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特征、利弊的分析,結合高校學生的特點和學生管理的現實,提出高校學生管理應從制度保障,加強養成教育;確立“仁愛與責任”的教育管理理念;善用激勵機制;加強人文關懷,以情動人,充分發揮情感凝聚作用;逐步推行自我管理;實行多元化、差異化管理等六個方面將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進行有機結合,將剛性管理作為保障,通過柔性管理達到管理的最佳效果。真正做到“剛柔并濟”。
關鍵詞:學生管理;剛性;柔性;辯證研究;高校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311-02
一、剛性管理的利與弊
剛性管理的思想文化源遠流長,無論東方或西方。傳統的剛性管理以泰勒的科學原理,法約爾的行政管理理論等古典管理學派為依據。何為剛性管理?剛性管理是指以規章制度為中心,利用組織結構、責權分配來實現由支配到服從的管理。為了實施剛性管理,必須建立起一套系統、科學的管理制度,并附以嚴格的獎懲措施。
1.剛性管理的優勢。(1)促使秩序井然,行為規范,是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皼]有規矩,不成方圓”。在一個組織中要使組織成員協調一致朝著組織目標奮進,建立一套規范的行為標準及管理程序是必須的,也是有效的。解決組織中存在著眾多的關系需要有一定的規范。這些規范更多的還需要通過規章制度、條例、紀律、指令等來解決。(2)相對公平、公開。在剛性管理中,管理者的意志主要通過有形的、可看得見的各項規章制度等條文體現出來。管理者對職工進行評價也主要是以這些規章制度作為依據,具有統一的標準。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素給工作、評價帶來的不均等,進一步體現了管理的公正、公平。(3)剛性管理執行速度快、實施效果明顯。明確的規章制度、嚴密的組織結構、統一的領導及理性的處理使管理活動體現出執行速度快、實施效果明顯的優勢。
2.剛性管理的不足。(1)缺乏理解與愛的支撐。剛性管理更多的體現了管理者的意志,把組織成員物化及理性化,不重視職工非理性因素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組織成員的自主權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因此不能充分調動及發揮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缺乏情感激勵。(2)缺乏工作的全面性。制度只能規范人們的言行,但不能規范人們的思想,制度治標不治本,不能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組織內部的很多工作并不能用制度來管理,當產生制度化,只能通過協調來完成的工作時,剛性管理就顯得不夠全面。(3)容易使組織僵化缺乏活力。嚴格的規章制度、嚴密的組織結構、權力等級森嚴以及物化、理性的管理風格,使剛性管理很難做得恰到好處,力度不足達不到效果,稍稍過頭則激化矛盾,造成組織的僵化和呆板。(4)使組織缺乏創造性。既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容易喪失成員的創造力,習慣于機械的、僵化的勞動模式和思維方式。使成員“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立性、創新性受到嚴重壓抑,容易出現抵觸或逆反心理,甚至消極心理而且自暴自棄。
二、柔性管理的利與弊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泰勒的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急需建立一套具有時代特點的、注重創設良好的群體氛圍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柔性管理應運而生。梅奧的行為科學理論即是一種早期的柔性管理理論?!叭嵝怨芾怼笔窍鄬τ凇皠傂怨芾怼碧岢鰜淼摹K鼜娬{“以人為中心”,依據單位的共同價值觀和文化、精神氛圍進行的人格化管理。它采用非強制性方式,以在員工心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個人的自覺行動的管理模式。其最大特點在于:不是依靠外力,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權利平等、民主管理,從內心深處來激發每個人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使他們能真正做到心情舒暢、不遺余力地為單位不斷開拓創新,從而取得競爭優勢的力量源泉。
1.柔性管理的優勢。(1)內在驅動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點是依賴學生的心理過程,通過激發每個學生內心深處的主動性、內在潛力和創造精神來實現管理的目標,使學校的規范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認識,將學校管理的目標轉變為學生的自發行動。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外在管理已基本形成,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是內在管理。(2)感應性。組織成員之間通過平等、互信真誠的交流與溝通,使大家在心靈上得以互通與感應,產生共鳴,形成共識。同時,通過組織共同價值觀的培育和組織文化建設,來感應、導向、熏陶、示范、約束、協調組織成員的思想與行動。(3)影響的持久性。柔性管理把外在的制度規范、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內化為學生內心的自主要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一旦這種內化轉化成功,便對學生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影響力。(4)激勵的有效性。柔性管理能夠滿足學生的高層次需求,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具有積極的激勵作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指出,員工有多種需求,而且需求的滿足由低到高,被尊重和實現自我的高層需求屬于激勵因素。一般說來,柔性管理主要滿足員工的高層次需求,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勵作用。(5)管理的權變性。柔性管理能夠使學生管理工作快速適應環境的變化,能夠不斷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并隨社會變化和學生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主動尋找改善點,突破薄弱環節,具有一定的管理彈性。
2.柔性管理的不足。(1)成本高,收效慢。柔性管理所面向的是個性問題,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每個組織包含的個性千差萬別,在管理的設計、實施、考核、評估等管理全過程所處理的信息將更多,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就越大,管理的成本就更高。(2)操作難度大。柔性管理要求管理者進行人力資源配置、激勵、考評等多方面管理時要結合不同的成員個體進行管理,操作的難度必然將增大。(3)信息不對稱。人的理性由于信息有限、認知有限,只能是有限理性,這樣在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中,個人的自覺處理問題的理性是不完全確定的。由于信息不對稱、人們心理狀態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柔性管理有時面臨著很大的尷尬。(4)因為柔性管理彈性大,變動性和靈活性很大,處理得不好有可能造成混亂。(5)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很可能很難滿足組織成員無限上升的需求,從而影響柔性管理的有效實施。
