網絡這個平臺進行循環。
二手衣應物盡其用
網友Ruby感嘆:“通過網上能夠賣或換出去的衣服畢竟是少數,期望類似‘破爛王’的活動能夠多起來,參與的人也能更多些,這樣為半新舊衣物找到新主人的可能性就更大。畢竟一件衣服買回來才穿一兩次就把它們當廢品處理掉,實在太可惜了。”
據悉:與風行歐美、日本及中國港臺地區的二手衣市場相比,國內的二手衣市場目前幾乎處于一片空白。事實上,二手衣循環不暢也是對能源的直接浪費。中國能源網ClO韓曉平告訴《市場報》記者:“盡管看起來不過是一件件衣服,但實際它們的背后卻蘊含著大量能源成本。”他舉例道。化纖衣物要消耗石油,而普通的棉布從棉花的種植開始,使用機械耕作、施以化肥農藥、收割處理、紡織剪裁。每個步驟均要消耗能源。其中以印染這一步對能源的耗費最大。“美國有很多二手衣物商店。歐洲很多城市也有舊衣物的跳蚤市場,但我國目前這方面還幾乎是空白。
舊衣服在我國尚未形成市場和產業。未來我們需要這方面的公司,二手衣物的循環也是資源的周轉,可以做到物盡其用,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節約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