三、如何做到“剛柔并濟”
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對立的,但管理工作中的剛柔結合是必然的。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的出發點都是采用有效的手段,圓滿完成組織目標,提高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各有其優點和長處,兩者互相結合、相輔相成。離開剛性管理,學生管理將陷于癱瘓,流于無序;排斥柔性管理,學生管理將趨向僵化,缺乏生機。只有將兩者辯證的結合,既要著力維持學校整體的穩定和統一,也要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如何做到“剛柔并濟”?結合高校學生的特點和學生管理的現實。
1.制度保障,加強養成教育。建立合理、適度的規章制度是實施“剛柔相濟”管理模式的前提。通過各項規章制度等強制性手段迫使學生以某種行為規范去完成學業,必須要有制度進行保障,有了制度,有了規范對學生的不當行為可以起到約束、限制作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制度保障,學校學生管理將無法實施。在制度的保障下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2.確立“仁愛與責任”的教育管理理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高校作為培養國家優秀人才的基地,應堅持“以生為本”,確立仁愛與責任的教育管理理念,在理念的引導和熏陶下,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更具實質性和實效性。在教育引導學生的同時要給予學生愛,要對學生履行責任。在此過程中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
3.善用激勵機制。激勵是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和活動。有效的激勵可以成為組織發展的動力保證,實現組織目標。激勵是推動大學生奮發有為和健康發展的精神動力,是調動大學生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力杠桿。分析誘導因素、結合行為導向,通過各種激勵理論,針對學生所處的不同階段、不同情況及不同個性特點,有的放矢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鼓舞其熱情、增強其活力、鞭策其斗志、挖掘其潛力、激發創造性,從而更好、更有效地實現學校培養目標。
4.加強人文關懷,以情動人,充分發揮情感凝聚作用。高校學生管理以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為前提,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著力挖掘情感對行為決策的正向引導作用。要愛護學生,關心學生,竭盡全力為學生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加強感恩教育,加強學生的感恩意識。通過點滴影響和感染學生。老子曾說過“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睂W生管理只有具備這樣殷殷愛人之心,才能形成強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使高校學生管理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
5.逐步推行自我管理。高校管理者要增強大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對他們充分信任、大膽放手,倡導其開展多形式、全方位、立體化的自主管理;另外,應不斷培養他們自主管理的能力,積極引導大學生開展自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等。通過自主管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發揮他們的天資與才能,發掘他們的潛能與自身價值,鍛煉與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提高他們調節與控制自己思想與行為的自覺性,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他們將學校目標轉化為自己的目標。
6.實行多元化、差異化管理。當今高校學生普遍具有興趣廣泛、個性張揚、兩極分化相對加劇等特點。針對特定時代的特定群體,高校學生管理更應該因材施教,實行多元化、差異化教學和管理。制度是一元化的,但管理是多元化、差異化的。多元化、差異化的管理既可以培養優秀的學生,又可以幫助后進的學生。因為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有的同學喜歡學習、善于學習,有的同學應付學習,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興趣和某些方面的能力提出不同的目標和努力方向。讓彼此在各自感興趣的方面收獲成功和喜悅。
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是相輔相成的,是各有側重的兩種管理模式,并無高低優劣之分,只是互有長短。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各有其優點和不足,但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管理方法,應該依據自身的特點來選擇兩種管理模式結合的方式和重點。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應將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有機結合,將剛性管理作為保障,通過柔性管理達到管理的最佳效果。真正做到“剛柔并濟”。
參考文獻:
[1]洪志鈞.柔性管理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啟示[J].江蘇高教,2005,(4):92-93.
[2]何曉暉.柔性管理及應用——企業管理新策略[J].商業研究,2000,(3):33-34.
[3]鐘宏桃.論剛性管理的特征與利弊[J].學術論壇,2007,(6):121-124.
[4]劉崢嶸,歐陽霞,陳石福.高校師資管理中“柔性”與“剛性”的特點與辯證關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7,(3):168-169.
[5]華奕曦,葉曉琴.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柔性管理研究[J].視野,2009,(6):8-9.
[6]鄧海賓,謝培豪.“剛柔相濟”、重在“柔性”——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7,(3):351-352.
[責任編輯 陳鶴]